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潮汐必須告訴大家,這是一部非常私人化的電影
為什麼私人呢,因為電影的主角可以說並不是人,而是死亡本身。
並且這部電影還約翰尼·德普的新作
《教授》
電影講述的故事甚至有些老套,也許你在很多電影中都聽說這樣的故事。
約翰尼·德普文學教授突然發現自己的生命只剩下最後6個月。
如果是你,那你將如何面對你剩下的人生?
電影中教授穿著西裝到泥潭裡,不斷的怕打著渾濁的潭水,接連說了無數個F**K。
他從不抽煙,可是他還是得了肺癌。
儘管在診室里他看起來無比淡定,但其實他心理防線早就在某一刻奔潰,這樣的應激反應,既可笑又心酸。
有時候潮汐在想,能夠得知自己的死期或許是件幸福的事。總好比死亡的突然來臨,讓你毫無準備和總是浪費時間。
但真的當那一刻來臨之時,那種壓抑感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無法自我調節的。
然而對於男主來說,這可能不算最糟糕的,當他回到家中
女兒突然宣布她出櫃,而妻子也突然宣布她出軌
男主顯得十分的平靜,畢竟他剛剛才得知自己只有六個月的生命,他對女兒的出櫃顯得不以為意,對於妻子的出軌也只是表達對妻子的品味的擔憂,但隻字未提的自己的病情。
因為他有自己的計劃。
他計劃了一場漫長的告別,這讓潮汐突然想起了,錢德勒的小說《The long goodbey》,在書里私家偵探和他的舊友也經歷著道別。而電影中男主面對的則是和一切告別。
所以這是一部很私人化的電影。
因為它不是勵志的典型,不是一家人眾志成城共同抗癌,然後趕走病魔的故事。
也不是中產階級教授,發現命不久矣之後,發現人生真諦,造福人類的故事。
這個故事更加的真實,它不勵志,不溫情,甚至還可以涉嫌「三觀不正」,因為男主發現自己的患上癌症後,就徹底放飛自我了。
比如在不到一分鐘的時候里,就和酒吧的女服務員勾搭上了,然後在廁所發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甚至還嘗試了男男之愛。
這個人是他的學生,性別男
所以你極有可能覺得這是一部完全不好看的電影。
因為他可能有著和你完全相悖的「三觀」。
他是一個不受重視的文學教授,他終於也放飛了自己的課堂。
他不再願意忍受枯燥乏味的課程,於是將對文學沒有興趣的學生統統趕走,只留下真正願意閱讀和思考的學生。
並且把學生帶到各種地方上課,比如酒吧,比如草地,反正不會去什麼循規蹈矩的地方,他想要在這種環境里培養學生對於文學獨特的見解,以及個性。
他不再壓抑隱藏自己的情緒,對癌症互助會這種覺得毫無意義的東西,他毫不掩飾地表達輕視和鄙夷,神聖莊嚴的教堂里,他盡情地在裡面與好友相擁而泣。
他覺得他短暫的幾個月的生活比自己一生都更加有意義。
在生理上,男主一天比一天的都更加靠近死亡,而在哲學和心理上,男主卻一天一天的在復活,並且越來越具有生命力。
他是一位文學教授,在瘋狂之後,他終於準備與所有人告別,他不要別人的安慰,他要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
潮汐最為深刻的是酒會上男主的祝酒詞:
他對自己的事業有著執著的熱情,對自己的學生有著莫大的期望,他對學生囑咐:
「你們已經是世界上的瀕危物種了,我懇求你們,不要選擇平庸,不要碌碌無為,就像這個世界上其他的98%的人那樣,因為這個世界已經滿目瘡痍,你們必須靠你們自己,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口呼吸,生活,其實就是一段鳥鳴。」
他對妻子念念不忘:「你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對手,能稱你為妻是我最大的榮幸,因為我的人生如果沒有了你,會更加貧瘠,感謝你,我愛你。」她甚至和妻子說:「請儘量找到一些幸福」。
他對自己已經出櫃的女兒愛得深沉:「我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滿足了一個父親對女兒所有的期許和嚮往,並且還要做得更好。你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必須勇往直前。」
他對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萬般尊敬:「感謝你給予我珍貴的友誼,這所大學因為有你而值得驕傲。」
於是他男主告別了摯友,告別愛了半生的妻子,告別永遠為之驕傲的女兒,帶著他的狗,淚流滿面的踏上了獨自面對餘生的道路。
這是一部極度私人化,又壓抑無比的電影。
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告別別人他的病情。當面對死亡,一切都變得真實,剝離去以往的所有偽裝和虛偽,將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認知彰顯並傳達給別人。
看不出他懼怕死亡,只看出他的不舍,然後一個人笑著去死掉。
也許你可以在看電影的時候備上一瓶酒,不過你可能一邊喝酒一邊淚流。
故事的結局很有意思,決定離開親友獨自歸隱等待死亡的理察驅車離開後,在朦朧的月色下,來到了一個T字型路口。
左邊是路,右邊也是路,到底往哪邊走呢?
理察深吸一口去,筆直地開向了面前沒有路的田野,汽車在泥土和雜草之間一路顛簸著漸漸遠去。
老天非要讓我選一條路,而我選擇不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