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法國「黃馬甲」運動的愈演愈烈,勞動者薪資問題成為了當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面臨的關鍵性難題。
即便是新冠病毒肆虐的當下,也仍有許多抗議者走上街頭,試圖通過暴力手段使政府站到勞動者一邊。或許對於他們來說,溫飽不能自給比感染新冠更加煎熬,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奮力一搏。
而在中國,「996」的工作模式也成為了打工人熱議的話題。是選擇超負荷勞動獲取高薪還是在正常的工作時間裡維持溫飽,這是當代年輕人的困局。
但對於國家來說,「全面小康」、實現「共同富裕」,顯然是長久目標,解決懸殊的貧富差距則只是時間問題。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清華五道口紫荊商學院教授洪灝在其十月份出版著作《預測:經濟、周期與市場泡沫》提出了「提高勞動者收入,是中國避免西方衰退陷阱的關鍵」這一觀點,這也為我國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洪灝
西方衰敗的頹勢能否逆轉
如果以勞動者收入作為衡量標準,那西方的勞動者工資顯然比我國高很多。但從近幾年的數據統計和國際形勢來看,西方世界的經濟頹勢卻難以逆轉。
已經走過廉價勞動力時代,在技術水平和管理模式都走在世界前列的西方世界為何難以發力?在經歷多次改革都收效甚微後,似乎也只能用制度弊端來解釋了。
如果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那就避不開「私有制」。私有制導致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導致了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最終也會導致資本主義的消亡。
因此,資本主義的自救也必須圍繞著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展開,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近幾年的行動也都是在踐行著這一理念。
在縮小貧富差距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亞洲資本主義國家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在西方,由於有工人運動的傳統和歷史,且在選舉方面勞動者也握有一定的選票來影響政府的產生。所以以法國「黃馬甲」為代表,歐洲和美國總是通過遊行示威、抗議活動等方式,由工人、勞動者機構組織相關活動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國「黃馬甲」
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鬥爭方式,是工人階級在以自身相要挾,要求政府充當協調者和保障者的角色來倒逼收入的提高。這也反應了一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無法做到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政府作為調解者的介入,只能在一定階段緩解矛盾,卻不能做到根治和消除。
而在以日本和新加坡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政府部門則更樂意自上而下進行變革。以日本為例,日本對加班薪資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以勞動換取財富就顯得十分合理。這種措施也催生了一大批中產階級,使整個社會的階級結構變得更加穩定、健康。且中產階級也能提供足夠的購買力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穩定。
因此,這種改革手段顯然成果更為顯著。但從長遠來看,這仍不能解決財富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這一關鍵性問題,只是延緩了矛盾爆發的時間而已。
所以說,西方資本主義衰退是現實也是必然,即便仍可能有回暖的一天,但也只是迴光返照,不能長久。但其在提高勞動者收入,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方面卻也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鑑和參考。
勞動者
中國當前的社會現狀
和西方國家一樣,中國也正面臨著由勞動者收入過低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以廉價勞動力換取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模式正在制約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社會的優化升級。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甚至存在著農民工比大學生更有競爭力的狀況。對這一現狀的質疑聽起來似乎很殘酷,將沒有知識的農民工排除在了基本薪酬之外。
但如果一個經濟社會要實現健康發展,那勢必中產階級和掌握技術的人能通過勞動獲得更多的報酬。在當下,廉價勞動力看似能得到還不錯的收入,但相對於其付出的勞動來說,薪資與勞動並不相稱,而這也一定會影響後續的消費水平和供需平衡。
另一方面,中國正慢慢從以投資為主導的製造業大國向以消費為主導轉型。因此,構建消費社會就成了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基礎,而消費社會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購買力問題。但是,高度分化的收入水平卻並不能帶來最大力度的購買力。
中國工人
所以,提高勞動者收入勢在必行。只有提高勞動者收入,才能使勞動者在保障基本生活的情況下,增強購買力,刺激消費,並實現以需求來支撐製造業的發展,構建起內循環的經濟模式。
在當前疫情嚴重,對外出口嚴重受阻的情況下,刺激國內消費,建立內循環就顯得更為重要。所以說,當前的國際環境對於我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絕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我國擺脫已開發國家轉嫁危機的利器,更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基礎。
出口貿易
如何實現勞動者收入的提高?
那麼,在提出「提高勞動者收入」這一方針後,如何才能提高勞動者收入?提高勞動者的哪一部分收入?這些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
與西方提高勞動者收入相比,我國最大的優勢就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從大的方面講,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財富屬於全體人民,雖然在現實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其性質卻始終未變。
而從小的方面講,我國國家干預、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更強。這就更能淡化市場經濟的劣勢,更好地維護勞動者的權益。
基於社會現實,我國很早就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政策,力圖從兩個層面來提高勞動者的收入。
具體來說,初次分配主要指勞動者的勞動所得。「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從表面來看也主要是指初次分配的薪資。因此,提高勞動者收入,就要確定合理的工資標準,並責令企業嚴格執行。
工廠工人
在正常工作時間外,像日本一樣建立嚴格的加班薪酬規定,讓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成為現實,以勞動致富的手段激起勞動者的積極性,並使其從勞動機器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多的自主性。
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手段。當前,我國逐步建立了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這些專業名詞看起來似乎和提高勞動者收入關係不大。但實際上,正是有了這些手段,勞動者收入的提高才更有價值和意義。
政府以強制力保證稅收就是為了平衡貧富差距,讓勞動者創造的財富通過國家再返回勞動者手中,讓勞動者獲益。具體來講,基本的國計民生都需要政府兜底,像醫療、教育等關鍵性的領域,只有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而逐漸完善的各種保障制度,就是在逐步提高勞動者的「隱形收入」。
當勞動者不必為了生計發愁,能做到教有所育、病有所醫之時,其勞動收入就能更多的用於消費,繼而實現經濟增長,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不幸的是,即便國家正努力實現這一目標,但仍有一些問題難以解決,而所有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生產力的問題。
工資收入
我國改革開放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發展方式,一方面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貧富懸殊過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區與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在發達地區,由於生產力和經濟水平足夠高,當地社會便能先一步構建起消費社會,政府也會想方設法地為勞動者爭取利益來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但在比較落後的地區,由於經濟水平不夠,當地政府就必須通過招商引資的手段先促進經濟發展,為當地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政府不可避免地與
所以歸根結底,從廉價勞動力向提高勞動者收入的轉變,不論在世界上還是在國內都是必然。只是受限於制度的不同,我們能做的要比西方國家多得多。而只要政策得當,也必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廉價勞動力
結語
從經濟的角度講,提高勞動者收入是為了經濟更好發展,這樣能避免像西方一樣經濟停滯衰退。而從社會、精神的角度看,提高勞動者收入也同樣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人的價值和尊嚴,讓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
從馬克思提出「勞動異化」、「技術異化」起,人就始終在與機器、技術作鬥爭。但技術本身沒有罪,是技術與資本的結合使它成為了最終奴役人的異己力量。
當勞動者在被「996」的工作模式壓迫著,當基本的生活需求變成消費狂熱、變得虛假時。
所有人都應該停下來反思:勞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西方國家,勞動者迫於資本的壓榨正逐漸喪失人的自主性。但在中國,在不存在私人資本的前提下,一切還有可能。
每一位勞動者都有重新獲得尊嚴與個人自由的機會。而一種自由的文明和精神,才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b68GHcBuNNrjOWzEm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