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位於安徽省銅陵市中部,古名瀾溪,建鎮已有千年,歷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鎮,與安慶、蕪湖、蚌埠並稱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譽。大通鎮始建於西漢時期,古名"瀾溪",唐代在此建"大通水驛",成為著名的交通要道。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建鎮,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長江小雜魚
長江小雜魚
是大通極負盛名的一道菜肴
新鮮的小鯽魚、鰺條魚
翹嘴白、江昂丁魚等多種魚鮮混合
大火燒開,小火慢煮大火收鹵
將雜魚本身的鮮味散發到極致
大通名門望族「佘氏家族」,曾在明代出過一個與湯顯祖齊名的文學家,佘翹,他一生不僅勤奮好學,還著有《量江記》等多部名作,他也一直保持著節儉生活習慣。大通人說佘翹天性聰穎,四歲即能授書成誦是因為他一直喜歡大通人一直崇尚的「河水煮河魚」的清煮「長江小雜魚」的緣故,吃魚會讓人變得聰明的說法也因此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清炒江蝦
選用新鮮的大通江蝦
經熱鍋熱油不斷翻炒
直至金黃
肉質鮮嫩、純白肥美
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路過大通,聽聞大通江鮮味美,於是前往巡視,偶遇碼頭工人旁若無人怡然自得地喝著老酒,吃著江蝦,很是羨慕,就上前與之閒聊。碼頭工人盛情邀請乾隆品嘗炒江蝦,乾隆興之所致嘗了一下,連聲讚美「大通江鮮果然名不虛傳!」過後,乾隆盛讚江蝦美味的故事流傳至今。
德來江蟹
蒸江蟹是大通最響亮的招牌菜
個頭大、肉質飽滿,含鈣高
新鮮江蟹清蒸,更是原汁原味
2017年9月,原《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二季的製片人劉碩、導演費牖明帶著美食文化紀錄片《尋味人間》攝製組專程來到銅陵大通古鎮進行拍攝。拍攝結束,大通古鎮上的商戶伍德來專門為攝製組清蒸了十幾隻純正野生的長江江蟹,讓他們一吃之後連聲驚嘆,並瘋傳影視圈,一下子竟讓「大通長江蟹」的名頭越來越響,真正成為大通最響亮的招牌菜了。
醇香魤魚湯
魤魚湯
燙汁濃白,鮮香腴美
魚肉圓潤爽口,肥碩鮮嫩
有強體養身功效,益腦髓
祛頭暈、潤皮膚之功效
魤魚,長江珍奇魚鮮之一,大通當地人稱其為「華達子」,又因為魚身修長婉娜多嬌,於是有了長江美人魚之稱,也有人說魤魚是熱情的形象和化身。
相傳,在大通鎮青通河與長江交匯處,每年長江漲水之時,有大量魤魚從長江湧入大通支江,這裡的人將此魚做成許多美味佳肴,醇香魤魚湯就是當地的一道名菜。
美味魚雜
秉承對美食的敬畏之心
當地雖盛產魚鮮
仍不浪費魚身的每部分
將魚鰾,魚籽,魚白等
利用起來製成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相傳,一生清廉、節儉,有著「雪帥」之稱的長江水師提督的湘軍首領彭玉麟巡視大通水師營時,看到漁民竟賣完魚後將剩下的魚雜帶回家喂鴨,覺得有些可惜。便讓伙房從漁民處討來魚雜,將其清洗乾淨,按他老家湖南人的燒法,用青椒、紅椒、生薑、蒜子等紅燒,沒想到非常好吃。經大通水師營這一千多人的傳播,「紅燒魚雜」從此便成了大通本地一道名菜。
紅燒小鱖魚
紅燒鱖魚是大通有名的一道民間私房菜
風味獨特,色澤鮮亮
只要一眼望上去,就自然讓你聯想到
「桃花流水鱖魚肥
傳說很久以前,大通人先將鱖魚放血,用傳統紅燒手法燒制後,撒上三絲(青椒、紅椒、老薑切絲)。古時候來往大通碼頭的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在各自家鄉也能吃到這道菜。但因大通水質優良,他們對大通的紅燒鱖魚尤其讚不絕口。
河豚燒粉絲
河豚燒粉絲
河豚魚,是長江三鮮之一
營養價值特別高,肉質也非常鮮美
是大通最具特點的一道菜品
相傳,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與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爭奪天下時,曾在江西的鄱陽湖與大通之間打了三年曠日持久的戰爭,其間,朱元璋不幸戰敗受傷,逃跑時被大通河南嘴的漁民所救,因戰敗氣餒,竟要救他的漁民燒一鍋河豚給自己毒死,於是漁民為其燒了一鍋「河豚粉絲湯」,未曾想,這鍋「河豚粉絲湯」不僅無毒,而且鮮香異常非常好吃,讓朱元璋恢復元氣。此後,為感念大通河南嘴漁民的救命之恩,朱元璋改「大通江」(即今青通河)下游為「七姓河」,並頒發減免賦稅的「魚鱗冊」(現存安徽省圖書館),以示恩典。
手工魚丸
手工魚丸
鮮嫩可口,Q彈爽滑
在大通眾多美食中
是頗受遊客歡迎喜愛的一道美味
1858年,曾國藩與彭玉麟率領湘軍擬配合江南大營的清軍主力再次在大通合擊陳玉成的太平軍,但多次戰敗,信心不足,憂心忡忡。大通樂陶園的大廚看到此景,便將漁民剛捕的長江新鮮魚的魚肉剖下,剔除魚刺,用菜刀的刀背將那新鮮魚的魚肉錘了許久,直至錘成肉泥,然後捏成魚丸,為其烹飪魚丸湯,取「功德圓滿」之意。這一說法讓曾國藩心情大好,再細品這青菜魚丸湯就更讓他感到味美之極,連呼「滑嫩、味鮮、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