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人說,愛上一個人時,你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
盔甲是和愛人在一起生死與共的勇氣,軟肋是親密關係破裂時無情的傷害。
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了依戀理論,他發現當嬰兒和母親分離後會經歷三個階段:
抗議,絕望,疏離
在抗議階段,孩子會大哭,發脾氣,時刻關注著媽媽回來的跡象,同時拒絕其他人的照顧。
經過了抗議階段,如果媽媽還不回來,孩子就進入了絕望階段。他們的身體活動減少了,就算哭也只是間歇性單調地哭,他們會變得退縮,失去活力,好像進入了很深的哀傷的狀態。
再然後,他們就進入了疏離階段。他們不再拒絕其他的看護者,他們會接受其他看護者帶來的食物和玩具,甚至還會沖他們笑。
而如果這時候媽媽回來了,他們也會表現得漠不關心,不再黏著媽媽了,好像不管是媽媽還是其他人來照顧,他們都無所謂了。
他們不再對任何人產生依戀,卻對糖、玩具或者食物看得越來越重。也就是說,他們不再依賴人,而開始依賴物了。
鮑爾比認為,嬰兒會形成一種人際關係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係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
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
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後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
童年時沒有得到過父母足夠的愛的人,長大後也會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一旦在感情中受到傷害,就會拒絕再次進去親密關係。
很少有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即使再害怕被傷害,但我們始終會追求關係。
陳海賢老師曾講過一個例子:
一個年輕的男孩子,人長得挺帥,工作也不錯,可就是單身。他有一個愛好,就是去咖啡廳撩女生。
有時候看到一個女生氣質不錯,他就會上去跟人聊天,並要人家的微信。可是,他從來不會真的跟她們交往。
有一次,在父母的要求下他去相親,認識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這個姑娘各方面都符合他的要求,看起來也很喜歡他。可是他卻害怕了。思考再三,決定還是不再交往。
理由是他覺得自己的事業還沒打拚出來,這個女孩並不會真的喜歡他。
於是他還是單身一人,偶爾到咖啡廳坐坐,見到某個不錯的女生,去跟人家攀談,繼續著這個微妙的遊戲。
在這個例子中,撩女生代表了他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不進入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又代表了他對親密關係的怕。
這種曖昧,是他在愛和怕之間找到的微妙平衡。
陳老師說,有時候,這種平衡還會體現在對性的開放和隨意上。
我們處在一個奇怪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性是容易的,愛卻反而難。
人們對性變得開放了,對愛卻變得越來越封閉,越來越不敢投入。這背後也是愛和怕的微妙平衡。
現在有個詞叫「假性親密關係」。說的就是兩個人做很多戀人該做的事情,一樣不少,看起來在表面上彼此是親近的,但是在情感上,兩個人都知道,彼此並不親近。
表面上的「親密關係」代表了人們對愛的渴望,而「假性」這個形容又代表了人們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我非常喜歡阿德勒的那句話: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們的很多傷痛,都能在童年找到原因,這也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
如果你是個害怕親密的人,你要做的不是自暴自棄,而是找到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解脫的辦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陳海賢·親密關係》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