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導張藝謀,用光影色彩講述驚艷世界的動人畫卷

2019-10-03     丁明念響

9月25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發布會舉行,聯歡活動於10月1日晚8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總時長90分鐘,總導演張藝謀,執行總導演甲丁,藝術總監張和平,發布會後大家都認為這次晚會一定會精彩,因為有張藝謀。​

國慶晚會開始之前張藝謀就談到晚會宗旨就是自由活潑,在如何展現的過程中經過多次調整和排練,最終要讓參與的幾萬名群眾投入到熱情和自我表現當中。

當國慶晚會初現90米長60米高的巨幅國旗時讓所有人震撼不已,後續的驚艷更是不斷,有網友就評價道: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張導大手筆。

張藝謀以他獨特的宏觀視野和藝術造詣,可以說是『謀』色聲香般展示了光與影的變幻莫測,再次創下他藝術生涯的高峰。

在2008年張藝謀導演奧運會開閉幕式就驚艷了世界,在一次採訪中他也說到,這是國際奧委會公認的所有開幕式中最無與倫比的一次,偶爾的驚艷可以說是運氣,但是多次讓觀眾驚艷那只能證明張藝謀的已經邁入光影藝術殿堂了。

從工人到導演的光影之路

當我們順著歷史往回逆流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歷史有什麼特別之處。

1950年11月14日,住在西安市郊的張孝龍和張秉鈞在殷切的盼望中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他就是張藝謀,而初降生時祖父給起的名字是張詒謀,詒字有詒者勛也的意思,是期望他在未來建立功勳,光宗耀祖。

父輩對於子孫的期望都既樸實又高看一眼,但並沒有想到這個期望最終變成了現實。

張藝謀從小愛畫畫和看小說,最極端的一次因為看書投入竟然在課堂上昏倒了,可以看出一種追求極致感的認真態度,而這些童年的品性和對藝術追求的積澱終於在他成年之後體現出來,對於影像、光影和故事的把控上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對於藝術的愛好,但是前期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去嶄露頭角,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來進入陝西咸陽市棉紡八廠當了了數年的工人,由於詒謀經常被人叫錯,終於大膽的他乘著招工遷戶口的機會把名字改成了:張藝謀,這個當時默默無聞,如今卻是全球知曉的藝術工作者。

在工廠里由於工作原因和攝像打上了交道,最終他喜歡上了拍照攝影,他性格中的追求極致感又一次推動著他不停止的往前跑。

當時因為愛好攝像,省了很長時間的錢買了一台珍貴的相機,但是膠捲太貴,因此張藝謀就要想辦法如何節省膠捲,那就利用一切機會去想像如何構圖,如何把握光線的變化等,只有等到感覺一切都很滿意才會按下快門,哪怕在野外寒風撕裂,他也要等到最佳時機去利用光影去拍攝,最終練就了精準的構圖和光線的應用。

機會總是留給永遠準備的人,機緣巧合併經過不懈的努力,1978年張藝謀如願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正式開啟了光影之旅。

張藝謀說過:我在電影的表現上,尤其在電影形式的表現上,極盡之能事,儘量把這個形勢渲染得很極端。

但這個視覺的天才並不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張藝謀追求極致的結果。

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正是對於光影的把控的精準性,第一次參與拍攝就獲得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曾經有評價他《老井》中的表現時說道:張藝謀以本色樸實的表演,展現了新時期農村知識青年頑強鬥爭而又忍讓負重的雙重性格,凸現出角色的獻身精神,並賦予角色深厚的文化意蘊。

這段評價既是對他在影片飾演角色的褒獎,卻無意的切合他過往人生的經歷,他正是通過頑強鬥爭和極致的追求精神才走到這一步的。

張藝謀開始進入導演行業,由於前期對於個人極致的要求和艱苦學習,對於色彩光影的把握已經很熟練了,但這條路還沒有走完,因為他會繼續探索,藝術沒有高度,只有不斷的再攀登的過程。

從導演到藝術大師的「謀」色盛宴

張藝謀的光影是從接地氣的中國風土人情出發,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藝術美感,這種美感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發出古老中國最底層生命的吶喊。

