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富饒,海水的浮力,使海中比陸地上更適合哺育巨獸。中生代的滄龍、蛇頸龍等「海龍」滅絕之後,一群下水的哺乳動物—鯨類就接過了海皇的權杖。其中最先成長為一方霸主的,是身體修長的龍王鯨。
距今3600萬年前的古地中海,燦爛的陽光穿透海水,照在一頭雌性龍王鯨的脊背上。剛出生不久的幼崽貼在它身旁,不時觸碰著母親修長的身體。雌龍王鯨警惕地盯著附近的幾條鯊魚,只要幼崽一直在它身邊,這些鯊魚就根本不敢造次。
從龍到鯨大變身
19世紀上半葉,歐美的博物學家們開始把目光瞄向一個新領域——地下挖出來的史前生物化石。從1830年開始,人們在美國南部發現了一些大型化石,其中兩塊被送到了學者理察·哈蘭手上。哈蘭認為,這化石屬於一種生活在海里的巨型爬行動物,將其命名為「帝王蜥蜴」。
幾年後,哈蘭帶著化石前往英國,拜會了當時的古生物學大咖、另一位理察——發明「恐龍」(dinosaur)一詞的理察·歐文。歐文看過這些化石,認為它們不像蜥蜴,應屬於哺乳動物,可能是某種史前鯨類,並取了個新名字「軛齒鯨」。可根據生物學命名法則,這個新名字在科學上是無效的,之前起的名字已無法更改。幸虧中文翻譯時知道變通,譯成了「龍王鯨」,既保留字面意思,又點名了它的鯨族身份。
學術界的事情,老百姓未必知道。龍王鯨被驗明正身後,有個名叫寇區的美國人搜集了不少龍王鯨化石,拼成了一條長達34.7米的「大海蛇」。寇區帶著他的「大海蛇」四處展出,賺了大筆門票錢,直到它們在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中付之一炬。後來的分析認為,整條「大海蛇」是用至少5條龍王鯨的化石組裝的。
龍王鯨化石被發現之初,曾被當作海洋爬行動物,甚至被好事者組裝成「大海蛇」的骨架供人觀看。
原始的苗條鯨魚
寇區的「大海蛇」葬身火海沒多久,又有人在埃及開羅附近的沙漠山谷中,發現了史前鯨類的化石——後來人們才知道,數千萬年前整個撒哈拉沙漠都是熱帶淺海,屬於「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自1896年以來,不斷有古生物學家來此考察,挖了一個多世紀還沒把化石挖完,這裡也因此被稱為「鯨之谷」。其中光是龍王鯨的化石就超過500具,憑藉充足的研究材料,古生物學家們復原出了龍王鯨的真面目。
龍王鯨主要生活在距今4000萬~3400萬年前的熱帶海域,體長可達15~20米,是貨真價實的海中巨獸。然而與現代鯨類相比,龍王鯨的軀體極為纖細、瘦長,最粗處也就2米上下。據古生物學家估算,成年龍王鯨的體重不會超過15噸。龍王鯨的尾巴很可能像現代鯨類一樣是分叉的,背上也有小小的背鰭,但有一個明顯區別:龍王鯨的後肢還沒完全退化,而是變成了一對長約半米的「小短腿」。有觀點認為,龍王鯨在求偶交配時,這對可憐兮兮的「小短腿」可能會用來固定對方的身體,除此之外實在想不出有啥用了……
別看小短腿滑稽,龍王鯨的血盆大口可不是吃素的。它們口中有42顆牙齒,其中既有能穿透皮肉的鋒利門齒、犬齒,也有長於撕扯的前臼齒和臼齒—這又是一個原始特徵,因為今天抹香鯨、海豚等「齒鯨類」的牙齒,都是單一的圓錐形。根據化石推算,龍王鯨的咬合力高達1.6噸,在有史以來的哺乳動物中數一數二。
在埃及境內的「鯨之谷」,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大量龍王鯨的化石。這裡如今是乾旱的沙漠,4000多萬年前卻是熱帶淺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龍王鯨與現代露脊鯨、虎鯨的體型對比,簡直就是瘦成竹竿了。
溫暖淺海土霸王
