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匠將在7月2日19:00直播,
各種美食福利抽獎環節,
搬好小板凳準時來看我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益美傳媒(ID:YeeMedia)
本文轉載已獲授權,其它帳號轉載請聯繫原帳號
你敢相信,有人靠織毛線也能成為藝術家嗎?
來自加拿大的Carol Milne就是這樣一位「織毛線藝術家」。
她的針織作品初看很簡單: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毛線編織:
你可以稱其為「半成品」:
有的甚至還達不到半成品的水準,縫衣針都沒去掉,線頭也都沒有處理:
有人可能會好奇了,這麼「粗製濫造」的針織都能成為藝術品?
其實,這並不是簡單的針織,而是如假包換的玻璃製品:
你看到的所有,包括部分作品中的毛衣針都是玻璃做的:
這些別有創意的作品都出自藝術家Carol Milne之手。
Carol是藝術界很有辨識度的一位藝術家,將「針織」和「玻璃」兩個毫無關係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是她作品最大的特色。
玻璃這種材質在她的手下可以是毛衣針編織出來的一片布:
可以是正在進行的穿針引線手工活:
還可能是纏繞在巨型針上的針織布條:
雖然是玻璃材質,但是 Carol的作品中不乏肉眼可見的「柔軟感」:
像毛線圍巾一樣系個結不在話下:
這質感讓人想順手拿起來圍在脖子上:
用毛線能編織出來的東西,Carol都可以用玻璃做出來,比如毛線襪:
毛線手套:
毛線帽子:
而且是真的可以帶的那種:
還有下面這種非常有年代感的編織涼鞋:
近距離看,你可以清楚的看見編織的花樣:
線與線如何交織:
棒針如何勾起毛線:
織過毛衣的人甚至可以從 Carol的這些玻璃作品中看出下一步針的該往哪裡穿:
之所以能做的如此逼真,得益於 Carol本身就是個編制愛好者,和很多女性一樣,織織毛衣圍巾什麼的,是她日常的愛好之一。
可是光憑喜歡織毛衣就能做出這些藝術品明顯不現實,其實Carol還有個身份——雕塑家。
她擁有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景觀建築學士學位,上學期間就開始了在雕塑方面的創作。
創作中 Carol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玻璃。
她也曾遇到過創作的瓶頸期,玻璃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呈現形式總是很單一。
於是Carol嘗試用過黏土、青銅、水泥,木頭、樹脂等等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但都達不到她所滿意的效果。
一系列嘗試之後的某一天,她突然有了靈感:是否可以將自己最大的愛好之一編織和自己最擅長的玻璃雕塑結合在一起?
在一系列構思和創作嘗試之後,她成功 將自己的編織愛好與玻璃雕塑創作完美融合在一起。
Carol可以說是玻璃編織藝術領域的開拓者,在她之前,幾乎沒人想過可以用玻璃織毛衣:
這些結構複雜且精巧的雕塑,做起來也完全不簡單,不光需要紮實的雕塑基礎工藝,還需要熟知編織技巧。
恰好,這兩項 Carol都有。
一件編織雕塑的製作過程大體如下:
先用蠟塊製作出想要的雕塑外形,裝入耐火模具材料中,用熱水將蠟塊融化後,然後會產生一個空的雕塑模型。
再將常溫的玻璃碎片放入空模型中進行高溫加熱使其液化。
接著,把一切交給時間,通過長達幾周的時間讓玻璃逐漸冷卻成型。
冷卻完成後,Carol需要一點點除去模具,這一步需要高度的耐心和專注力,稍有不慎或用力過頭,這件作品就會瞬間「稀碎」。
以上步驟都確保100%正確完成後,一件精美的編織藝術品就誕生了。
它們有的看起來挺簡單,好像用針隨便勾一勾即可:
有的看起來會覺得「有點難織」:
還有的對於沒織過毛衣的小白來說,可是不友好哦:
織襪子這種事,難度還是挺大的!
但無論這些「毛線」好不好織,每件作品背後 Carol付出的心血和精力都是一樣的。
心血來潮時,她還會將織毛線的手一併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Carol的玻璃編織作品,其實不光愛好與專業的疊加,在她的創作中藏著更深的含義。
這些所謂的編織半成品,在 Carol看來其實是一種社會結構的隱喻:單獨線孤立又脆弱,可是當你把它們交織在一起,情況就會發生改變。
單拿一條誰都能輕而易舉的將其毀滅,但團結在一起的整體不會因此而崩塌。
人與人之間這種離散又緊密的聯繫,正是整個社會力量的源泉。
「我很慶幸能將愛好與專業相結合,
在剛開始創作的時候,
有人會質疑玻璃,
和編織不可能完美融合。
但有時候藝術需要嘗試和敢想,
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
只有去做,
你才知道你的想法究竟能不能實現。」
— END —
最後介紹下我們的同名視頻號,
每天分享傳奇又平凡的匠人故事,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把一輩子獻給手藝,
這是我所理解的匠人匠心。
大家好,
我是匠心之城的主編匠匠,
現在我開始拍短視頻啦!
這是我的個人視頻號「國風小嫻」,
希望大家關注我。
遇見理想的中式慢生活,
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只生歡喜不生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h473368490_53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