他執導第一部影片《紅高粱》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作品以濃烈的極致色彩、豪放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當姜文唱起豪邁的《酒神曲》時,可以聽到西北大漠般的粗狂,也聽到一種生命不屈的精神: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所以面對列強的入侵,是漢子的就必須勇猛抗爭。

莫言在看完《紅高粱》的樣品時說:他感到了強烈的震撼,它給了他嶄新的視角、強烈的色彩,第一次感受到電影的影響力。

這部電影可以看作是張藝謀植根於視覺張力之作,片中紅無處不在,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僅僅要張揚更要樸實,這點在《活著》中一覽無餘。

《活著》這部電影很樸實但很有內涵,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而其中光影色彩的細緻變化也跟隨著主人公和時代一起呈現,命運背後則是為什麼中國的文明能夠一直延續,正因為生命中那種極致的韌性。

張藝謀自己曾說過:《紅高粱》在內涵上遠遠沒有《活著》的深厚,它有初生牛犢的一股子勁。

有的導演一輩子可能只拍一種類型的電影,並以此為自豪,但是張藝謀卻要在藝術的追求上達到一種廣度,而不僅僅是樸實和張揚。

當許知遠這位中國的知性知識分子採訪張藝謀時,張藝謀就談到:比如說我就拍《活著》,其它啥也不拍,這個類型的我一直拍到今天,也就活不下去了。

其實張藝謀是自謙了,他主要是想探索更多的題材,並實現一種藝術上的跳躍,實現從導演到一名真正藝術工作者的跨躍。

2002年導演影片《英雄》時產生了不同的聲音,內地票房2.5億人民幣(占全年總票房四分之一),全球票房1.77億美元,創下中國電影全球票房最高紀錄,在當時,雖然電影在西方被認為是神片,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色彩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

其主要的原因如同《大話西遊》一樣,因為走得太快,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人們並沒有看懂,如今隨著時間沉澱,這部作品的影響力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

《英雄》通過用紅,蘭,白,黃四段視覺的變化來分段講述,色彩光影的變化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可以說張藝謀正是通過這部電影真正步入光影大師的殿堂,以一種視覺形式感為表象,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的藝術創作之路。有一次張藝謀面對採訪時說的:包括《影》也一樣,它的黑白潑墨風是非常形式感的,我還是喜歡這種形式感的東西。我認為中國電影的形式太少了,我們有時候框框多,所以形式本身開掘得就不夠。

正是張藝謀的這種對於色彩及光影的極致追求之路,讓他從一名導演轉化為優秀的藝術工作者,當2001年執導申奧宣傳片時,就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容納其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意志和大局觀,成為經典之作。

謝飛曾經就說過,張藝謀太會運用光彩了,他實際就是一個視覺的天才。

這個視覺體驗在2008年達到頂峰狀態,導演的奧運會開閉幕式則把張藝謀的那種視覺極致帶來的衝擊和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在一起,驚艷了全世界,獲得一致好評。

CNN如此說道:鳥巢上空升起了絢麗的煙火,在氣勢宏大的歌舞表演中北京奧運落下了帷幕。北京奧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奧運盛會之一。

面對這些榮譽,張藝謀並沒有驕傲自滿,因為這些盛會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榮譽,更是國家的榮譽,也是一種沉甸甸的負擔和責任,面對這些擔負在他身上的重任,張藝謀以他寬廣的視覺視角和極致的認真態度去面對每一次盛會。

正是他這種對於極致光影組合的把握,對於宏觀視覺體驗的控制,終於成就了一個個經典畫卷。

回顧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對於許多功成名就的人來說,總會有自己的獨特秘方,而張藝謀的獨特秘方則是光影和諧和色彩極致體驗融合為一體的宏大視角。

張藝謀從導演到藝術工作者,並在中國許多歷史際遇中擔當重任,正是他那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對光彩運用的嫻熟,當然更重要的則是植根於傳統文化當中,深刻理解中國兩千來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並且和視覺形式感結合在一起,終於成就具有『謀』色的藝術盛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iVCkG0BMH2_cNUgFG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