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歷史」元末方國珍政權的疆域有多大?

2019-07-15     後宮地圖三千

台州蛇蟠島景區中的「東海梟雄」群像,你能認出哪一個是方國珍嗎?

導語

方國珍是元末的重要割據勢力,其地盤雄踞於以慶元(今寧波)為核心的浙東一帶。儘管作為一個僅維持了20年的短時割據政權,但探討其疆域範圍仍有重大意義。

方國珍是誰?

方國珍(1319~1374),又名谷真,路橋洋嶼人,世以販鹽浮海為業。至正八年(1348),蔡亂頭反元,冤家告國珍與蔡勾通,官府追捕,國珍殺冤家,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逃入海中,聚眾數千人,劫奪海運漕糧。元廷命江浙行省發兵征討,國珍俘行省參政朵兒只班,請降,不久復反,又俘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受元招降。十二年三月復反,於黃岩澄江殺浙東道都元帥泰不華。次年,使人至京師賄賂權貴,元授以徽州路治中,仍橫行海上。十六年,元授以海道漕運萬戶。次年,升江浙行省參政,奉命討張士誠,敗張軍於崑山,士誠降元。國珍據慶元(今寧波)、溫、台等地。

位於今日台州蛇蟠島景區內的「海精」方國珍像

十八年底,朱元璋克婺州(今金華),遣使招降方國珍,授福建行省平章。但國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職,於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派海船運送張士誠所獻糧食到大都。其後,仍一面討好朱元璋,一面接受元朝加封官職,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國公。二十七年,為抵抗朱元璋,北通元將擴廓帖木兒,南交福建陳友定。九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湯和、廖永忠等出兵,十一月被迫歸順。明洪武二年(1369),領廣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師(今南京)。餘部收編充船戶,隸各衛為軍。方國珍雖陰持兩端,但有保境安民之功。

方國珍建立割據政權後,便把慶元(今寧波)作為了自己的統治中心。

《明史》卷一二三《方國珍傳》記載:

「國珍既授官,據有慶元、溫、台之地,益強不可制。」

據此人們一般認為,方氏政權的範圍包括元代江浙行省的慶元路、台州路、溫州路,也就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寧波市、舟山市、台州市和溫州市。但是,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認識,並不見得精準。方氏政權的具體疆界究竟如何呢?

一般認為,方國珍割據了慶元、台州、溫州三地,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看北部疆界

方氏政權的轄地並不止於慶元路,而是向西延伸到了紹興路東部。《明史》卷一二六《湯和傳》記載:「尋拜征南將軍,與副將軍吳禎帥常州、長興、江陰諸軍,討方國珍。渡曹娥江,下餘姚、上虞,取慶元。」據此可知,曹娥江以東的上虞和餘姚州原本都是方氏政權的轄地。據萬曆《續修餘姚縣誌》卷一四記載:「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旱,十八年(1358年),方國珍邑。十(九)年(1359年)夏旱,秋九月戊午方國珍城邑。二十年(1360年)夏兵。二十三年(1363年)夏旱飢。二十四年(1364年),大將軍湯和地,知州李樞以城降。」光緒《餘姚縣誌》卷三《城池》說方氏所築之城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丈,延袤九里,高一丈八尺。」

餘姚舜江樓本建在餘姚北城牆之上,今天城牆已經被拆,僅留下了樓下的這一小段。

而在上虞,方國珍也構築城池。光緒《上虞縣誌》之《敘》明確記載:「方國珍改邑今所,明以來因之。」也就是說,方國珍所築上虞城池為後來明清兩代所沿襲。光緒《上虞縣誌》卷三十《建置志》還詳細記述道:「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方國珍據有浙東,始建議築城。東南平衍,西北因山為隍,西南則跨長者山。周回十有三里,高二丈有奇,厚一丈五尺。置樓堞,通五門。東,通明;南,朝陽;西,書錦;北,豐寧;西南,金罍。其水門在通明、書錦、金罍三門之側。」另據《明史·方國珍傳》記載:

「詹鼎者,寧海人,有才學。為國珍府都事,判上虞,有治聲。」

這也說明方國珍對上虞實施了有效管理

顯然,方氏對上虞和餘姚州的經營是頗為重視的。作為一個沿海割據政權,紹興路東部地區已經算是方氏政權的內陸腹地了。這裡地處寧紹平原,又多水道,西有強鄰張士誠。因此,方國珍在此地加強軍事建設,構築城池也是不足為奇的。

2009年,上虞考古工作者在舊縣城豐惠鎮發現了一段元代的舊城牆遺址。

再來看西邊疆界

紹興路南部的嵊縣和新昌也值得探究。同治《嵊縣誌》卷一《地理志》記載:「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谷(國)珍據台溫,張士誠據淮。縣境東屬方,西屬張。」按至正十五年(1355年)時,張士誠才剛剛略地浙西,怎麼會到紹興呢?疑年份有誤。但是這個記載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治《嵊縣誌》卷三記載:

「至正年間,方國珍遣兵掠縣。自十八年至二十一年,寇每歲竄嵊,縣治、學校逐次焚毀,擄掠山鄉婦女。」

同治《嵊縣誌》卷一九也記載:「至正戊戌(十八年)(1358年)冬,方國珍據縣。」又「明年冬,胡將軍張士誠兩軍交至。」據《明史·太祖本紀》和《胡大海傳》可知,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遣胡大海攻下了婺州路。而此時,張士誠勢力也已南達會稽。兩軍在紹興境內發生爭奪是很正常的事。

