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啃老被網友細分出了一種類別——「陪伴式啃老」,指子女表面上看是在老人身邊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顧老人,實際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
據說,一些「陪伴式啃老」的人,常把自己的行為美化成「常回家看看」,因此感到心安理得。「陪伴式啃老」成為了話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絕非偶然,而一個「啃」字,已然清晰表明了很多人的態度。不過,很多問題一旦標籤化,也就可能走向簡單粗暴,而走進豐富的現實,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這裡不妨講兩件事。有一位算是成功人士的朋友,父母住在老家的城市,而自己在另外一座城市,由於工作忙,平時很少回去,於是只好通過給錢來「自欺欺人」,但父母都有不算低的養老金,並不需要他的錢。朋友父母樓下住著一對老夫妻,有兩個孩子,已經成了家,收入都不怎麼樣,老夫妻每天都把飯菜做好,等兩個小家庭過來。每天看到樓下一大家其樂融融,朋友父母十分失落,有一次對著兒子感慨:看起來你比人家孩子有出息,可我們真有人家幸福嗎?
另一件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有一天,我在一個街角遇到一個跌倒的老人,連忙把老人扶起來。看到老人跌得不輕,就跟老人說給家裡打個電話,好把他接回去。老人半天沒有吭聲,最後告訴我,家裡只有老伴,精神不是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在美國,一年回家不到一次,實在不知道給誰打電話,打電話除了給他們添堵,沒其他用。老人講著講著動情了:說起來孩子很優秀,可是還不如孩子很一般,哪怕就是啃老,也比現在強。
這就是複雜的生活。當我們把啃老悲情化時,其實老人們未必就這樣想。誠然,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們都會望子成龍,但有一天孩子們展翅高飛離開時,他們會有深深的失落感。當他們老了,需要人照顧時,孩子卻遠在天邊,那種感覺更是難以形容。相對於遠離,啃老反易接受,對於那些陪伴在父母身邊的孩子,陪伴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當然,啃老是不對的,在主流價值里無論如何不能得到承認,但也要看到,所謂「依靠老人」,並不一定等於啃老。中國父母對於子女大多是傾其所有式的關愛,哪怕子女已經長大了,在父母眼裡依然是孩子,他們仍然想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這種幫助超過了老人的能力,違背了老人的意願,就是啃老;反之,老人提供的幫助,在能力範圍內,也是自己願意的,還從中找到了價值和快樂,則很難稱為啃老,不能隨意貼上不道德的標籤。
若以「陪伴式啃老」的標準來看,我們今天似乎處於一個啃老無處不在的時代。在道德上,當子女成年後,應該獨自挑起生活重擔,反哺父母養育之恩,可在現實中,又有多少子女,能夠不要父母幫助而獨自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當我們譴責別人時,不妨想想,自己又為父母做了多少?
別輕易在陪伴和啃老之間畫等號。社會是複雜的,老人的需求也是十分微妙的,在談論養老話題時,更應該走近老人的身邊,去問問他們真正關心什麼、需要什麼,而不是對著螢幕揮舞大棒。有人建議子女幫父母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只是在現實中,又有多少子女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