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務,關歐洲議會什麼事?

2019-08-03     直新聞

2019年7月18日,歐洲議會舉行了新一輪關於侵害人權個案首場辯論,除了討論美墨邊境設立邊境牆和移民管制及催促俄羅斯釋放拘留的烏克蘭囚犯等事務以外,還出乎意料地舉行了涉港問題「緊急討論」,商議歐洲面對近期香港局勢應該採取的態度和措施。

此次參與歐洲議會辯論的751名議員中超過十分之一,「別有用心」的議員肆意抹黑「一國兩制」和中央政府對港政策,高調通過了涉港法案,該法案以所謂「中國司法系統在人權問題上有重大缺失且沒有獨立性」等為由,提出所謂要求香港政府撤回修例法案、釋放暴力示威被捕人員、對香港警察的「暴力執法」進行中立、公正的調查等十七項要求。


暴徒強行衝進香港立法會,打砸損毀公物

決議公開承認所謂香港暴力示威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並「反對中國政府對香港事務越來越大的壓力與干預」,其實質是為香港騷亂」聲援」和「撐腰」。

此外,該法案要求歐盟成員國與國際社會控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以「阻止中國政府、特別是香港特區政府濫用這些技術侵犯人權」,還要求歐盟當局在與中方的每一次會晤均要強調人權、民主與法治問題。

歐洲議會是歐盟下設的諮詢機構,對歐盟決策和政策出台的過程擁有間接影響作用。此次如此狂妄地干預香港事務,混淆視聽,鼓譟「人權」「民主」搖旗吶喊,為香港暴亂壯膽撐腰,背後的原因和邏輯是什麼?

歐洲議會:反華機構「橋頭堡」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組織或個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妄加干涉,是1997年香港回歸後各國公認的原則與事實。

歐洲議會理當切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和基本事實,不以任何形式干預香港事務,更不得為一些擾亂香港秩序的暴力違法分子壯膽撐腰。歐洲議會毫不掩飾地美化和縱容暴力違法行為,要求特區政府放棄依法追究肇事者責任,明顯無視事實、混淆是非。

我們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歐洲議會實際上是歐盟內部最大的反華機構,其常年在對華態度上秉持無知狂傲的態度,在對港政策指手畫腳、發號施令實際上已經「常態化」、「司空見慣」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歐洲議會在涉華問題上不斷「出頭」,爭當歐洲反華的「橋頭堡」。1987 年歐洲議會以「尊重藏民宗教自由和文化自治權」為由橫加指責中國宗教及人權狀況。



根據學者統計,1999 至 2010 年期間,歐洲議會通過了13 份對中國的人權決議,各黨團提交了 68 份動議。【1】

2016年,歐洲議會公然邀請藏獨分子訪問議會總部,此後提名被判處分裂國家罪的疆獨分子入圍2016年「薩哈洛夫精神自由獎」。同年12 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2019年2月,歐洲議會通過外國投資安全甄別機製法案,針對外國資本尤其是中國資本進行所謂的「安全排查」。

事實上,歐洲議會並不是歐盟決策的參與者或直接影響者,但是它是歐盟的諮詢建議機構,仍然能夠對歐盟施加一定的影響力過程。

此次歐洲議會借「人權」之名插手涉港事務,不僅僅是其執行反華政策的又一延續,更體現出了歐洲此時在面臨多重危機與困境的情況下,企圖通過「和事佬」的方式來插手別國內政,以此證明歐洲仍然是能夠影響別國,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的。

另外,歐洲面臨多重危機背景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結構出現重大變化。近年來歐洲危機頻發,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大量難民湧入與恐怖主義頻發、烏克蘭危機等等導致疑歐主義、極端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情緒高漲。此時歐洲議會高調插手別國事務,炒作非歐洲議題,以轉移民眾視線。【2】


資料圖片:在希臘邊境,敘利亞難民湧入歐洲

冷戰心理與意識形態

隨著冷戰時代的落幕,歐洲國家在地緣政治上與相隔千里之外的中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分歧(或者說像中美間的大國博弈),中歐經濟關係不斷升溫,近年來中歐雙方互動的重點一直聚焦在經貿領域。

歐洲國家的現實主義務實合作態度正好符合中國構建雙邊外交多元化的進程,按理說中歐關係中意識形態差異所造成的猜忌與阻礙會不斷減少。不可忽略的是,經歷長達半個世紀冷戰疑雲的歐洲與社會主義中國在基本價值觀上仍然存在原則性分歧。儘管近年來中歐關係不斷朝著去意識形態化、務實合作的方向發展並取得顯著成果,歐洲的「冷戰心理」仍然時不時地發作,給中歐關係製造隔閡。



