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前身)
「中國最好的醫院是哪個醫院?」
「協和醫院。」
「中國有1731家協和醫院,請問到底是哪家……」
協和醫院遍地開花,可中國正宗的「真」協和,其實只有三家:
北京協和、武漢協和和福州協和。
在最近動盪中,其中的武漢協和醫院作為抗疫一線。在這一生死的關口,這座創建於150多年前的醫院,著實承載了太多的情感與撕裂。但同時,它卻也在此時擋在了疫情之前,繼續傳遞著愛與希望。
而這份愛,源於上帝,並始於武漢協和的創建人——在中國待了57年,並為之做出巨大貢獻的楊格非。
01
「我們來這裡,只是為了拯救世人。」
眾所周知,中國的近代史,是伴隨著隆隆的炮聲開啟的。
而與之一同開啟的,還有緊閉了數百年的國門。
至此,西方人對這個古老且神秘的東方大國,壓抑已久的好奇一下子全迸發了,各色人等紛至沓來。
他們中,有急於打開這一巨大市場,賺個盆滿缽滿的商人;
有在國內不得志,所以跑到中國來碰碰運氣的冒險家、投機者;
甚至有包藏禍心,妄圖瓜分中國領土的殖民者、野心家;
這些人來到中國,說白了,無非是為自己撈點好處。
可除了他們,還有一群人卻是為了中國四萬萬未得之民而來,他們蓋教堂、建醫院、辦學校、翻譯書籍、啟迪民智……在中國走出保守愚昧的歷史進程中,著墨甚多。
這群人有個共同的名字,叫近代來華宣教士。
在這其中,就包括了武漢協和醫院的創建人,和戴德生、丁韙良並稱為「宣教士三巨頭」的楊格非(Griffith John)。
楊格非又譯為楊篤信、楊約翰,1831年12月14日,他出生在英國斯旺西一個公理會基督徒的家庭。
在當時,斯旺西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有色金屬冶煉中心和銅貿易中心。
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加上污水的亂排亂放,疫病很快橫行,傷寒、猩紅熱、霍亂頻頻在當地爆發。
楊格非出生的格林希爾街
在楊格非還只有8個月的時候,霍亂就奪走了她母親的生命,17歲的時候,父親又因此喪命……
兒時這段悲痛的經歷,如烙印一般深深地打在他的心底,但與此同時,苦難卻也賦予了他一顆憐憫人間疾苦的心腸。
正如一位名叫威廉士的醫生所說的那樣:
「他在一個人滿為患、貧困、疫病橫行的地區長大,作為一名牧師,這肯定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中國那個當時最貧窮的地區,再次目睹這一切,似乎激勵了他採取行動。」
或許有人會問:
「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非親非故的中國,干這些好事作甚?」
可就像他曾說過一句話:
「我們來中國不是為了開發資源,也不是為了做生意,也不僅僅是為了促進文明的發展,我們來這裡,只是為了拯救世人。」
若要深挖楊格非與中國的緣分,那就不得不談到他的基督信仰。
02
遠渡重洋4個月
足足待了57年
楊格非自幼聰明過人,母親去世後,他的姐姐和姑母便接過母親的職責,拉扯著他長大。
所以當姐姐受洗那天,牽著他的手從埃比尼澤教堂出來的時候,幼小的楊格非便也自問道:
「我是不是應該也像姐姐一樣,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
由於家境貧窮,楊格非12歲時就不得不被迫輟學,到一家雜貨鋪里當童工。
閒暇之餘,他幾乎拿出了自己全部的時間和熱情,投諸到了《聖經》和宗教經典的閱讀之中,而在教會主日學老師的教導下,他也培養出了出色的口才和膽量。
十六、七歲時,他已是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講員,許多人開始稱呼他為「那個講道的孩子」。
1850年9月在親友的資助下,他自學考入了布雷肯學院。後受海外宣教的感召,就轉入貝德福德神學院接受裝備,並於1855年被按立為牧師。
按照原先的計劃,楊格非是不會來中國的,而是會前往非洲東南方的馬達加斯加島宣教,但由於島上動亂,倫敦差會不得不讓楊格非改道中國……
1855年5月22日,楊格非帶著新婚才一個月的妻子瑪格麗特(Margaret Griffith),登上了遠航中國上海的輪船。
臨行前,據說楊格非曾感慨道,好像聽到了遠方的呼喊:
「來這裡幫助我們吧!」
經過4個月的顛簸,楊格非筋疲力盡的這一行人,終於抵達了這個完全陌生的國度……
