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發布《春季水產養殖技術操作指南》

2020-02-16     中國水產養殖網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部署,落實農業農村部有關要求,切實做好「兩手抓」「兩不誤」,指導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產養殖生產,支撐「菜籃子」供給,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積極組織體系專家編寫《春季水產養殖技術操作指南》,供各地在春季水產養殖生產中參考。
一、種苗生產指南
1.做好親本培育
春節,隨著水溫逐漸回高,特色淡水魚的親本培育工作需要著手準備。首先,對越冬後的特色淡水魚親本進行性腺發育檢查,排除異常情況,制定親本培育計劃:特色淡水魚選擇體質健壯、形態標準、無病無傷,年齡為2齡以上,雌雄魚比例為1:1~2:1(不同品種略有差異)。親魚經運輸後,需經消毒處理,放入親魚池培育。親魚池的面積以3-5畝為宜,水深2 米,池底淤泥少,親魚的放養密度為100~500千克/畝。淡水鱸、鱖、鱧等肉食性親魚投喂鯪魚、鯽魚、鰱、鱅、草魚等作為餌料魚,規格在15-25 cm,日投喂量為親魚體重的5-8 %,一般3-5天投喂一次;黃鱔親魚在水溫達到15℃以上時開始進行投喂蚯蚓,日投食量按照黃鱔親本體重3%左右投喂;黃顙、鮰等投喂優質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應不少於30~36%,在親魚產卵前後30天左右,每天增投一次新鮮的動物性餌料,如小雜魚蝦等,加速親魚性腺的營養積累和轉化,促進性腺成熟。
繁殖期親魚耗氧量大,對低溶氧特別敏感,春季將親魚池換水一半,四月份開始,每周加註新水,保持池塘水質清新,期間每隔3~5天沖水一次進行刺激,促進性腺發育;在產卵期間保持池水微流水。
親魚培育期間堅持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觀察水質情況,保持水體溶氧充足;觀察親魚攝食和餌料存留數量,及時補充餌料;觀察親魚活動情況,發現有異常時及時處理。
2.做好魚苗繁殖
早春雨水較多,晝夜溫度變化大。容易造成親魚的人工催產效應時間長且不同批次差異較大,魚苗繁殖效果不穩定。使用綜合性的催產激素,對親本暫養水體控溫,記錄每批次催產激素用量和效應時間,能更好的制定繁殖計劃和方案。人工催產過程中,適當添加抑菌藥物,防止傷口感染,引發親本水霉病和赤皮病。羅非魚、鮰、淡水鱸等產卵水域底質條件以砂質、少淤泥或硬質底為好;池水深1.1~1.3米左右;水體透明度為40厘米左右;溶氧量要求在4~5毫克/升以上;性成熟好的親魚一般在天氣晴好的狀況下產卵,通常水溫在20~30℃時特色淡水魚各品種能自然產卵和受精,產卵的適宜水溫為23~28℃因不同品種差異而不等。黃鱔苗種繁殖採用人工仿生態繁育採用稻田網箱繁殖技術,將稻田整理平坦,並按每畝稻田埋置面積大小為1.5m2網箱200個,每口網箱中投放3~5棵水葫蘆。
3.魚苗、魚種培育
魚苗培育期間要提早喂食,加強訓食,增強魚的體質。羅非魚、黃顙魚、鮰等放苗前3~5天肥水,每天用黃豆磨漿全池潑灑,每畝用黃豆2~3千克左右,魚苗下池後一般不需投餌,5~7天後逐漸添加投喂人工餌料,選擇配合飼料專用料0號料,蛋白質含量32~35%左右,每天至少投喂2~4次,日投飼量為魚苗體重的8~10%;鱖、鱸、鱧等肉食性魚類初期投喂剛開出膜的鯪魚苗、團頭魴魚苗作為開口餌料魚,投喂量為魚苗8~10倍;魚苗培育期間,注意餌料魚的適口性和投喂量,並隨著魚苗的發育生長,日投飼量相應增加。
4.病害防控
魚苗孵化、培育用的水體,要徹底清除敵害生物,消滅病原體,並用篩絹網過濾,特色淡水魚繁殖生產用具每日消毒處理,避免交叉感染。魚苗、魚種培育期間,定期採用生態製劑或食鹽水進行消毒,預防疾病,觀察魚苗活動情況,並定期抽樣鏡檢,發生病害時,要科學使用藥物進行處理。
二、成魚養殖生產指南
1.做好水質調控
水質好壞是養殖成敗的關鍵,俗話說養魚就是養水。調控好水質,直接關係到養殖的成功和效益。在養殖過程中,應定期抽查水樣,檢測池水的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pH值、總硬度等指標。溶解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值7.0~8.0,氨氮0.2~0.3毫克/升,亞硝酸鹽2.5毫克/升以下,總硬度在30~150毫克/升為宜。保持池水「肥、活、嫩、爽」,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
1.1水質調控方法
(1)逐步加註新水。春季水溫處於相對較低階段,為了讓陽光更好照射以讓水溫儘快上升,剛開始時水位不應過高,一般苗種投放時水位在80-100cm,然後逐步加註新水,每次加新水10cm左右,直至1.5-2.0m水深為止,而且最好選擇有陽光時加水為好。
