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材」又有「料」 這場校企雙進有點火!

2021-05-26     成都科技

原標題:有「材」又有「料」 這場校企雙進有點火!

以高校科技創新資源

賦能青年創新創業夢想

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聚焦高分子材料領域

搭建校企需求精準對接平台

……

5月26日,成都市科技局、市經信局攜手四川大學,以「校地共建·築夢成都」為主題,聯合舉辦「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四川大學專場成果對接會活動。

聚焦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領域學科、人才等創新資源優勢,通過「線下精準對接+線上直播+微信互動交流群」的方式展開,重點推介四川大學2個高能級創新平台,並推出部分四川大學科研團隊在高分子領域的重點研究成果,為技術供需雙方精準對接「牽線搭橋」。

成都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李貴卿、四川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武梅、德陽市科技局副局長王躍林、眉山市科技局副局長聶川、資陽市科技局副局長袁宇以及各個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本次活動。

搭平台

高能級創新平台集結

技術研究實現「0」到「1」突破

高分子行業對一個國家來說,舉足輕重。

瞄準重大基礎科學問題,深化環保型高分子材料領域相關研究,實現從「0」到「1」突破,是環保型高分子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研究團隊正在做的事,實驗室擁有一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忠教授領銜,具有創新活力和研究實力、結構合理的研究開發隊伍。「2019年中國高分子材料總產量約1.5億噸,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產生大量廢棄物,如何協調資源與環境的問題?實驗室正不斷攻克環保型高分子材料領域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使高分子材料能提高循環利用率,並通過生物降解技術減少對環境污染。」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副研究員郭德明介紹,團隊正致力於通用高分子材料功能化與高性能化及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在對環境友好的無鹵阻燃材料、生物基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等領域研究取得了基礎和應用研究成果;阻燃新原理和新方法有效解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一些關鍵技術,使多個大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高占有率。

近年來,實驗室已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為科研成果及時轉化和促進行業科技進步,提升國際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發展—推廣應用』的良性循環。」

作為我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規模最大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17人組成,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教授。近五年,該實驗室獲准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84項,國際發明專利3項,其中52項專利或技術已成功轉讓或實施。

「實驗室研究方向明確,在高分子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化方面有鮮明特色。」四川大學教師範敏敏介紹,目前,實驗室擁有一支高水平科研隊伍,承擔國家重要科研任務,現已成為我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規模最大的科研和教學基地之一。

據了解,實驗室目前擁有價值上億的先進高分子材料結構表征和加工成型儀器設備,並研製了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儀器設備;通過建立專職技術管理隊伍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每年定期組織儀器培訓管理;此外,建立網絡預約系統,按照預約登記的先後次序為使用人提供分析測試服務,推進高分子領域研究走深、走實。

亮成果

高分子領域科研成果亮相

夯實科學研究根基

沒有基礎科學研究「深蹲助跑」,就無法實現技術產業化「起飛跳躍」,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對基礎科學理論的研究與突破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次活動中,四川大學科研團隊分別展示了最近科技研究成果,為高分子領域蓬勃發展帶來新一輪「創新密碼」。

如何緩解鋼鐵生鏽速度,從而延長建築鋼結構壽命?「水性帶銹轉化防鏽塗料就相當於一層『保鮮膜』,膜層牢固緻密,能使鋼鐵不再受到侵蝕。」「水性帶銹轉化防鏽塗料」和「快速施工-成型新型建築材料」項目團隊特聘副研究員符笑偉介紹,這種防鏽塗料不含苯類、 酮類等揮發性有機物,環保安全,可以代替除銹工藝,工作效率高。「目前該塗料可適用於各種鋼鐵防腐處理,廣泛應用於鋼結構、橋樑、鐵路公路設施、金屬圍欄等鋼鐵製品製造和維修,可用於塗裝前去銹防鏽底漆處理,也可單獨作為去銹防鏽漆使用。」

「道路施工,行人繞行」是城市建設中無法避免的問題,如何提高施工速度,緩解交通壓力?「成型新型建築材料特別適合道路或其他建築物的快速修補,它能達到半小時通行、2小時通車的效果。」符笑偉介紹,成型新型建築材料的使用範圍還非常廣,比如城市道路、地下室地面、體育場地等彩色路面建設,以及隧道、地鐵、地下室、屋頂、衛生間等建築物防水施工都可以運用該材料。

