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8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結婚率已經連續六年下跌,離婚率則是連續15年上漲,2017年已經升至3.2‰。
一邊在創新高,另一邊卻創出新低,鮮明的對比背後,是年輕人日益恐婚、恐育的心理,是生育率持續下降的現實。
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賀丹在2018年的調查,中國育齡婦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3位原因,依次是「經濟負擔重」、「年齡太大」、「沒人帶孩子」。
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解運亮9月23日發文指出,對生育率、房價指數、女性勞動參與率、女性與男性實際工資年度序列展開協整分析,得出一個結論:房價指數平均上漲1%,總和生育率將顯著下降0.45%。
很明顯,房價越高,樓市體量越大,房產在財產、生活、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越高,生孩子的家庭就越少。
15萬億的樓市,與創新低的結婚率、創出新高的離婚率、持續下降的生育率,就這樣聯繫起來了。
然而,「成也人口、敗也人口」,房地產終究是靠人的需求才能推動的市場,沒有了婚房、學區房的需求,房價上漲的基礎自然會被動搖。
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梁中華指出,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的抽樣調查數據測算,2015年全國15歲以上的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4000萬人,其中農村地區更為嚴重,占到了3000多萬。
事實上,4000萬也是往少說了,如果考慮到婚姻市場匹配、獨身主義等等因素,實際最終的單身數量可能遠遠不止4000萬。
《中國統計年鑑2017》顯示,根據抽樣比進行折算,2016年未婚人口總數為2.18億(男1.29億,女0.89億),離婚人口總數為2199.28萬人(男1244.32萬,女954.96萬),我國單身人口總數已達2.40億。
光棍統計的是被動單身的未婚男性,而單身人口則囊括了所有不願結婚的年輕人。
對這些找不到對象、結不成婚或者不想結婚的人來說,他們有多大的動力去買房?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約2.5億,占總人口的17.9%。
乍一看,這個比例似乎並不算高,只是增長的速度有些超乎預期,老年人口在2013年突破2億,占比僅14.9%,短短四年之後的2017年,就達到了2.4億人,占比突破17%,1年之後,又增加了1000萬人。
最近還看到了一份數據,我們的人均壽命已經達到了77歲,老齡化加速的同時,因為科技、醫療條件的飛速進步,老年人口增加的加速度必然越來越快。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對獨居的老人來說,房子重要還是健康重要?對八個老人,四個父母,一對年輕人的家庭來說,養老顯然是比買房更優先的問題。
毫無疑問,4000萬光棍和2.5億老人會從樓市中「抽身而退」,需求降低後,房地產的擴張就無從談起。
好比是打鐵時已經燒通紅的鐵塊,放入水中冷卻之後,才能提高「硬度」,15萬億的樓市,正在複製這個過程,逐漸「冷卻」。
從長遠角度看,這未嘗不是好事。
當樓市由勞動力人口推動的時候,商品房市場化全面鋪開,居住方式迎來巨大轉變,人們不再依賴單位福利分房,不再屈居於老破小、家屬院、自建房之中,雖然房價上漲的大幕由此拉開,但投機成分並不濃,滿足居住需求是第一要務,城鎮化的起點也是從此時開始。
但是,擴張過於迅速的後果,是樓市「變味」了,高槓桿投機者比比皆是,低首付、零首付購房方式層出不窮,大家都把房子當成投機品對待。
只有老人、光棍大批量出現後,人們才能意識到,對於房子的過度追逐是一場「幻夢」,房產能夠給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個安居之所,並沒有保值增值的屬性。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過去十年樓市的「周期效應」。
從2008年後,房地產共有3次周期性的變動,分別為2008.10-2012.02、2012.03-2015.02、2015.03至今,每次大概持續3年左右時間。
這個時期,調控政策是地產周期變化的重要因素,房價的波動也呈現「普漲普跌」、「大起大落」的狀態。
假如老人和光棍增多,所謂的「周期」自然會消退,需求端沒人炒作,房價就會走向平穩。
為什麼剛需一族總是對樓市頗有怨氣?因為「過了這村沒了這店」,工作和做生意賺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房產升值的速度,有房一族可以靠買房實現階層躍升,因為猶豫、沒錢、觀望錯過機會的人們,卻只能無奈嘆氣。
隨著調控更加深入、棚改退潮效應顯現,老齡化、生育率、結婚率都會讓投機情緒退潮,表現平穩的樓市,尤其是三四線地區,大量高性價比的新房、二手房會出現,猶豫不定的剛需們,有更多機會挑選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