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份,一場「周杰倫和蔡徐坤粉絲打榜」的活動上了熱搜。
周杰倫的「夕陽紅」粉絲團隊對戰蔡徐坤的數據鐵粉們,在微博上上演了一場 " 坤倫決 "。最終,杰倫粉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將「統治」超話榜首長達一年時間的蔡徐坤「趕」到了第二名。
人民日報對此發表了這樣的評論:
「兩名藝人各自擁躉的較勁,雖是娛樂『遊戲』,卻映射了時代徵候。這不是代際衝突,更無關價值觀斷裂,而是一場聯合致敬,尋找內心深處的寄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偶像,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嚮往,向美好看齊,夯實審美坐標,歲月就無法帶走我們的鄉愁和堅守」。
父母經常對我們說「周杰倫有什麼好聽的,還是鄧麗君吧,悠揚婉轉!」
而我們會回懟他們「早都過時了,都啥年代了!」
兩代人的偶像各自有各自的美麗,可能在你的爸爸媽媽輩,他們會為周潤發穿著黑色大衣,叼著煙的瀟洒風姿所沉醉,為鄧麗君的天籟之音所感動;
而你則會為了時代偶像胡歌,靳東等人所著迷,為周杰倫的另類風格為吸引,兩代人的偶像崇拜構成了熠熠生輝的時代浮世繪!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紀,人們對於偶像的追捧和變遷能夠大致反映出時代背景和價值觀,窺探出其中暗含的時代文化。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父母輩的年輕活躍時期,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是偶像崇拜從單一化走向了多元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一股新的氣象悄悄出現,陳景潤的事跡激發了全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於科學的熱愛,在陳景潤的感召下,很多的年輕人投入到了科技報國的熱情和研究中,一直到了10年之後,陳景潤一直都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偶像。
在娛樂圈,鄧麗君,一位來自台灣的歌手,在那個時代是一種顛覆效果的符號。
長期以來,整個社會都以表達集體主義和愛國情懷為主要要義,而鄧麗君的天籟之聲告訴當代人,原來歌曲還可以抒發個人情懷。這個時期,以鄧麗君為主的歌星進入到了大眾的視野,她們最大程度的迎合了當時人們對於集體主義的厭倦,開始追求有個性的東西,在年輕人之間廣為流傳。
不僅樂壇如此,在影壇上也激起了一陣港颱風潮,八三版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港台電視劇的熱播,捧紅了一大批當紅的影星。
張國榮,四大天王,王菲等港台明星的湧入,占據了青少年的核心。
周潤發穿著黑色大衣拿著雙槍瀟洒地從人潮和鎂光燈中穿過,這個時代的帥哥大致如此;
《射鵰英雄傳》中那個痴痴呆呆,英勇無畏,俠之大義的郭靖,也成功了俘虜了當時一大批熱衷的粉絲;
影壇,樂壇,甚至是體壇上,都有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如81年的女排奪冠,賦予人們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撐和升華,成為八十年代中國奮鬥激情精神的集中體現,激盪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學習女排,振興中華」的口號在全世界迅速掀起了一陣熱潮!
和六七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偶像概念更為寬泛,它跳出了傳統學習型偶像的範圍,增加了粉絲心中「愛慕型」的範疇;
同時,偶像的作用也不像以前那樣一呼百應,全民崇拜,而是走向了個性化的時代,這個時代,偶像們再風光,也只是「各領風騷三兩年」,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之快。
21世紀:網際網路的造星時代
進入到了新世紀之後,網際網路的興起,不僅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文化娛樂方式,娛樂明星的生產模式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
這個時期,除了傳統的造星模式之外,各種的選秀,直播,網絡紅人等吸引了青少年的追逐和模仿,網際網路成為了草根明星崛起和發展的良好平台,明星們在這裡施展自己的才華,只能能夠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就能夠迅速圈粉。
然而,在網絡化便捷的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的負面影響,比如營銷公司為了「造星」而進行的各種炒作,有的藝人為了提升知名度,也進行了不恰當的包裝,娛樂明星們的走紅時期迅速縮短,也滋生出了很多人想要「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態。
從2011年2019年,流量明星們逐漸占據了熱搜的主角,網絡雖然便捷,然而,對於藝人的要求卻逐漸趨於模糊,能夠體現藝人價值的不再僅僅只是作品,還包括流量,知名度以及帶粉能力。
當然,追星模式的發展也塑造出了一大批為了作品而努力拚搏的藝人,總之,在追星模式更為多元化的今天,每個人衡量藝人的價值都會有所偏差,而始終不變的仍然是藝人的商業價值和轉化率。
追星模式的兩個轉化
縱觀中國兩代人跨越六十年的追星模式變遷,我們的追星模式主要經過了兩個重要的轉換:
第一,是具有政治訴求的偶像逐漸成為商業化,世俗化,愛慕化的大眾偶像;
第二,偶像崇拜的多樣化,不再出現全民崇拜或者是唯一崇拜;
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追星模式更為理性化的結果。
而六十年的偶像變遷,集中反映了年輕人群體追求的價值觀變化以及傾向性變化。
有的人說,現在是一個偶像缺失的年代,在世俗的商業文化和利益驅動下,「消費型」的娛樂偶像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流,這樣的一種現狀,也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感嘆今天偶像精神的世俗化和平庸化。
所以才會出現父母覺得自己的偶像好,而覺得子女的偶像徒有其表,缺乏內涵,而子女會覺得自己的愛豆最棒,父母的偶像早已過時的情況!
其實,不需要過多的反思和追問,僅僅只是消費形式的變化而已,兩代人的愛豆都會在特有的年代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