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的預防 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

2019-09-02     鄉村三農小書屋

一,選好種源

發展種公、母豬,應堅持「自繁自養」。根據發展規劃,飼養一定數量原種母豬,繁殖父母代,解決豬群更新或不足的問題。如果需要購進生豬飼養,購買時需要嚴格進行檢疫。首先應了解所購豬所在地是否有疫情,然後觀察豬只的精神狀況、飲食、大小便、被毛和皮膚等,及檢測體溫是否正常。若購買生豬較多時,應先接種豬瘟疫苗,且至少隔離15日並仔細觀察,證實健康後方可與原豬只合群飼養。

從外地引進種豬時,應從非疫區或健康豬場購買,並應經當地動物檢疫部門按規定進行嚴格檢疫,應特別注意患氣喘病(豬支原體肺炎)、豬細小病毒病、豬乙型腦炎、豬偽狂犬病、豬藍耳病等的病豬或帶毒豬。同時,應就地做好豬瘟等疾病的預防接種,並簽發檢疫證明後,方可成交。

此外,選擇種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防止「疝氣」豬:從外觀上看陰囊稍大,左右不對稱,順提豬只時,陰囊變大,而抓住兩後腿倒提時,陰囊則變小;外觀見肚臍膨大如核桃,用手按壓膨大部時可以消失,手離開後又鼓起來。

防止「無肛門」豬:「無肛門」豬一般不易被發現,購買豬只時應特別注意觀察其排糞、排尿情況,「無肛門」豬的糞、尿均從陰道排出。

防止「陰陽」豬:雌、雄生殖器官均集中於同一豬只。

防止癱瘓豬:購買豬只時應將豬轟趕使其站立,觀察其行走是否正常。

防止破傷風豬:對閹割後不滿20天的仔豬,應注意檢查和觀察,發現用手觸其下頜、眼角瞬膜,迅速移出;觸其皮膚,神經敏感;觸其臀部,四肢僵硬,行走時腿不能彎曲;觸其鼻尖,只叫而不張口,具備這些特徵則為破傷風。

注意「米身子」豬(痘豬):「米身子」豬,在獸醫學上稱為囊蟲豬,表現為前寬後窄,前高後低,叫聲沙啞,眼球向外突出。

防止「水腫」豬:表面看上去膘滿肉圓,但仔細觀察發現豬脖子粗,用手按壓時壓痕明顯,眼結膜蒼白,隱約含淚。

注意腹瀉豬:可見肛門周圍和兩後腿被糞尿污染,一般是因患胃腸疾病。

二,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

加強飼養管理,是綜合防治豬病的首要措施。實踐表明,飼養管理搞得好的豬場,發病極少,即使患病,也較易痊癒。因此,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對增強豬抗病能力,防止豬病的發生及患豬的康復均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合理分群

應按品種、性別、年齡、體質強弱等將豬進行組群,保持適宜的飼養密度,分圈管理,分槽飼喂,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同一群豬內體重差不宜過大,小豬不超過3~5kg,架子豬不超過5~10kg為好。分群後要保持相對穩定,一般不要任意變動。一般每頭未斷奶仔豬占圈欄面積0.7m2,育肥豬每頭1.2m2。每群以10~15頭為宜。冬季可適當提高飼養密度,夏季適當降低飼養密度。

2、供給合理全價飼料及充足、清潔的飲水

豬屬雜食動物,對飼料具有廣泛適應性,但任何單一的飼料均不能滿足豬生長發育要求,且不同飼料的消化率及適口性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科學合理搭配飼料,對提高豬的生產性能和抗病能力均具有重要意義。

豬飼料要求營養配比均衡,合理調製,科學飼喂。飼喂應做到「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避免飼喂腐爛、發霉變質及剛噴過農藥的飼料;避免突然變更飼料種類及飼料量。

保證供給豬只充足、清潔的飲水,避免供給污水或死水。有條件時,最好用自動飲水設施供水。

3、保證環境衛生

養豬場的環境條件是決定養豬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集約化養豬場必須高度重視養豬場的環境建設,不但場址選擇及布局要合理,而且養殖場內的環境也應適宜。豬舍應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良好的通風條件及良好的排污能力。

經常洗刷豬食槽,並放在太陽下曝曬,或用燒鹼液消毒;每天清潔圈舍,保持舍內衛生和豬體清潔;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定期消毒舍內外及各種設備,建立合理防疫措施;為防止孳生蚊蠅,場內不要留大水池,地勢儘量保持平整、乾燥,不用的缸、罐等易積水容器應倒放,排污溝要加蓋水泥板;生產區、生活區和辦公區應嚴格分開,並保持一定間距;實行人道和豬道分開,排水通路與排污通路隔離。