今天的藍鯨、座頭鯨、露脊鯨、抹香鯨等大型鯨類,體型一般都比較「豐滿」,為啥龍王鯨是個細瘦子?原來,現代鯨類常在寒冷而富饒的極地海域覓食,需要厚厚的鯨脂層來保持體溫,體重的一多半都是脂肪。而在龍王鯨生活的始新世晚期,全球洋流分布跟今天不同,它們呆在熱帶海域就有足夠的食物。既然無需禦寒,龍王鯨自然不用長出一身肥油了。
龍王鯨是當時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諸如烏賊、魚類、海龜,以及矛齒鯨等小型鯨類都是它們的菜。在龍王鯨的腹腔化石中,古生物學家曾找到多種魚類的遺骸,其中包括鯊魚。在一些矛齒鯨的骨骼化石上,也有龍王鯨的齒痕。不同於今天的虎鯨、海豚,龍王鯨的頭骨結構還比較原始,不具備水下回聲定位的能力,也不能克服深海的水壓。因此它們只能呆在淺海中捕獵,靠視覺來尋找目標。
現代鯨類以高智商著稱,可龍王鯨頭骨狹長,腦容量小,應該沒有如此聰明。再加上每頭龍王鯨都需要大量食物,限制了分布密度,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平時都是獨來獨往,很少社交,只有到繁殖季節才會聚集到一起。
作為原始鯨類,龍王鯨的牙齒類似陸生哺乳動物,分為前部的門齒、犬齒和後部的前臼齒、臼齒(攝影/王寬)。
現代齒鯨如虎鯨的牙齒,是單一的圓錐形,更適合捕食海洋動物。
一代更比一代強
正當龍王鯨在海里優哉游哉時,全球氣候發生了巨變。距今3400萬年前,全球平均氣溫下降了8℃,極地海洋開始結冰,導致海平面下降。龍王鯨生活的大片淺海消失,變化的洋流、變冷的海水又使它們饑寒交迫,只有黯然滅絕。
然而勢頭正旺的鯨類家族,是不會被這等困難擊倒的。以龍王鯨為代表的「古鯨亞目」衰亡後,現代鯨類的兩大分支「齒鯨亞目」、「鬚鯨亞目」隨即崛起。距今1300萬年前,齒鯨當中出現了比龍王鯨更大、更強的成員——利維坦鯨。利維坦鯨以《聖經》中的海怪「利維坦」命名,是現代抹香鯨的近親。它體長可達17米,光牙齒就超過30厘米長,與滄龍、巨齒鯊同為「史上最強海洋掠食者」的種子選手。
今天的鯨類家族,儘管受到人類的獵捕,仍然在全世界的海洋里盡情遨遊,以或龐大、或輕巧的身姿搏浪擊水。誰能想到,那群5000多萬年前的海邊小獸,會有如此彪悍的後代呢!
龍王鯨滅絕後,鯨類家族中又湧現出了更能打的「利維坦鯨」,它們是現代抹香鯨的近親。
鯨類如何走向海洋?
遨遊大海、身形似魚的鯨類,卻跟我們一樣用肺呼吸,喝母親的奶水長大,堪稱生命演化的奇蹟。DNA測試表明,鯨類現存最近的「親戚」是河馬。化石則顯示,鯨類的早期祖先,是生活在水邊的小型哺乳動物。大約距今5200萬年前,已知最原始的鯨類——巴基斯坦鯨出現在南亞。巴基斯坦鯨只有狗那麼大,也長著狗一樣的四肢和尾巴,卻具備鯨類特有的耳朵結構,具備良好的水下聽覺。它們的出現,宣告了鯨類向大海進軍的步伐:海洋那麼大,我想去游游。
不久之後,更適應水棲生活的步行游鯨出現了。它們從頭到尾超過3米長,四肢短粗,腳上有蹼,生活習性可能類似鱷魚。隨後的庫奇鯨、羅德侯鯨等原始鯨類,也仍保留著可以上岸的四肢。
從距今4000萬年起,鯨類終於走上了演化快車道,徹底奔向海洋,再不回頭:頭部和軀幹變成流線型,後肢逐漸退化,前肢和尾巴長成鰭狀,只能在水中活動;鼻孔也移到頭頂,便於在水面呼吸。廣闊的海洋環境,更刺激了鯨類的迅速大型化——從體大如狗的巴基斯坦鯨到龐然大物般的龍王鯨,才用了1200萬年!
從5000萬年前長著四肢的步行游鯨到今天的虎鯨,鯨類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上簡直是脫胎換骨。
虎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