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的采蜜人:百米高空拿命換蜂蜜,五倍價格卻堅決不賣

2020-01-29     行走在陌路

已知人類最早的采蜜行為大約在1.3萬年前,換個說法,人類在尚未學會建造房子(最早的房子是1.05萬年前)前就已經學會採集並食用蜂蜜來補充能量。然而,世界公認的最古老采蜜法僅存於中國與尼泊爾,也就是常說的懸崖采蜜人。

尼泊爾毗鄰中國,中間卻隔著喜馬拉雅山脈這麼一條天然屏障,以致全球十大高峰就有八座在兩國之間。但哪怕如此,兩國文化仍有不少相同之處,比如喜馬拉雅懸崖采蜜人,至今已有7000-8000年歷史,也是兩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原山脈的地理特性孕育出特殊的動植物屬性,比如長期在高海拔與低溫低氧環境中生長的花草,花期更長、草本藥性更佳;昆蟲鳥獸更抗凍耐寒、生長周期緩慢等等。而蜜蜂就恰巧將動植物的特性合二為一,這就是懸崖蜂蜜的珍貴之所在。

與中國不大相同的是,尼泊爾懸崖采蜜人一年只採一次或兩次,多數都分布在東部高原山區的村落中。在這些傳統手藝人眼裡,采蜜不僅是生活所需,更多的是文化傳承與信仰,就連尼泊爾薩迪村婦女隆阿瓦都會說:「這是大自然賜予的」。

一年只採集一兩次,並不是尼泊爾采蜜人偷懶,而是高原花蜜產量極低,普通喜馬拉雅蜜蜂很難在蜂巢與花卉之間長途奔波,就地築巢又難抗低溫低氧。只有喜馬拉雅黑大蜜蜂才能在高原雪山的懸崖下築巢,所產蜂蜜被稱為雪蜜、岩蜜。

黑大蜜蜂還有一種生活特性令采蜜人頭疼不已,當蜂巢受威脅或被毀後,黑大蜜蜂會整體遷徙至另一處懸崖,這也導致采蜜人不得不到處追蹤才能找到新蜂巢。每年春秋兩季采蜜前,采蜜人會把家族乃至整個部落的人都派出去搜尋蜂巢。

當蜂巢地點被收集歸類後,經驗豐富的族長會決定當年採集哪個蜂巢,接下來就是收集「烏煙木」和製作懸崖繩索。所謂的「烏煙木」並不是特指的,而是將雨露後的樹枝浸油點燃,以嗆人濃煙來趕走黑大蜜蜂,需燃燒約3個小時。

繩索以懸崖高度為準,最短的有50米,最長超過200米,視蜂巢大小決定單人還是雙人合作,每人配備主副兩根繩索和一根掛著蜂蜜籃子的運輸繩;情況允許的話也會製作安全性更高的繩梯。有趣的是,采蜜人可以隨時更換,但制繩的婦女卻獨一無一,甚至有非她不採蜜的傳統。

很多族群有不傳之秘,對於采蜜人部落而言,如何製作可靈活調整和解綁的繩索就是不外傳的秘密,而這些都是生命與收穫的保障。因此,制繩婦女的地位一般比采蜜人更高,也有一說是采蜜人部落至今仍沿襲母系社會,因而女性地位更高。

傳統的懸崖采蜜人不使用竹梯或攀岩,因為這兩種方式危險性更高,且竹梯並不適用懸崖采蜜。點燃「烏煙木」3個小時才能放下繩索,此時多數蜜蜂都被驅離蜂巢,在這些巨大的攻擊型蜜蜂適應前必須采完蜂蜜,最多只有兩個小時採集。

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在懸崖采蜜,這比人們平時所見的高空作業都要危險,但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喜馬拉雅黑大蜜蜂,所產蜂蜜不僅營養豐富,其藥用價值也十分高昂,隨著采蜜人和黑大蜜蜂都越來越少,雪蜜價格已攀升至每公斤3500美元。


隆阿瓦的丈夫是土生土長的尼泊爾土著,自稱是懸崖采蜜的第15代人,原本他還有兩個弟弟,都在采蜜時跌落百米懸崖下摔死,只留下孤兒寡母靠族人采蜜幫扶維生。類似遭遇在薩迪村中比比皆是,不少年輕人為躲避采蜜而離開山村。

雖說采蜜的收入也很豐厚,但與生命相比仍然微不足道,采蜜人之所以仍在堅持,更多的是為了文化與祖訓的傳承。薩迪村族長接過金黃色的蜂巢簡單分辨就說道:「這是杜鵑花的花蜜,今年蜜蜂都在北坡采蜜,告訴鄰村今年的蜂蜜要沉澱」。

蜂蜜還要沉澱?原來,杜鵑花蜜經過黑大蜜蜂分解後會融合出木藜蘆毒素,這種毒素帶有輕微的麻醉功效,能使高壓人群放鬆身心、疼痛病患降低痛感,因此售價是往年雪蜜的3-5倍。但同時,長期食用這種花蜜也會成癮甚至中毒。

​尼泊爾采蜜人所謂的沉澱並不是過濾除雜,而是加入特殊草藥使毒素分解,整個過程需要6-9個月。換個角度看,族長不願高價出售未處理過的帶毒蜂蜜,還要應對族人拿命換蜂蜜卻沒有收入的困境,這就是采蜜人對文化和傳承的堅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8JiIXABgx9BqZZIAB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