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 焦逸夢
一度風靡全國的泡麵小食堂,在火了幾個月後,也迎來了大規模關店!
狂熱跟風的餐飲人,最終落得到個血虧幾十萬、幾百萬的結果。
這在餐飲行業並不少見,很多餐飲人「發明」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品類,覺得自己發現了餐飲新大陸,爭當品牌開創者,沒想到一做才知道自認為的藍海是死海,最後以虧本關店收尾!
這麼多「慘劇」的根源是:他們所謂的「新大陸」,更多的是偽需求!
百萬資金打水漂,都是「偽需求」惹的禍!
這些餐飲業態,曾經都光環加身,被資本青睞,最後「被洗牌」,是因為一開始就沒走對路,這些品牌一開始就有「先天缺陷」。
01
偽「客群」:消費頻次低,撐不起來
1)健身餐、月子餐等功能性餐飲
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很多餐飲創業者發現了一些」新機會「,就是做功能性餐飲,比如專門做沙拉、湯品、月子餐的,曾以小而美的特色獲多次融資。但實際的經營情況卻不很理想。
先看沙拉,成立3年的沙拉日記早在3年前就停止營業了,米有沙拉也在最近1年關了10家門店,大開沙界也在去年年底開始收縮店面。
把原本是配角的餐變成主角,獨立出去做餐飲,恐怕在一開始就是一條不歸路。沙拉是西餐的配角,而湯品也是中餐的配角,所謂「湯不成餐」,這是固有認知很難打破,米有沙拉創始人王令凱曾豪言壯志,「五年內要讓所有人把沙拉當主食」,如今卻已陷入頻頻關店中。
它們或許也有自己的客群,可能是減肥的群體,可能是坐月子的媽媽,可是,餐飲業做的就是附近3公里的生意,方圓3公里內有多少個減肥的,有多少個坐月子的呢?
第一,這類客群太分散,對渠道的依賴性強。餐企很難通過在某個地方開店,把客群都聚起來。通過營銷聚客了,復購可能仍是問題;通過開在月子中心旁、或健身房旁,或許能聚些客群,但月子中心要是自己做月子餐了呢,或者健身房倒閉了呢?
第二,客群沒有累積性,教育一個流失一個。這種純功能性的餐飲,只聚焦一種需求,比如,顧客ta減肥成功了,或者不想減肥了,或者坐完月子了,那ta就已經不是該餐企的目標客群了。那麼,ta能把它推薦給朋友嗎?很難,因為顧客的朋友也是分散的。
就像三四線城市的,很少有標準的4S店,而是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二級經銷商,融合著好幾個汽車牌子,因為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能力並不足支撐一個個獨立的汽車4S店。
2)早餐外賣
2015年,餐飲行業興起了一波做早餐外賣的風潮。
但不到一年,這些做早餐外賣的項目幾乎都全軍覆沒了,少則壽命2個月,多則壽命9個月,其中的玩家有美團、百度外賣、呆鵝等。
早餐是剛需,但早餐外賣是偽需求。
雖然此前有人做過市場調研,對早餐外賣,顧客表示是願意消費的。而且創業者們構想的場景也很好,前一天晚上預定早餐外賣,第二天一早送到。
但早餐外賣依然是偽需求:
第一,早餐外賣的客戶很分散。外賣本質是附近3公里的生意,可是很大一部分生意已經被各個早餐店搶走了,一個區域的單量可能只有幾單,難以撐起這個生意。
第二,相比於午晚餐外賣,早餐外賣的客戶少。因為人們吃早餐時,往往是走動的,比如要出門,要去公司,順路買一份就好了,而午晚餐或在公司,或在家裡,不用出門,點外賣的可能性很大。
另外,從供應端來看,早餐客單價也低,一般在10元以內,但送一單的成本卻不低,所以,早餐外賣是偽需求,成本又高,短時間內也很難將市場教育出來,因此,這些早餐外賣的創業者,一踩一個雷。
02
偽市場:地方市場成熟了,但全國市場還早
2015年年底時,潮汕牛肉火鍋突然火了起來,最火的時候在全國開了幾千家店,有400億的資金進入了這個市場。
可,不到一年,就有消息說,上海40%的潮汕牛肉火鍋關店了,此後便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全國很多潮汕牛肉火鍋都陸陸續續關店了。
有人分析潮汕牛肉火鍋這個業態之所以死亡,是供應鏈出了問題,需求太盛,而鮮牛肉不夠吃。但小編認為恰恰相反,不是不夠吃,而是市場本來就沒那麼大。
就像小龍蝦一樣,好像一直不夠吃,而且一直高價,以至於網友們把一斤小龍蝦的價格與一斤寶馬相媲美,但絲毫不影響小龍蝦市場的火爆,因為市場足夠大、吃的人足夠多,於是,小龍蝦的供應鏈自動解決了,潮汕牛肉火鍋也是如此。
而潮汕牛肉火鍋,本來是潮汕的地方特色美食,來到全國後,其主打新鮮的理念恰恰符合當時的潮流,如「從宰牛到餐桌,4小時是最佳鮮度」撩動著無數顧客的心弦。
而且相比川派火鍋,潮汕牛肉火鍋的火鍋底料,無需炒制,標準化門檻更低,業態又火,因此很多人看火就追,盲目跟風,一跟就死。
孰不知,潮汕牛肉火鍋作為新業態,沒有10年20年的市場教育,是無法深入到消費者生活中的,一時的火只是表象,那些顧客屬嘗鮮群體,而非固定客群,所以,市場還沒到,但全國大大小小的店已經開起來了,但,賣給誰呢?