楊格非學中文的草稿
初到上海時,楊格非其實一句中文都不會說,但他愣是僅用了6個月,就攻下了中文聽、說、讀、寫的難關。
不久後,他就開始在當地用一些淺顯的語言傳福音,在上海的5年間,他四處冒險巡迴布道,腳蹤布及蘇州、松江、平湖、湖州、嘉興、杭州等地。
如在1859年崑山的科舉考試中,楊格非就曾帶著2500本《新約聖經》和500本《新舊約聖經》,向10000多名科考舉子派發講道,並向人介紹《聖經》的價值:
「聖書所載之道,極其長闊高深,有威權可定人之本分,有智慧可解人之疑惑,有光耀可破人之蒙昧,有勸慰可釋人之愁煩,有應許可起人之奮勉……
至於生死之理,並救靈魂之法,此書紀之詳明。」
然而這許多的宣教士都聚集在沿海地區,總不是個辦法。當時同在上海的麥都思牧師,便常這樣禱告:
「主啊!求你在中國打開更多門戶,好分散你的眾僕人。」
他的禱告留給楊格非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提醒著他要積極尋求將來的方向。
隨著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署,廣闊的中國內地門戶終於開啟,楊格非也開始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內陸地區。
不久他便決定舉家從上海溯江而上,一路上他興奮不已:
「這一條美麗而宏偉的河流,已經成為福音使者們的大道!」
清末漢口戲院
1861年6月21日,楊格非抵達華中重鎮漢口,他也成了第一個進入中國華中的宣教士。
而從他走下輪船,一腳踏上漢口土地,沒想到這一待就是整整的51年,直到最後離開時,他已經是一個80歲的老人了。
由於內陸炎熱潮濕的特殊環境,以致於他的第一任妻子瑪格麗特(1873年)和第二任妻子珍妮特(1885年)的性命都留在了那裡……
03
武漢協和醫院創始人
一己之力推動醫療水平
楊格非到達漢口後,沒有住在英國租界,而是和平民住在了一起。
也沒有固定的布道地點,而是選擇一些公開場所,聚集群眾前來聽講,在《楊格非傳》中曾有這樣一段:
楊氏自來中國,歡喜對大眾講道,他深信在街頭宣傳福音,是很有效驗的。所以他幾乎成了一種慣例,每天一次或二次宣講福音。
因為這樣,所以每年之中,聽過楊氏講道的,不下幾十萬人。
……楊氏講過一番,便坐在旁邊,再由中國先生接著講,聽的人有的走出去,也有些新進來,每開堂便是講幾個鐘頭。
《楊格非傳》
中為楊格非
深入內陸雖是為了福音而來,但是當地的科教文衛,他卻一個也沒落下,在經過漫長的觀察和了解之後,他曾說過:
「中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最不需要宗教信仰的群體,他們最關心的是每天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中國人與其說需要上帝,不如說更需要醫生……」
這樣的話從一個宣教士的口中說出,可謂是「離經叛道」,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楊格非,對當時中國落後愚昧的深深痛心。
清末漢口廟會
比如那時,西醫已經通過牛痘接種法搞定了天花,通過外科手術能取膀胱結石,通過眼科手術能治青光眼、白內障……而這些病症放在中國卻是完全沒轍的。
他曾說:「沒有解決身體上的疾苦,就不能解決精神上的疾苦。」
可見其既要救治人的靈魂,也要救治人的身體的強烈決心。
1866年,這個別人眼中「矮矮胖胖,卻很有勇氣」的外國人,便拿著各界人士捐贈的400英鎊,在花樓街居巷建造了武漢協和醫院的前身——漢口仁濟醫院,華中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
漢口仁濟醫院
醫院剛成立時,只有兩間病房和一個兼職醫生,和其他很多教會醫院一樣,漢口仁濟醫院也都面臨人手、經費等不足的問題。
可即便如此艱難,他卻始終堅持醫院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都不收錢,最初醫生的反對聲很強烈,覺得醫院經費太拮据了。
但他認為:如果一開始就想著賺錢,以後就不願意再做那些沒錢的工作了。
武漢仁濟醫院醫護人員
可奇怪的是,在許多教會醫院紛紛關門的處境下,漢口仁濟醫院卻一直發展了下去,越來越多頂級的醫生從英國派來,醫院歷經幾度擴建……
有協和醫院老專家評說,西醫入漢後沒過多久,便促使武漢的醫療水平與國際幾乎同步!