(2)科學使用增氧機增氧。精養池塘應配備專門的增氧機,其中以葉輪式較好,開機增氧可使水體對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發有毒有害氣體。
(3)適當追施化肥。適當施用化肥可以使浮游生物保持適當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狀態,供魚食用,同時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體的營養鹽,並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從而改良水質。視水體中浮游生物的情況,一般選擇在有陽光日子,每畝每米水深池塘化水全池均勻潑灑1千克磷酸二氫鈣(磷肥)和3千克尿素。
(4)適時使用藥物。定期施放生石灰調節水質,減少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毒害。每次每畝池塘可用生石灰10-15千克,加水後全池均勻潑灑,每隔20天左右進行一次。此外,有益微生物(如EM、光合細菌等)具有凈化水質,增加水體溶氧量等作用,可隔每20天全池潑灑1次,但是要注意和潑灑生石灰時間至少錯開5天左右。
2.做好放養種苗
2.1 放養前準備
清塘消毒:池塘清整是為了改善池塘條件,在放干塘水,清除底部淤泥後,應保證淤泥厚度不超過30 cm。清整魚塘後,池底留4-6 cm的水深,用生石灰80 千克/畝(或者漂白粉15 千克/畝)清塘消毒,徹底殺滅病毒和有害微生物。然後經5-6天曝曬後回水1.0 m左右,注水時經60網目篩絹網袋過濾除雜。進水後,再次使用1ppm漂白粉對水體進行一次消毒,確保水體無潛在病菌危害。
水質培育:池塘消毒三天後,可對水體進行肥水操作。因地制宜採用「肥水寶」等進行培育水質,培養浮游生物等餌料生物。使得池水呈現淡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為30cm左右。
2.2 苗種投放
魚種來源:要選擇品種純正、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活性強的苗種,應選購自正規苗種場,以保證苗種的質量。
魚種規格:魚種規格的選擇與水源情況、單位計劃產量、養殖周期和商品魚的規格密切相關;與養殖地區氣候特點、生長期的長短、放養密度、養殖模式等多種因素相關;魚種規格原則上越大越好,但要考慮成本和運輸成活率,在一個池塘中要求放養規格整齊(個體差異在10%以內)的魚種。
放養密度:根據池塘條件,放養魚種規格大小和時間,出塘規格要求,以及不同的養殖模式和管理水平等多方面來考慮選擇密度。
放養時間:一般選擇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放養。
魚種投放時注意的事項:操作小心,動作輕快,儘量避免把魚種弄傷;選擇在晴天的上午,並在池塘的上風口投放;緩放苗,即魚種運到目的地後,如果採用尼龍袋充氧密封運輸,則先把尼龍袋卸下來,置於陰涼處暫放15min,然後再放在塘水中,並不斷潑水淋灑,10min左右再打開充氧袋,並逐步灌入塘水,當包裝用水與池塘水溫基本一致後,再把魚種投放到池塘里;如果採用帆布袋或罐裝運輸,則先靜置10~15min,然後採用人工或機械逐步向罐里添加塘水,待罐里水溫和塘水溫基本一致後,再把魚種卸放到池塘里。
3.做好飼料投喂
3.1早開食
當水溫接近特色淡水魚的適宜生活溫度時,就可以開始少量投喂。隨著春季的到來,水溫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魚的採食量會增加。當水溫達到適宜生活溫度時,魚的採食量可以恢復到正常採食量的70%左右,這時按正常投喂量的一半投喂(1~1.5%),既可以滿足魚的攝食,又不會造成投料過多的浪費。如果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導致飼料供應受限,也可適當減少投喂量至0.5%,後期可適當增加投喂量。


3.2控制投喂量
有些養殖戶在投喂飼料後看到還有許多魚在料台附近等著喂食,認為魚沒吃飽,就增加投食量;投食過多對於羅非魚等雜食性魚種問題不大,但對於叉尾鮰、鱘魚、黃顙魚等腸道短、有胃的肉食性魚種就會造成傷害,容易引發腸炎。
3.3投喂功能性飼料
由於經過越冬的養殖魚類,體質一般較弱,可在飼料中添加乾酪乳桿菌幫助消化吸收,添加免疫多糖及保肝的藥品,提高魚的免疫力;定期投喂,每十天投喂4~5次,每天一次。
4.做好水產動物保健
羅非魚、淡水鱸、鱖、黃顙魚等特色淡水魚在養殖過程中較常見的疾病分為兩類:一是細菌、真菌引起的水霉病,赤皮病,爛鰓。定期改善水體環境,發現症狀,及時採取措施,合理用藥。同時打撈池塘中殘餌、死魚,保持池水清潔。二是車輪蟲、斜管蟲、小瓜蟲、孢子蟲、錨頭鰠等引起的寄生蟲病。保持水體的肥度,能有效的預防寄生蟲病的發生,針對不同寄生蟲引起的疾病,有針對的使用藥物。此外,要定期使用水產養殖微生物製劑,定期加註或換新鮮水,高溫季節保持較高水位,以保持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部分品種也有一些病毒病,目前沒有比較好的治療方法,主要採用疫苗和綜合防控來抑制病毒病的流行。
