孩子越管教越不聽?學會使用「椰殼效應」,父母別在濫用權威

2019-09-27     小聆媽媽

專注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小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不喜歡做的事情,比如不喜歡午睡,不喜歡吃飯,不喜歡念書。

這時候家長一般會心平氣和地教導,當孩子不吃軟的時候,家長就會來硬的,交談就變成了訓斥。

久這時候孩子一般因為害怕就會照做,往往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是心甘情願地,而是被逼迫的,往往會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01管束孩子存在技巧,切忌強迫管制

當孩子不聽說,和家長對著乾的時候,往往家長就會更加嚴厲,有很多家長會說「你是我的孩子,我就不信我管不了你」。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家長都只會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這是因為管制已經超出了事情本身,只是家長希望自己可以找到做家長的權威,家長的征服欲也會更強,孩子越不聽,家長越要更嚴厲。

這樣往往會造成孩子家長對著干,孩子感覺家長要強迫管理時候,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讓做的事情偏偏不做,不讓做的事情反而去做,與家長的方向相反才痛快。這就是為什麼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越管教他們,他們越不聽。

而這時候,家長往往是因管制而管制孩子,不分黑白,只想要發揮做家長的權威性,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在一個家庭中,只有家長存在權威性,孩子才會聽話,但是同樣的,如果家長總是用自己「家長」的身份來約束孩子,讓孩子做這個,不做那個。小事也要處處提要求,其實這就是濫用權力,讓孩子覺得十分的拘束。

如果濫用權力,就會導致家長的權威性喪失,那麼對於家長的話,孩子只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把家長的話放在眼裡。

物依稀為貴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家長也只有在正確的時機使用權力,孩子才會心服口服的聽從。但這其實並不影響孩子的日常事.

因為在孩子眼裡,是要聽家長的話,在他們自主做事情的時候,也會因畏懼家長的批評而三思,家長的權威性其實可以更好的發揮作用。

孟德斯鳩有一句名言「一切用權力的人會都容易濫用權力,防止濫用權力的方法就是用權力來約束權力」

家長們想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性,就要理性的使用自己的權力,用權力來約束權力。

家長在讓孩子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明確並要考慮周到,再去給孩子下達命令,如果孩子一次次發現家長要求做的事情是錯的,家長的權威性也會逐漸削弱。

並且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讓孩子去什麼做,比如讓孩子把碗洗掉,要跟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這樣孩子就會不止停留在這一件事情上,以後的很多事情孩子也會記住。

02什麼是「椰殼效應」?

有個孩子特別不喜歡吃飯,家長非常的苦惱,而有一次家長意外的發現孩子特別喜歡椰子,他們就把椰子劈成了兩半,來做孩子的小碗用來吃飯,結果孩子以後會主動吃飯了。

「椰殼效應」從心理學角度要表達的是:讓孩子接受要求的關鍵在於成人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從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和主動性。

「椰殼效應」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可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和主動性,這是最重要的,孩子只有在心底里接受這件事情,才會用自己的行動去做好。

這位家長把椰殼作為一個載體來激發孩子對吃飯的樂趣,是十分明智的。

在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家長給孩子買一個可愛精緻的餐具,往往孩子就很喜歡去用他們,進而他們就會主動吃飯。

或者是給孩子買一個餐桌寶寶椅子,只有吃飯的時候孩子才能坐著,孩子對寶寶椅愛不釋手,也會主動吃飯。

相比強迫孩子吃飯,這樣的方法要明智很多。所以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要學會找「椰殼」。

03在生活中,如何使用「椰殼效應」

首先家長應該明確孩子的興趣點是什麼,然後抓住孩子的興趣點,以這個興趣點為載體來教導孩。

這樣做也是在有意無意中轉換孩子的注意力,小孩子不愛吃飯,是因為他們覺得一直喝平淡的稀飯沒有味道,如果這時候家長強迫他們喝掉一碗稀飯,他們就會更加在意稀飯的味道,更不願意吃飯。

而椰殼效應正是利用了孩子對椰子的喜歡,吃飯的時候注意力都會在椰子上,稀飯的平淡無味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當孩子做事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對不喜歡的事情也會「愛屋及烏」,這樣家長不用費太多力氣就能讓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

「椰殼」不僅指的是物質,又時候也可以指感情,家長要學會找椰殼,要想找到椰殼,就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不要總是跟孩子硬碰硬,比如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不想離開媽媽。哭著鬧著不去,這時候家長就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可以首先安慰一下孩子,比如一些親昵的動作,來安撫一下,。

進而再告訴孩子:「媽媽要去上班,寶寶也應該自己去上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這樣的態度孩子應該更容易接受。或者跟孩子說,可以獎勵一下小玩具之類的,這樣家長孩子都容易接受。

有時家長的讚美也可以作為「椰殼」,比如孩子不願意做這件事情,家長可以用讚美的話來激發孩子。

比如孩子不喜歡剪頭髮,自認為長頭髮好看,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說:「我覺得你短髮的時候非常的好看,利落又乾淨」「剪完頭髮後,我都會覺得你特別帥」等等。

這樣孩子覺得自己被肯定,就會想一想家長的話,就更容易來接受家長的要求。

這樣家長就把「自己對孩子的關心」或者「對孩子的鼓勵」作為「椰殼」了,因為孩子在體會到溫暖的時候,更容易接受家長的要求。

對於「椰殼效應」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加入我們,一起討論吧

-----------------------

我是小聆媽媽,在這裡你可以發現一些實用和有意義的文章,如果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的問題,歡迎隨時來問,想要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分享給更多的人,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寶寶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RyxcW0BJleJMoPMfA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