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紅網 攝影:李長宏。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7月25日下午3時,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許達哲介紹「紅色熱土新征程 中部崛起新湖南」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其中對於湖南文化事業取得的成就杜家毫介紹,湖南的文化創意產業獨樹一幟,「電視湘軍 」「出版湘軍 」「動漫湘軍」在國內外都有一定聲譽,長沙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張家界等旅遊目的地享譽全球。
文化是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其依託於政治與經濟,又高於政治與經濟,給人類社會注入了無限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對於一個國家至關重要,對於國家中的每一個地方和每一個個體也都至關重要。過去70載,風雨兼程,華夏大地的變化,不止在於物質面貌,更在於精神面貌。每一個地方的精神文化,都基於傳統的基礎上,守正創新,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的狀態。面向過去,汲取傳統養分,面向未來,走向文化自信。
湖南,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孕育了湘楚文化。在三湘大地上,凝聚了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理想追求,崇尚科學,無私奉獻的人生態度和勤儉質樸,淳厚自信的風尚性情,這些都是湘楚文化的精神內核。堅忍不拔,頑強拼搏,指引著一代又一代湖南人為自己,為湖南,為國家,奉獻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尤其是在近代史上,「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等湖南精神,更是為整個國家和民族,注入了有力的鮮血。民族利益至重至上,這是湖南精神的底色。有專家指出,在這種底色支撐下,甚至還形成了一種「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存則中國存」的普遍而共同的社會心理。一個又一個湖南革命先輩用自己的選擇和鮮血,驗證著這種心理,也向世人呈現出了湖南的精氣神。
我們還要知道,文化的魅力不僅在於,留下有記憶的歷史,更在於能對未來進行指引。豐富的紅色文化在前,韶山毛澤東故居、花明樓劉少奇故居、瀟湘紅色故事匯等的存在,就仿佛是為了向後人訴說,偉人的艱辛與不易,也是為了激勵後人,前赴後繼,勇往直前。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湖南人傑地靈,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都誕生在這裡,我們要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風範,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做好各項工作」。只有學會感受,學會傳承,文化的意義才更大。
還有,厚重的湖湘文化,炎帝陵、舜帝陵、常德城頭山古文化遺址、湘西老司城、屈原與端午節、周敦頤、魏源、嶽麓書院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歷史的腳步。在這些遺蹟里,我們可以與湖南古代先哲對話,尋求精神的慰藉,也可以從中感受歷史帶來的啟迪,這些啟迪是文化,也是智慧。
現在,隨著時代發展,湘楚文化也在歷久彌新中,走向高地。獨特的創意文化在三湘大地比比皆是,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閃耀著新的光芒。還有網際網路嶽麓峰會,馬欄山文化創意園,湖南衛視及《快樂大本營》《歌手》《聲入人心》等爆款節目,用新概念新形式傳承和發揚湖南文化,可陽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真正走向大眾文化的現實盛宴。現在在三湘大地,可以說正在吹響文化自信的集結號
三湘大地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湖湘文化已在中華大地享譽千年。新時代湖南人民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文化湘軍」實力久負盛名,湖南故事、湖南聲音名揚海外。未來,湘楚文化會熠熠生輝,書寫著屬於湖南人的「文化自信」故事。
文/王景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vsOK2wBmyVoG_1Z14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