元代紹興路、慶元路地圖

到了至正十九年(1359年),胡大海還攻下了諸暨州,改為諸全州。從此,朱、張雙方在紹興路境內開始了長期的對峙。所以,方氏對嵊縣的經略是不牢靠、短暫的。同治《嵊縣誌》載:「(明軍)先於戊戌取婺州。帥朱文忠守之,遐邇歸誠。嵊民劫尹至婺州,推邑人邢雄攝縣。事後元帥周紹祖鎮縣,仍受元鎮朔。」小小的嵊縣勉強在夾縫中自保。

新昌的情況和嵊縣類似。萬曆《新昌縣誌》記載:

「(縣衙)至正毀於方國珍」(卷一《建置志》);

「元末,方國珍據邑以亂。」(卷一三《雜傳志·災異》)

可以看出,對於紹興路東南部的山地地區,方國珍並無心善加經營,而是行燒殺擄掠之事。而且張士誠和朱元璋勢力都試圖染指這一帶,更使方國珍不能插足。嵊縣東部、新昌一帶準確來講只能算是方氏政權的勢力範圍。

嵊縣和新昌,位於同一個盆地之中,一衣帶水、唇亡齒寒。

可以說,在朱元璋東圖張氏、方氏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紹興路被各方勢力分別占據。張士誠據有蕭山、會稽、山陰,並染指嵊縣西部一帶。方國珍據有上虞、餘姚州,並染指嵊縣東部、新昌一帶。方國珍大約曾據有過嵊縣縣治。朱元璋據有諸全州(諸暨州),也曾獲得嵊縣百姓的歸附。嵊縣在夾縫中自保,守帥周紹祖和縣尹邢雄管理著這裡。他們修復了很多被戰亂毀壞的建築,保境安民。後來,邢雄歸附了附近婺州路的朱元璋勢力,入明後也做了官。同治《嵊縣誌》卷一三《人物誌》有傳。

最後來看南部疆界

元代的台州路和溫州路西鄰婺州路和處州路。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朱元璋奪取了婺、處兩地,東與方氏為鄰。溫、台兩地地處浙東海濱,而婺、處兩地位於浙中山區、盆地。兩邊的經界是比較清楚的。所以,邊界應該與元代的地方行政區劃邊界一致。我們只需考察一下交界地帶就清楚了。

元代台州路地圖

元代台州路的仙居和天台都位於內陸地區。光緒《仙台志》記載方國珍勢力曾盤踞當地的五大岩。另據《明史紀事本末》卷五記載:

「初,台州為國珍弟國瑛竊據。己丑,亮祖駐師新昌,遣部將嚴德攻關嶺山寨,平之。辛卯,至天台,守將湯盤以城降。進攻台州,國瑛以兵拒戰,擊敗之,嚴德戰死遂至台州國瑛聞亮祖至,即欲遁去。」

由此看來,方氏政權在天台也是有駐軍的

元代溫州路地圖

元代處州路的青田雖然離方氏政權統治下的溫州路很近,但方國珍並未能染指此地。朱元璋的重要謀臣劉基就是青田人。不過,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方氏政權並未能統有整個溫州路。溫州路南部的平陽州在州人周嗣德的治下一直自保一方。周嗣德字宗道,從至正十五年(1355年)開始就攝行州事,平定寇亂,保境安民。方氏政權始終沒能吞滅他。鰲江以南其實也就在方國珍的勢力範圍之外了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方國珍大舉發兵南下,俘虜了周嗣德。其侄方明善占據平陽州以後,大肆燒殺,民憤很大。周嗣德舊將便向朱元璋求救。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處州將領胡深來援。《明史》卷一三三《胡深傳》記載:

「太祖稱吳王,以深為王府參軍,仍守處州。溫州豪周宗道聚眾據平陽。數為方國珍從子明善所逼,以城來歸。明善怒,攻之。深遣兵擊走明善,遂下瑞安,進兵溫州。」

這樣,朱元璋便攻取平陽,還拿下了瑞安的部分地區,方國珍勢力進一步侷促。

「鞋拔子臉」的朱元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大舉發兵進攻浙東。台州、溫州、慶元悉數被攻克。方國珍殘部逃入海中,最後戰敗投降。方國珍和周嗣德同赴南京。方國珍終老南京,周嗣德後來回歸平陽故里。

總的來說

方國珍起勢於海上,他的主要地盤也是瀕海州縣,主體部分位於浙東沿海的慶元、台州、溫州三個路。但是溫州路最南部的平陽州始終沒有被他真正征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奪取平陽的軍事行動換來的是朱元璋的打擊。

紅線為方國珍的疆界範圍,紅斜槓為方國珍的勢力範圍

而在紹興路,方國珍對上虞和餘姚州實施了有效管理,虞餘地處平原,北鄰杭州灣,有曹娥江、浙東運河等水系通達慶元,對於水上力量強大的方國珍來說比較容易聯繫掌控。又由於兩地西距張士誠所控紹興路治所很近,這裡加強守備和管理也很必要。嵊縣、新昌偏處內陸,有山地阻隔,西鄰朱、張二強,對於方國珍這樣的「海上王國」來說就缺乏價值。

方氏政權對於新嵊二縣只是有所染指,而且燒殺破壞,談不上建樹。亦可證明方氏政權並無擴張爭雄的野心,在控制了鄞縣、慈溪縣、奉化州、定海縣、昌國州;餘姚州、上虞縣;臨海縣、黃岩州、寧海縣、天台縣、仙居縣;永嘉縣、樂清縣、瑞安州等十五州縣以後就安於自滿,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擴張事業。

今人的方國珍畫像

參考文獻:

《明史》

《續修餘姚縣誌》

《上虞縣誌》

《嵊縣誌》

《新昌縣誌》

《仙台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elCEWwBmyVoG_1ZzK6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