電池是許多電器動能供給源泉之一,隨著科技發展,電池使用周期正不斷被延長。「超長碳納米管漿料廣泛應用與鋰電池正負極、導電導熱材料產品生產中,為讓超長碳納米管漿料更分散和均勻地分散,形成更有效的導電網絡,團隊經過近12年努力,將碳納米管均勻地分散在溶劑中,使其穩定性更持久。」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延青介紹,團隊研製出分散狀態更優,透明度和導電率佳的柔性透明導電薄膜,能應用於柔性顯示屏、柔性器件、電子書、可摺疊電子書、可摺疊顯示器等產品中。

垃圾圍城、大氣污染、破壞海洋環境……對廢棄塑料不規範處理,造成巨大環境治理壓力。但在四川大學王琪院士團隊看來,廢棄塑料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具備回收利用價值。「塑料製品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原油,如果能提高塑料使用效率,有利於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目標。」王琪院士團隊特聘研究員楊雙橋分析了廢棄塑料來源、回收利用技術現狀和挑戰,並提出全方位全鏈條防治廢棄塑料污染的建議,介紹高值高效規模化回收利用的新技術。

「發明新一代降解塑料刻不容緩,我們團隊研發的可反覆循環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將是較理想的一次性塑料製品。」郭德明介紹,這種塑料集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於一體,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完全生物降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對環境無害的物質,此外,這種高分子材料在成形加工性、力學性能以及成本上都有優勢。

謀發展

叫好「校企雙進 」 模式 配置創新資源實現項目精準對接

自2011年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與四川大學國家高分子重點實驗室王琪教授團隊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以來,該公司已實現從傳統化肥化工行業轉型為科技型企業。

「公司與科研院校建立起『科學家+企業家』的合作模式,並以該模式為基調,以產、學、研合作為創新基礎,依託政府支持、校地企合作,建立省、市兩級院士工作站,省、市兩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級產學研聯合實驗室等平台。」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總工辦副主任溫曉雨介紹,校企合作經歷三個試驗孵化階段,學校研究團隊作為基礎研發團隊,使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在技術走進企業中試階段,校企攜手實現技術「1」到「100」發展;在市場化階段,科創成果轉化落地,激發技術從「100」到「正無窮」的潛力。

據了解,今年,四川大學與玉龍化工共建國內第一個省級碳中和創新中心——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溫曉雨表示,下一步將在碳中和創新中心基礎上,打造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示範產業基地。將院士專家的技術進一步進行吸納到中試孵化基地。「校企合作不僅使科學家實驗室技術得以成功產業化,也推進公司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帶來雙向促進、雙向進步。這必將促進科技高速發展,使更多科研成果真正落在祖國大地上。」

節能環保新材料的研發是時代話題,成都世紀經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高溫電熱膜是一種新型發熱材料,「這種高溫電熱膜技術完全符合現今倡導的節能減排趨勢,它的出現使生產、生活變得更清潔。」成都世紀經堯科技有限公司營運長向東說,企業將持續把握好資金、資源,與高校精準對接,為社會、國家發展節能環保做貢獻。

成都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功能區重點發展前沿電子信息材料、生物醫藥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電子陶瓷材料的科研和轉化,著力打造高端新材料成果轉化試驗區,目前,功能區已落戶世界500強企業122家,約占成都市的40%。「我們還將重點推進科創空間運營、新材料展廳運營等項目建設,希望與具有創新研發能力的新材料企業、擁有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的科研機構、新材料科研成果轉化的服務平台等達成合作。」成都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功能區管委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孫紅俠說。

技術創新離不開對行業和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在科研中實現目標導向與需求牽引越來越成為實現校企對接的前提。「四川大學作為重點綜合性大學,一直強調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圍繞重點平台、重點團隊、重大項目,配置科創資源,讓科技項目完成精準對接。」四川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武梅說,四川大學依託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不斷完善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全鏈條服務,「四川大學將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成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部分圖據網絡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體中心

文字:李菲菲、楊靜耕

封面:向婷婷

美編/校對:何秋霆

攝影:唐建軍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C8arHkBbyZbTSdk7L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