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的心裡都有一個蘇軾,他年紀輕輕進士及第,「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年僅22歲的蘇軾這一生似乎是前途燦爛,大有可為。然而蘇軾從小的性格便是剛正豪放,寧折不彎,求的只是問心無愧,哪怕是丟了性命。這樣的性格得益於他良好的家教,父親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洵,母親也不只是大家閨秀,其相夫教子之術,竟有令子仿效古人寧死不屈的剛烈。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蘇軾,其實早已註定了他的仕途坎坷。
因為他有一顆詩人的心,官場上的那一套,詩人是學不會的。更何況初入朝堂的蘇軾只有二十多歲,又是已經名滿京華的少年天才,年輕氣盛年少輕狂是也是自然之理。面對著久負盛名的前輩,面對著驕矜自居的前輩,衝突和不和是避免的不了的。
而有什麼說什麼的性格也註定了他會得罪不少人。不出意外,幾年以後蘇軾自請出京,已經在京城呆不下去了。之後輾轉數任,到過杭州密州,訪友吟詩,生活也算愜意,於杭州更是和靈隱寺的佛印等僧人、黃庭堅等人留下了不少風流盛事和雅事趣聞。
然而烏台詩案一朝爆發,雖然在憐惜他才華的滿朝友人的保舉下保住了性命,也還是被貶到了黃州任團練副使這一虛職。蘇軾在黃州的生活就不怎麼如意了,朝廷發的生活費不夠,買不起當時盛行的羊肉。但是蘇軾又忍不住自己吃肉的念頭,就把目光投向了當時無人問津的豬肉。
蘇軾所在的北宋豬肉還沒有被接受為大眾食材,當時權貴們吃的多是羊肉,皇室更有豬肉不進御廚的傳統。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底下的人們也跟風喜歡吃羊肉,所以現在價格連漲的豬肉,在北宋竟是被棄置的東西,可嘆歷史滄桑,豬肉的地位已經不同往昔,不知蘇軾穿越到現在,是會欣慰,還是會惆悵自己連豬肉都吃不起了呢?
蘇軾的詩詞是一絕,本人更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這吃著豬肉心裡一得到滿足,詩興就抑制不住的來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寫下的這首《豬肉頌》吧。
豬肉頌
宋代: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全詩朗朗上口,意思也好懂,大概就是介紹了一種豬肉的做法然後表示了自己對豬肉的喜歡和對生活的達觀態度。
而這豬肉的做法,應該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坡肉了。我們可以從他的介紹里看出他對細節的講究,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態度。而其中幾句尤其重要,就是「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它自美」和「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這兩句之中我們可以讀出蘇軾的人生態度,即使官場失意潦倒落魄,他依然能夠發現並熱愛生活中的美好,兼容儒道的他總能在低谷的時候安慰自己,將眼光依舊投向遠方和希望。
這樣的精神, 也正是我們現代人該有的呀,勇敢的追逐自己想要的一切,失意時也不會過於的沮喪,依舊熱愛生活,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