03
偽創新:噱頭性創新,顧客來一次就不來了
2014——2015年的時候,水貨餐廳橫空出世 ,並引爆了大眾眼球,各個媒體大力宣傳,以全國第一家美式海鮮無餐具餐廳作為噱頭,最火的時候,甚至創造了8個月加盟52家店的記錄。
甚至,行業巨頭都開副牌專門跟進,比如外婆家的動手吧、凈雅的嗨餐廳、九鍋一堂的拿貨餐廳等等。
但一年多以後,這些主打手抓海鮮概念的項目,全都銷聲匿跡了。
本來家常菜、酸菜魚做得好好的,因為水貨火了,餐飲業的這些巨頭就開始貿然啃「海鮮」這塊硬骨頭,但海鮮很難存儲和運輸,而統一供應的成本太高,供應商資質參差不齊,這就導致各個門店的食材和出品不通,無餐具食用也因為衛生問題從賣點變成了槽點。
當賣點變成槽點,原本引人注目的噱頭便不復存在了,手抓海鮮的市場也很快消失了。
泡麵小食堂也是一樣,成本幾塊的泡麵,加上高潮的營銷,精緻的環境,一碗泡麵賣30-40元也有人爭相打卡,但火了幾個月後,嘗鮮期過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泡麵小食堂也開始陸續關店了。
04
偽升級:脫離餐飲本質,把升級等同於漲價
這幾年,餐飲行業興起了一波消費升級潮,最典型的就是裝修升級、服務升級,客單價也隨之上漲。
以桃園眷村為例,3年前,它把豆漿油條店開在了LV旁邊,開業即火。
然而今年它在上海的4家門店,卻陸續關店。
一份豆漿12元,一個燒餅20-30元,客單價50元,如此高的客單只能帶來嘗鮮群體,無法帶來固定可全,在國人的心目中,豆漿油條就是早餐,不管你用什麼工藝做,心理價位就是幾元,這無法撼動。
而它的模仿者「小桃園」,從品牌名稱、店面形象到盛豆漿的碗都有很強的模仿痕跡,但它專開社區店,油條3元、豆漿4元,目前已經開了30多家店。
桃園眷村和小桃園的案例,特別鮮明地體現了餐飲業的本質,那就是要日常、剛需、高頻。
桃園眷村高舉高打,把日常的豆漿油條做成了奢侈品,最後因定價太高,找不到固定客群;而小桃園,讓價格回歸,搖身一變,卻跑陰差陽錯把這條路跑通了。
「偽需求」創業為何總重複上演?
對一個你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情,你敢投入所有的金錢和精力,去孤注一擲嗎?
有點兒常識的人,恐怕都不會。
但不管是5年前,還是現在,餐飲行業都有太多這樣的項目在上演。
01
資本助推,餐飲創業者無敬畏之心
隨著網際網路對餐飲業的滲透,資本們對餐飲這個古老的行業,表示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一時間,大量的資金湧入餐飲行業,餐飲創業項目像雨後春筍般迅速在中國這塊大地上鋪開。
這些深諳網際網路之道的餐飲創業者們,尚沒有經歷餐飲行業的淬鍊,並不懂餐飲,但在資本的助推、媒體的追捧之後,自信心膨脹,一拿到錢就快速開店,但產品、運營等基本功都沒做紮實,所以,店開得越多,反而死得越快。
他們並沒有對餐飲業基本的敬畏之心,所以,不久就成了炮灰!
02
處於轉型期的餐飲業,沒方向、不理性
那時的餐飲企業正處於轉型期,商超紅利、消費升級潮也來了,打得很多餐企六神無主,沒有方向。
新的模式顛覆了傳統餐飲人的想像,以前屢試不爽的方法都不奏效了,曾經紅紅火火的老餐企眼睜睜地看著業績下滑,卻無能無力。
任何新項目、新模式的出現,對於餐飲老闆們來說,可能都是「未來」!
所以,各種創業項目滿天飛,但最後大部分都失敗了。
在這批熱潮過了以後,餐飲行業也回歸理性,傳統餐飲也覺醒了,升級裝修、營銷、服務,再憑藉市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如對產品、市場、消費者、戰略的精準把握,所以,快速又起來了。
餐飲初創者不要教育市場,遠離「偽需求」創業!
從現在來看,好像那些需要做市場教育的都活不長。
市場不是不能被教育出來,是可以燒出來的,比如滴滴出行、外賣,但這種事兒,是一場攻堅戰,需要強大的資金,適合巨頭們去做,不是初來乍到的創業者該做的事兒。
創新,一定是要創造價值、創造顧客的,餐飲行業目前有3種類型的創新:
一,革命性的創新,人們需要跑得快的馬車,但最後勝出的卻是汽車;人們需要方便的手機,但最後勝出的卻是接近「手機電腦」的蘋果智慧型手機,這就是革命性的創新;如外賣,在堂食、外帶之外,讓顧客不用出門就能吃到各式各樣的餐食。
二,微創新,就是細分市場的創新,如口味上、工藝上的創新,如將國外傳過來的披薩,加上本土的水果榴槤,開創榴槤披薩;或者是將正餐里的酸菜魚、鍋包肉變「小」,做成快餐、小吃。現對而言,這種創新比較容易,在餐飲業也比較常見。
三,把成熟的商業模式放到成熟且空白的市場,把一線城市成功的商業模式放到三四線城市,如華萊士、德克士等,這種模式,前期可以直接複製商業模式,但後期要立足,還是得根據當地市場做創新、調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小結:
餐飲創業有風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吃的不是螃蟹,而是毒蜘蛛!
做餐飲,講究的是高頻剛需,不要當成一次性的生意,而要融入人們的生活,餐飲的這門生意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