蚊蠅等是豬傳染病的重要傳播媒介,因此,殺滅這些媒介昆蟲和防止其出現具有重要意義。常用殺蟲方法可分為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方法。物理方法除拍打、捕捉外,電子滅蚊器有一定應用價值。化學法可使用有機磷殺蟲劑或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也可用蠅蛆凈拌料。生物學方法主要是做好糞便堆積發酵。

鼠在傳播疾病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一般可在鼠場出沒的地方撒布毒餌,或在鼠穴內注入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以達到滅鼠目的。

4.加強哺乳期母豬和仔豬飼養管理

(一)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

母豬剛分娩後處於高度的疲勞狀態,消化機能弱,開始應喂給稀料。哺乳母豬由於分泌乳汁消耗大量營養物質,因此要及時滿足泌乳母豬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一般,母豬產後第4天起自由採食,有利於泌乳和身體健康。供給的飼料應營養豐富、易消化、適口性好,嚴禁飼喂發霉變質和有毒飼料,有條件時可加喂優質青綠飼料。

哺乳母豬應飼養在溫度和濕度適宜、衛生清潔、無噪聲的圈舍內。冬季要有保暖設施,夏季應注意防暑降溫。雨季應注意防潮。經常觀察母豬的採食、排泄、體溫、皮膚黏膜顏色及乳房顏色。此外,可根據傳染病流行情況進行免疫接種。

注意保護母豬的乳房和乳頭。圈舍應平坦,去掉尖硬突出物,防止損傷母豬乳房和乳頭。

(二)仔豬的飼養管理

仔豬出生後,應採取保溫措施,按照體重、體質進行固定乳頭。仔豬出生後一周內,將不做種用的雄性仔豬去勢。為鍛鍊仔豬消化器官的消化能力,可在7日齡左右開食適時補料,在飼料中添加益生素、抗生素、中草藥保健添加劑等。同時,根據本地區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和本場血清學檢測結果,適時接種疫苗。

仔豬採用全進全出制度,保育舍使用周期為4~6個月。保育舍內應溫度、濕度適宜,空氣良好,隔離設施完備,防疫消毒制度化。根據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的成熟程度、保育舍環境條件等,選擇適宜時間斷奶,一般在3~5周齡時斷奶。但仔豬培育技術不成熟或環境條件較差的豬場不得早於4周齡,但不能晚於6周齡。

仔豬斷奶後,應給予營養豐富且易消化飼料,保證隨時供給清潔飲水,並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在仔豬60~70日齡時,注射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等疫苗,並在轉群前驅除體內、外寄生蟲。

5、發病後採取的措施

豬群一旦發生傳染病,必須堅持「早、快、嚴、小」的原則,即發現疫情要早,並及時向動物防疫部分報告,儘快採取防治措施,封鎖隔離消毒要嚴,封鎖區儘量要小,及時採取緊急防治措施。對假定健康豬、疑似豬、患病初期的豬及鄰近受感染的豬,應進行緊急預防接種。發生人畜共患病時,需同時報告衛生部門。

患豬經隔離後,有治癒希望和治療價值的可進行治療,否則需撲殺。對於屍體應妥善處理,對不能煮熟食用的要進行高溫無害化處理或深埋,絕對不能將病死豬亂丟在池塘及田野中,更不能出售。

在最後一頭病豬淘汰或痊癒後,需經該傳染病最長潛伏期的觀察,不再出現新病例時,並經徹底消毒後,方可撤銷隔離。

6、全進全出,合理轉群

規模化養殖場應保證豬群的批量生產,整齊一致,全進全出。因此,在飼養管理過程中,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確定飼料標準,實行早期斷奶,形成天然的同期發情、同期配種和同期產仔,即同齡豬同期進舍,同期出舍。轉群時,掌握轉出和轉進的時間、數量,做到合理過渡。豬舍轉群應注意空圈一周進行沖洗、消毒、殺蟲、滅鼠等工作,這是消滅病原體、清除外界環境的傳播因素及切斷傳染源途徑的重要方法。

7、建立監測制度,重視群體保健

對假定健康豬群,進行臨床檢測、病原檢測及抗體檢測,找出各種隱患和攜帶病原體的個體,然後有針對性地調整全場豬群的飼養管理制度和免疫預防措施。

群體保健的重點是妊娠前期和後期、哺乳期、保育期的豬群。要經常巡視檢查豬群的體況、體溫、毛色、糞便、姿勢、飲食、飲水、生長狀況等,通過定時巡視、認真檢查、詳細記錄、如實彙報,全面掌握豬只生產狀態,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日糧營養水平、改善豬舍環境條件、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及制定藥物保健計劃等,使豬只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減少患病的風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kvV9WwBJleJMoPMa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