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醉」:懂酒者,一定要懂得「醉」

2019-11-15     酒食評論

作者:王賽時

「醉」不是什麼壞事,但也不是什麼好事,把握好了就是好事,把握不好就是壞事。

沒有「酒」就沒有醉,沒有「醉」也就沒有酒。

去喝酒,你一點都不醉,那不是偽君子,也是自私者;每次喝酒你都醉,那你即不懂「酒」,也不懂「醉」。所以,懂酒者,一定要懂得「醉」。

醉是一種境界,醉是一番氣魄,醉是一門學問。

宋人郝澄《醉酒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醉是一種境界:

「醉」的境界分為四個階梯:微醉,小醉,大醉,爛醉。

微醉有感覺,小醉大感覺,大醉需人扶,爛醉要人抬。

喝酒最佳是微醉。「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 這般意思難名狀,只恐人間都未知。」這是宋代學者邵雍的名詩。

喝酒小醉亦無妨。「何時共聽檐花雨,小醉微吟夜燭紅。」

喝酒大醉是終止。「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經常微醉,時常小醉,偶爾大醉,切莫爛醉——把握好入醉的幅度,就能到達「醉」的高境界。

通常飲酒,你要控制在微醉與小醉之間;遇到大酒局,你最好控制在小醉與大醉之間,這是界限。控制好入醉的時間,這是能力。讓一起喝酒的人都同步達到微醺的境界,這是水平。

元人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克里斯蒂(香港)拍賣會香港佳士得2009年拍品。

醉是一番氣魄:

敢「醉」你才有氣魄,能醉你才有膽量。「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古人吟詩,已經把「醉」的氣魄張揚到極致。易水送別,不醉就不敢上秦殿;李白脫靴,不醉就不曾蔑權貴。久旱逢甘雨,你不醉怎能談喜悅?他鄉遇故知,你不醉怎能表情懷?金榜題名時,你不醉又怎能顯才華?唯獨洞房花燭夜,我勸諸位假醉裝真醉。

清人蘇六朋繪製的《 太白醉酒》,刻畫了唐人李白的醉酒神態,上海博物館藏。

醉是一門學問:

飲酒控制「醉」是一門學問,第一要把握酒的質量,高質量就多喝點,低質量就少喝點;第二要把握自身的體質,狀態好就多喝點,狀態差就少喝點;第三要把握酒場局勢,沒醉的時候狠一點,快醉的時候輕一點;第四要看好對手,蠻不講理的對手讓他先醉,善解人意的對手讓他後醉。——如此,恰到「醉」的好境界。

王賽時簡介:

王賽時,中國酒史學家,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酒史、中國飲食史的研究。出版過《中國酒史》等多部著作,填補了中國酒史研究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有重大影響。

王賽時還致力於中國酒文化的傳播事業,曾為國內諸多釀酒企業制定過文化方案和博物館方案,參加過「中國酒都」、《中國名酒志》等國家項目的認證工作,並長期為源坤和酒育全國品酒師培訓班授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eeIkG4BMH2_cNUgYX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