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克》角色原型指南

2020-12-07   毒藥君

原標題:《曼克》角色原型指南

《曼克》作為一部講述《公民凱恩》製作過程的網飛劇情片,人物以好萊塢編劇、製片廠高管等為原型。以下是他們的真實面貌。

文丨Nicolas Rapold

翻譯 | 菊與發

雖然片名只是一個名字,但大衛·芬奇的《曼克》卻囊括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一眾風雲人物。這部深入好萊塢幕後的劇情片以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赫曼·J·曼凱維奇(加里·奧德曼飾)創作《公民凱恩》的狂飆歷程。

這個任務對曼凱維奇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而編劇導演主演奧森·威爾斯(影片中由湯姆·伯克飾演)也憑藉他電影處女作的藝術性,搖身一變成為電影製作人的第一梯隊。正如《泰晤士報》在1941年首映時對《公民凱恩》的讚譽。"它差不多是好萊塢有史以來最轟動的電影"

《曼克》將《公民凱恩》與其在好萊塢和政治上的靈感聯繫在一起。閃回追溯了這位傲慢的作家在片廠寫作室和媒體大亨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的莊園裡聚會的步伐。

曼凱維奇是一個來自紐約的酒鬼移民,他曾是一名記者,也是阿岡昆圓桌會議的成員,但他在片廠的社交圈裡活動,與編劇、製片人和高管們交換意見和賭債。赫斯特和他的情婦、女明星瑪麗昂·戴維斯也享受著曼凱維奇的犀利陪同,但這位千萬富翁的財富和影響力讓作家的腦子裡有了創作靈感,友情就此泡湯。

《曼克》中的故事就是如此,它還補充了一些關鍵的政治背景:1934年歷史性的加州州長競選,涉及社會主義作家厄普頓·辛克萊。以下是影片中一些真實的角色:

威廉·蘭道夫·赫斯特

赫斯特(查爾斯·丹斯飾演)將家族在採礦業的財產轉化為一個橫跨美國的媒體帝國。到了20世紀初,他的流行報紙以黃色新聞(並非色情報道,指誇大其詞聳動性的報道)著稱,影響了西班牙和美國戰爭等世界性事件。

赫斯特還參加過競選,在國會中代表紐約州,但在紐約市長、州長和民主黨總統提名的競選中失敗。《公民凱恩》中威爾斯飾演的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的崛起和孤獨的墮落,借鑑了赫斯特巨大野心和財富的故事,包括他在加州聖西門尚都般的莊園——這是《曼克》的一個關鍵地點。

當雷電華試圖發行《公民凱恩》時,赫斯特(當時他已經轉變為更保守的觀點)在他的代理人的幫助下,展開了一場殘酷的運動,以阻撓其廣泛發行。

真實的瑪麗昂·戴維斯大約在1930年。她是一個喜劇演員,但赫斯特希望她在嚴肅戲劇中扮演角色

戴維斯(阿曼達·塞弗里德飾演)至今仍鮮為人知,她一直被認為是《公民凱恩》中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的音痴二太太的原型。事實上,戴維斯是一個迷人的喜劇演員(作品有《戲子人生》、《小可愛》),她熱衷社交活動,赫斯特雖然在經濟上通過他的新聞帝國狂熱地支持她,卻固執地想讓她出演嚴肅劇情片。戴維斯在1937年(40歲時)選擇了退休,不久後在赫斯特的財富下降時幫助對方,兩人一直在一起,直到赫斯特1951年去世。戴維斯與曼凱維奇之間的關係非常愉快,並沒有因為《公民凱恩》而破壞兩人的友誼。

約翰·豪斯曼

在紐約,豪斯曼(Sam Troughton飾演)曾將威爾斯的創造性作品作為聯邦劇院項目的一部分上演。後來兩人共同創辦了水星劇院。豪斯曼為水星劇院的廣播節目接受了做曼凱維奇編輯的委託,在《曼克》中,豪斯曼與威爾斯合作為曼凱維奇創作《公民凱恩》提供住所和補給。

豪斯曼因此成為了長達數十年的劇本功蘿拉鋸戰中的明星證人,曼凱維奇和威爾斯都因為《公民凱恩》獲得了奧斯卡獎。與威爾斯合作後,豪斯曼製作了尼古拉斯·雷、文森特·明奈利和約瑟夫·L·曼凱維奇(赫曼的弟弟)的電影。

後來,豪斯曼又因為表演獲得了新的名聲,他在1973年的電視劇《力爭上遊》中飾演一位法學院教授,獲得了自己的奧斯卡男配角獎,在隨後改編的電視劇中他同樣扮演了這個角色。(是的,他就是史密斯·巴尼廣告中那個稱讚用老式方法賺錢的人)。

