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到電視劇《三十而已》,這個夏天,大家對30+女性空前關注。
「三十而立」是大部分年輕人潛意識裡必須完成的目標和任務。雖然表面上都說著不在乎,堅稱「生活是自己的,婚姻不是必須的」,但轉眼又在偷偷焦慮,間歇勇敢,時時刻刻被身邊的人和事動搖。
想要擺脫這種情緒,就必須要明白,你為什麼焦慮。
自己為什麼焦慮
在本期造就自製欄目「W訪談」中,我們邀請了簡單心理創始人簡里里,她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20歲獲得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心理學碩士學位,後進入高校擔任講師, 2014年創辦國內首個垂直領域的心理諮詢移動網際網路平台「簡單心理」,也曾三度登上造就舞台,發表了關於自我認知、情緒與女性自信等多個主題演講。
造就創始人湯維維和簡里里從自身經歷出發,探討女性焦慮的根本原因,以及怎樣看待自己的情緒,如何自我開解。
30歲那年,你們,包括身邊的同齡人會焦慮嗎?
簡里里:我工作比較早,大概20多歲時有一些焦慮和困惑,這主要來自於身邊的環境,比如長輩似乎對於幾歲該幹什麼早有設定,你該談個男朋友了、該考慮生孩子了、工作不需要多好,只要穩定就行了……
我當時有一種被背叛的感覺,感覺很不公平,如果你們對我的要求是這個樣子,那為什么小時候要求我努力讀書。
隨著大學畢業,長輩們對我的要求似乎不一樣了
如果非要說30歲,我感覺隨著年齡變大,雖然周圍環境變化不大,但我內心越活越自在。
湯維維:很多人刻意強調30歲可能源於時間的緊迫感,比如昨天還有一個朋友問我,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那我要不要先去生個孩子,不然年齡大了就來不及了。
感覺社會規則給這個年齡段設置了一些必要指標,如果沒有完成你就是沒有價值的,這非常可怕。
為什麼大部分女性會感覺30歲好焦慮?
簡里里:亞洲文化下,大家對女性的年齡尤其苛責。
前段時間我在看一些和「裹小腳」相關的書,這是我無法理解的一個現狀,也給我帶來了一些衝擊。從「裹小腳」這個現象能看出來,那個年代,女性並沒有被當作一個人來對待,她們的價值體現在是否順從社會規範。
「裹小腳」文化盛行1000多年
今天我們雖然不用再裹腳,但是精神並不自由,我們依然被一些社會規則捆綁著,如果你沒有遵循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那是要遭受懲罰的。
有個女孩這樣描述自己的裹腳經歷:「我本來愛蹦愛跳很活潑,但六七歲時,我不能再動了,因為裹腳,我得忍著疼痛直到麻木。為了防止我半夜解開裹腳布,媽媽一直看著我。」
很明顯這個行為極大地影響了她們母女的感情,孩子突然發現媽媽並不值得信任,因為她在傷害自己。同樣,媽媽也很痛苦,如果我不這樣做,我的女兒就嫁不出去。
裹小腳
這個故事給我帶來了很大悲傷,長輩們的要求(你要早點嫁人,不然就貶值了;你要有穩定的工作,不要太自我……)對20多歲的我而言一樣,像種迫害。她們充滿恐懼,擔心我未來不好,逼迫我做一些她們認為對的事情。
這種心理導致集體恐慌,也再次懷疑著女性的自身價值。一代一代不斷灌輸這種思想:如果你不接受既有的社會框架,你就會失去所有的讚賞,你將是沒有價值的。
工業革命以前,女性沒有辦法獨立生活,所以只能依靠男性。但現在不一樣了,女性完全可以擁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可能這個轉變出現時間並不長,所以大家都還沒做好面對的準備,因此才有這麼多討論。
如何調整焦慮的狀態?
湯維維:坦率地說,現在已經不能夠再用20年前的時間標準來衡量世界。
20年前,我們的父輩們可能50歲就已經退休了,整體的國民壽命可能平均也就在60~70。但現在不同,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因此一切可能都將發生變化,比如家庭架構、人生計劃、工作狀況……
簡里里:很多人焦慮的原因可能根本不在於沒有目標,而是突然發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完全不同。
其實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道路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長輩希望我們選擇的路也不一定就對。因此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可以選擇大家都走的路,也可以選擇很少人走的路,甚至不遵循常理,選擇自己獨特的路。
湯維維:很多人的焦慮主要來自兩方面,比如自我認知和社會規範之間的巨大反差;另外就是沒有勇敢地走出自己想要的那步,事實上一旦走出去了,人的注意力就不在焦慮這件事本身,而是我要怎樣才能把這個選擇做到最好。
簡里里:我們今天的探討並不是要鼓勵大家都去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活,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家庭環境,以及面對的社會環境都不同,因此做什麼樣的選擇都可以,只是想好你要承擔的代價。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建議是不要害怕,放輕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社會經驗越多、心智發展水平越好,你會越來越舒適,越來越知道什麼是適合你的。
湯維維:20齣頭時,你可能並不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因為大多數信息來自於家庭、老師,或者身邊的權威朋友,尤其當自己與他們的想法產生衝突時,就會特別掙扎與自我懷疑。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酵與一次次的暴擊,你會越來越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什麼東西大家認為重要,但對你而言不重要。
20歲惶恐熱情,等到了一定年齡,會越來越淡定
所以在我看來,20多歲和30歲最大的區別是:20歲你會既惶恐不安,又充滿了各種熱情,然後當你到了一定年齡時,可能你會淡定。
就像大家平時常說的一句話,願你歸來仍是少年,其實就是希望你在經歷種種之後,依然保持那顆純真的少年心,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狀態。
從「內心的狂熱」到「更開闊的視野」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而這種平衡可能需要持續去做,不斷調整。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D2cY3QBLq-Ct6CZeN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