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功高蓋主,朝廷怎麼沒有對他下手?

2021-03-08   包翠紅聊生活

原標題:曾國藩功高蓋主,朝廷怎麼沒有對他下手?

清朝時期,出現了四大名臣,分別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他們也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腐敗,慈禧太后獨斷專權,皇帝已經成為可有可無的人,而大臣責任是輔佐朝廷。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是有曾國藩存在的。

現如今,曾國藩已經是非常有名望的人物了,在人們的心中,曾國藩堪稱最完美的歷史人物。幾乎是找不到任何缺點的。歷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劇經常發生,一旦功高震主那麼結果將會是致命的。那麼在晚清時期,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在曾國藩身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準確的說,不是清廷沒想法,而是拿曾國藩沒轍。其實,早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前,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就有這個擔憂,生怕拿下天京後難免兔死狗烹。眾所周知,太平天國的出現,讓清朝末期變得雪上加霜。此時的清朝已經是岌岌可危,要知道當時的太平天國席捲了大半個清朝。

很多地方都變成了太平天國的地盤,因此清朝在當時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湘軍的誕生就是為了鎮壓太平軍,但它的本質卻不是維護清朝的統治,「世謂湘粵之爭,乃為孔耶而戰,而非忠於清室。」當時的慈禧太后對此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不動曾國藩,不是慈禧太后不想,而是當時的清朝沒這個實力。

曾國藩、胡林翼他們的湘軍不僅是為了保衛清王朝,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衝突和信仰的矛盾把他們推到了對抗太平天國的一方,太平軍信仰耶穌,而曾國藩標榜的是保衛中國的正統宗教。清朝入關後,對漢人一直採取防範和歧視政策,尤其不授予漢人兵權。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八旗和綠營節節潰敗,朝廷這才不得已啟用漢人,曾國藩、胡林翼這才有機會掌握兵權。

在清朝時期,都漢臣的任用並不少,但是漢臣幾乎是不掌握兵權的。「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巷一呼,從者萬餘人,恐非國家之福也!」咸豐帝聽後,臉色頓變,馬上收回了曾國藩湖北巡撫的任命,結果幾年間,曾國藩一直處於有兵無權的尷尬境地。

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藩才署理兩江總督,有的地方實權。曾、胡、左都是熟讀中國歷史之人,一旦鎮壓了太平軍,清廷就會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才讓曾國藩等漢臣有了兵權。三人中,曾國藩是盟主,胡林翼是智囊,左宗棠是幹將。曾國藩曾說「天下糜爛,豈能安坐而事禮讓?當以吾一身任天下之謗!」

左宗棠向來清高,也確實有才,他自比諸葛亮。他對滿族的統治也是不滿的,所以希望出現一個像劉備一樣的君主,左宗棠和胡林翼是莫逆之交,又是胡的長輩,他們的思想共同點很多。不能說曾國藩對清朝不忠,但也不難看出他不是絕對忠於清廷。從他發布的那份《討粵匪檄》中便可以看出,他只提維護名教,不提維護清王朝,這一度讓滿清高層覺得不滿。

咸豐十一年(1861年),隨著胡林翼的去世,三駕馬車的架構遭到破壞,為了保持這種局面,曾國藩決定建立淮軍,讓李鴻章來頂替胡林翼的位置。形成了曾、左、李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是這個局面,支撐了晚清三十多年的政局。這種局面作為最高的統治者慈禧當然也意識到了,也付諸了行動,曾國藩為表心意,裁撤湘軍大部,而且還讓曾國荃回家養病。

此外,慈禧還利用湘、淮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左、李之間的矛盾,實現權力的平衡。可以說,正是曾、左、胡三人布下的這個局,讓後來的湘軍、淮軍兩大集團能夠安然無恙。西後之慮不無道理。至清季,曾經的八旗兵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在肅順的建議下,咸豐帝只能起用湘軍對付「長毛」並最終戰而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