從務實主義角度而言,用意識形態來給中歐關係扣上各種帽子並長篇大幅贅述似乎有些不切實際。可是我們不能忽略,歐洲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對華關係都是以「價值觀」至上為原則。2007年德國總理默克爾上任伊始訪問印度時表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擁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同年訪問中國時當面無端發難中國,指責中國沒有言論、宗教以及少數民族權力自由等等,在歐洲屢次拿東德來類比中國,使得中德關係陷入緊張局面。2008年西藏發生3·14暴亂後,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以「中國不尊重宗教自由和人權」為由向台灣大規模出售軍火,導致中法陷入劍拔弩張的地步等等。

意識形態方面,歐洲作為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其「政治正確傳統」根深蒂固,秉持西方普世主義價值觀,認為有「道義」改造一切非西方、非西式民主的國家。對於歐洲而言,中國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以及「專制獨裁國家」、「非民主國家」的污名化標籤很大程度上仍未改變。經歷冷戰後歐洲形成了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敵視。

對於中國社會主義政權性質、政黨政治、社會制度、國家主流價值觀等原則性問題以及涉及民族、宗教的問題上,歐洲長時間採取「不信任」、「不認可」的姿態,在各種國際場合上對中國發起無端刁難與指責。

不僅如此,「政治正確」傳統使得歐洲處於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地位,驅使歐洲主動「改造」並「拯救」一切非西方的「異質性」國家。

西歐各國作為冷戰「勝利集團」的一部分,又吸收了絕大多數東歐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自然會在意識形態上產生對中國居高臨下,高人一等的錯覺。此次歐洲議會通過涉港法案叫囂中國,所用託詞無不具有濃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大搞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妄圖通過「意識形態圍堵」、「和平演變」的手段炒作中國威脅論,干涉他國內政。


香港示威者手持鐵棍,與警方發生衝突

身份構建:挑戰者、競爭者

在新形勢之下,又有這樣一種「歐洲眼光」。

首先,「中國之於歐洲而言首先是挑戰者」。「中國制度」、「中國模式」對歐洲傳統西方制度的挑戰。歐洲從根本上排斥「中國制度」。當「中國制度」成效越來越明顯清晰的時候,歐洲認為「中國制度」已經對歐洲傳統西方制度構成威脅。

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的崛起與歐洲不斷衰落耦合,歐洲便因此認為中國崛起極大衝擊了歐洲的國際地位,具有極大負面效應。對歐洲而言,中國不僅僅挑戰了其自認為具有普世性的政治價值觀,更衝擊了歐洲的全球利益。

中國在利比亞問題、敘利亞問題上同美國和歐洲意見相左,在中歐經貿議題上逐漸占據上風。近年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創立了「中國-中東歐1+16」合作機制。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歐洲部分國家對「1+16」機制依然秉持成見,在它們看來這是中國伸進歐洲的「黑手」,是中國通過經濟影響力安插在歐洲內部的「特洛伊木馬」,企圖分裂歐洲。儘管中國一再重申立場,歐洲仍然認為「1+16」通過經濟滲透中東歐國家,是中國謀求「勢力範圍」,使中東歐成為中國在歐盟內部的「代理人」以此控制歐洲的手段。

其次,「中國是歐洲的競爭者」。中國對於歐洲「競爭者」身份尤其體現在雙邊及全球經貿關係上。近年來中歐之間在經貿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突出反映在中歐貿易差額、人民幣及歐元匯率、反傾銷問題、中國(外國資本)投資歐洲經濟主權問題等等。

歐盟近年來對中國啟動多重貿易救濟調查,且調差數量逐年上升。歐盟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及歐盟市場准入問題上總是徘徊不定。中歐經貿關係中不利因素不斷擴大,歐盟針對中國存在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並有不斷強化的趨勢。

中歐自冷戰結束以後經歷了「地位互換」的過程——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由一個經濟上的中等體量國家躍居世界經濟大國,而歐洲則是從世界經濟強國緩慢地往下滑,並且中歐經濟差距由原來的中國逐漸縮小與歐盟的差距,轉變為中國逐漸拉大對歐盟的優勢。歐洲對這樣一個迎頭趕上的「超越者」難免不報有一種複雜的感情。

綜上所述,歐洲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應該要承認既定現實,重新審視自身的地位,擺脫冷戰心理及零和競爭思維。

此次歐洲議會高調通過涉港法案,實質上並不時是要站到中國國家意志的對立面,而是通過這種無關痛癢、「雷聲大雨點小」的伎倆「試探性地介入亞洲事務」(即「刷存在感」)【3】,尤其是涉華事務,側面向中國傳達「歐洲仍然在對華關係上擁有一定籌碼」的信號。

作者曾慶鳴系波蘭華沙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引用資料

【1】張利華.歐盟人權外交與中國應對之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01):42-50;王一晴. 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的政治制約因素[D].國際關係學院,2016.

【2】毛小紅.歐洲議會,管好你自己的事吧[N]. 環球時報,2019-07-19(014).

【3】俞正梁.歐洲的困境及其對華關係[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6(06):1-1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ALLWWwBUcHTFCnfPL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