三、苗種、成魚及漁需物資運輸
1.做好苗種運輸
魚苗、魚種運輸工具有尼龍袋、活魚車等多種,運輸密度根據魚的大小、水溫、運輸時間等條件而各異。魚苗運輸過程中,應注意考慮到苗種的體質、水質和水溫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運輸苗種的體質要求健壯、無病無傷;運輸前1~3天應先將池魚拉網鍛鍊1~2次,並且在運輸當天不要投餌,裝運前將運輸的魚先放入清水塘中用網箱暫養2~3小時,使其排出糞便和粘液,有利於提高成活率;二是運輸用水要清新,含氧量高,水溫低無毒無異味;三是要考慮運輸時,苗種裝袋、裝車、下塘或途中換水時要注意溫差,不能超過3℃。
有些魚種如斑點叉尾鮰、羅非魚鰭條上有堅硬鋒利的棘,採用氧氣袋運輸時輕巧方便,需小心裝袋,要防止被魚種棘刺通劃破,造成缺氧死亡,導致運輸失敗。運輸途中,在不能更換新水或缺乏其他增氧設備的情況下,魚苗、魚種運輸中也可採取化學增氧的方法,即將一些能產生氧氣藥物投入水中,使產生氧氣,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2.做好商品魚運輸
2.1基本要求
質量:待運的特色淡水魚應無污染、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明顯外傷、活力較強。其品質應符合GB2733,並參考DB32/T 2462-2013的要求。農藥最大殘留量應符合GB2763的要求,獸藥殘留最高限量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設備設施:運輸工具、保濕材料、裝載與暫養容器消毒應選擇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消毒劑產品,並按產品使用說明要求的方法用量進行使用。用於特色淡水魚運輸的車輛可由普通貨車或箱式冷藏車改裝完成,但是改裝須符合GB 7258-2017,並方便活魚裝載、控溫、增氧、換水及卸載。
衛生:運輸特色淡水魚的車輛設備應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可使用聚維酮碘或高錳酸鉀等)。裝運過其他物品,特別是運載過活體牲畜的車、船、容器等應經過清洗消毒後才可裝活魚。
水和冰:暫養水質應符合GB 11607的規定,運輸用水應符合NY 5051的規定。運輸用冰應符合SC/T 9001的要求。製冰用水應符合GB 5749的規定。
2.2 運輸要求
捕撈:運前拉網鍛鍊,起捕前半月每周拉網鍛鍊一次魚體,讓待運輸魚接受長途密集低氧的承受力。
暫養:特色淡水魚在裝運前停食暫養1-2 天,暫養密度一般為30-50 千克/米3。暫養溶解氧6-8 毫克/升,pH 6.5-6.8,水溫15 ℃。


裝載:泡沫箱冷鏈車運輸適用於大批量中遠距離運輸。預先加入部分10~15 ℃清潔水至泡沫箱特色淡水魚起捕後稱量並倒入泡沫箱內。泡沫箱封蓋打包,轉運至冷鏈車內碼放整齊,車內每個泡沫箱均從箱蓋中部插入氧氣導管一根。冷鏈車冷水性魚類宜控溫在6-8℃,暖水性魚類宜控溫在10-12℃,泡沫箱內水體溶氧不應低於6毫克/升。行駛途中應每隔2h隨機檢測若干泡沫箱內水體溶氧濃度。分倉水箱運輸適用於小批量中近距離運輸。倉內預先加入部分10~15℃清潔水,特色淡水魚起捕後稱量並倒入倉內。運輸過程中水溫應控制在20℃以內,保持連續充氣增氧,溶氧不低於8毫克/升。
運後暫養:特色淡水魚運至銷售目的地後,投放到適宜暫養水體中。暫養水池水溫應預先控制在與運輸時魚體所處溫度相差不應超過5℃以上,投魚後需調控水溫時,升溫或降溫梯度每小時不應超過4℃。卸魚時操作應輕快,將魚緩慢置於暫養水體,應保持開動水泵循環過濾水質和開動充氧機增氧。
2.3從業人員衛生要求
從業人員應具有健康合格證,患有對魚類影響不利疾病者不得從事特色淡水魚運輸及裝卸載。運輸過程中要注意個人衛生,搬運過程中禁止吸煙、吐痰和飲食,勤洗手,手受傷應戴防水手套。
3.做好飼料等漁需物資運輸
在疫情防控期,應事先向主管部門申領通行證,申領通行證時,要填報車輛和駕駛人相關信息,並經所在區縣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公安機關確認後,由行業主管部門發放;春季雨水較多,運輸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濕;司勤人員要勤戴口罩、勤洗;必要時選用84消毒液或雙氧水對飼料和肥料的外包裝、漁業機械、網具和車輛進行噴霧消毒、對特殊動保產品外包裝選用75%酒精或濃戊二醛溶液稀釋後用抹布進行擦抹清潔消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c3yVXAB3uTiws8KwJ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