在漢期間,除了武漢協和醫院。楊格非另外還建立了武昌仁濟醫院(現湖北省中醫院),以及武漢第一家婦科醫院(現協和醫院女部)等數十家醫院。
武漢第一家婦科醫院,瑪格麗特醫院
到了1882年,楊格非的兒子紀立生從英國伊定盤大學醫科畢業後,也來漢口仁濟醫院工作,並很快成為西醫外科第一把刀。
在漢口,紀立生差不多工作了40年,甚至在1902年創辦了湖北地區最早的西醫學校——大同醫科學校,數年後,湖北第一批華人西醫生從這裡走出……
可以說,楊格非和紀立生這父子兩代人,幾乎以一己之力硬生生推動了武漢醫療水平的發展。
04
「如果上帝再給我五十年,
我仍將都給中國。」
除了開設醫院外、施醫散藥之外,楊格非還建了6所學校
在這些學校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在1899 年,在漢口辦的第一所集大學、中學、師範、神學為一身的綜合性學校——博學中學。
博學中學
從這裡,曾走出解決14億人吃飯問題的袁隆平、中國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林華寶等人。
如今這一學校已演變成了「武漢四中」,一所集「省級高中示範學校、全國百所名校」等榮譽的名校。
楊格非創辦的一所男校的畢業生
於此同時,他還創辦英文報紙《楚報》,開創了漢口翻譯、印刷事業等一系列工作。
看到底層百姓深受鴉片的荼毒,他更是一心為中國百姓奔走呼號。
甚至在1882年,他為此寫了《關於鴉片貿易的簡明問答》一書,抨擊鴉片貿易的罪惡,義正辭嚴地斥責英國政府。
而逢有戰亂,他的教堂、學校、醫院總是高懸英國國旗,成了漢口百姓的避難所。
後來,他曾寫下這樣的文字:
「我現在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長江與漢水的各地,已經歸在基督的名下;至於那些散居在兩條壯麗江河岸邊,數以百萬寶貴的靈魂,我願為之生,為之死。」
楊格非在中國50多年,中間僅回英國三次, 而且每次都是因為自己或家人生了重病,才不得不回去休養。
1905年,在他來華50周年的感恩禮拜上,他更是道出了對中國的深情:
「如果上帝再給我五十年,我仍將都給中國。」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在講道時突然中風,偏癱臥床,及至6年後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他才不得不告別他所深愛的中國。一年後因病離世。
然而在他離開中國後,他的兒孫輩依然接續著武漢協和醫院的工作,甚至有兩人永遠留在了中國。
武漢協和醫院楊格非半身像
1936年,楊格非的兒媳夏利世在為一牙病患者治療時,被手術刀劃破手指,不幸感染敗血症,不幸離世。
次年,楊格非的兒子紀立生也因肺炎離世。老兩口被合葬於漢口公墓,從此長眠在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而楊格非的孫子紀繼生(Keith H.Gillison),自1928年在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也是投身協和醫院工作。
後被任命為外科主任、協和醫院院長等職務,一直到1950年不得不離開。
記得鍾南山院士在前些日子說到:「武漢本是一個英雄的城市。」
武漢是不是一個英雄的城市,我不知道。
只是想起道楊格非一家、剛剛離開的李文亮醫生,以及那些堅守在一線的醫務人員,淚水便止不住。
唯願武漢這座城市,切莫辜負了這份愛與善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NxBcnAB3uTiws8Kp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