梅耶1943年,他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冷酷無情的片廠負責人之一

梅耶(阿利斯·霍華德)在一個冷酷無情的製片廠領袖時代統治了米高梅。從卑微的遊樂場起步,梅耶幫助好萊塢創造了一個黃金時代,擁有葛麗泰·嘉寶和克拉克·蓋博這樣的明星,以及《綠野仙蹤》和《雨中曲》這樣的經典作品。曼凱維奇以編劇的身份進入米高梅公司工作,卻因戒賭失敗而失去了這份工作。

據說,他在一次賭博中靠前下注時抬起頭來,與他即將成為前任的老闆隔空對視。在《曼克》中,這位威風凜凜的米高梅掌門人對他的數千名員工扮演著仁慈的元老,並在赫斯特和弗蘭克·梅里安 (1934年共和黨州長候選人,反對厄普頓·辛克萊)的背後投入了他的支持。來自烏克蘭移民家庭的梅耶堂而皇之地宣稱7月4日 (美國國慶日)是他的生日,這個細節包含在《曼克》中。

本·赫特

赫特(傑夫·哈姆斯飾演)為《美人計》和《疤面煞星》寫了劇本,還與人合寫了劇本《滿城風雨》(還有包括《女友禮拜五》在內的多部改編作品)。赫特來自曼凱維奇曾經經常光顧的紐約社交圈,曼凱維奇給他的朋友發去電報,發出了一個經常被引用的好萊塢邀請:"這裡有上百萬美元等著人去搶,而你唯一的競爭對手是一群白痴。"

在《曼克》的一個群戲場景中,赫特和曼凱維奇加入了一個由合同編劇組成的編劇會議:百老匯喜劇天才喬治·S·考夫曼、幽默家S·J·佩雷爾曼,以及兩位赫特的合作者,他的《滿城風雨》合作編劇查爾斯·麥克阿瑟和年輕的查爾斯·勒德勒,他是瑪里恩·戴維斯的侄子。這群人向派拉蒙製片人大衛·O·塞爾茲尼克和"喬"·馮·斯特恩伯格獻計獻策——本·赫特為其創作了先鋒黑幫故事《地下世界》的導演。

約瑟夫·L·曼凱維奇

約瑟夫·曼凱維奇(湯姆·佩爾菲飾演)導演了《彗星美人》、《赤足天使》和《埃及豔后》,以及其他無數的編劇或製片人作品(包括《費城故事》)。他也恰好是赫曼的弟弟,雖然赫曼幫助他在好萊塢起步,卻是約瑟夫在好萊塢的星空中獲得更大更穩定的名聲。

他後來獲得了四項奧斯卡獎——《三妻艷史》和《彗星美人》的導演和編劇各獲得兩項。然而,曼凱維奇兄弟卻有著共同的成長經歷,他們的父親弗蘭茨是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是一位嚴謹的父親。

塔爾伯格在一張未註明日期的照片中。他在20歲時經營環球影業,並在24歲時共同創辦了米高梅公司

塔爾伯格(費迪南德·金斯利飾演)在24歲時與路易斯·梅耶共同創立了米高梅公司(20歲時經營環球影業公司)。他被恰當地稱為好萊塢的"男孩奇蹟",於1936年英年早逝,他監製了數百部電影,並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功。

在《曼克》中,他與梅耶一起揮舞著權力,並冷酷地試圖迫使曼凱維奇與電影公司支持梅里安競選州長的做法保持一致,而作家則抵制這種努力。塔爾伯格確實製作了假新聞片,聲稱要塑造反對梅里安的社會主義對手厄普頓·辛克萊的普通人形象。奧斯卡影迷都知道,後來學院設立了"歐文·G·塔爾伯格紀念獎"來表彰後來表現卓越的電影製作人。

厄普頓·辛克萊

辛克萊(比爾·奈飾演)是著名的肉類包裝揭露書《屠場》的作者。(他的書《石油》被改編成電影《黑金企業》)。此外辛克萊還競選州長,在他的「終結加州貧窮」的平台上進行競選,提出的建議包括建立合作社網絡。

在1926年和1930年的競選熱身失敗後,這位暢銷書作家在1934年的第三次嘗試中獲得了80多萬張選票,在一個從大蕭條中掙扎的州里倡導社會主義政策。最終他輸給了梅里安,梅里安得到了部分由梅耶協調的負面競選活動的幫助。《曼克》聚焦辛克萊發表的一次立場演說,甚至吸引了曼凱維奇的注意,他有一瞬間被震撼得沉默不語。

(本文經作者「菊與發」授權發布)

電影史的光影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