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和德國高校與科研中心(DZHW)周四(8月15日)聯合公布了《科學向世界開放2019報告》(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19)。
根據該報告,2016年,共有約25.2萬名所謂的"受教外國人"(未在德國獲中學畢業文憑的外國大學生)在德國高校就學,同比增加約1.6萬,比法國多出6000人。其後數年,數字亦續增。2017/18冬季學期,有28.2萬外國大學生在德國註冊上學。
中國人數量高居榜首: 2018年,在德國高校註冊的中國男女學生達3.7萬,高居榜首,是第二名義大利(1.73萬)的兩倍還多,其後依次是奧地利(1.11萬)、俄羅斯(1.08萬)和敘利亞(0.86萬)。
我為什麼要來德國讀大學?
人們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付更高的費用去另一個國家學習,自然需要充分的說服自己這一切都值得的理由。
大多數留學目的地都是在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國家。
德國顯然是符合的,經濟火車頭,現代教育的發源地之一,尤其是工業是世界頂尖的。
尤其是對於想學習工科:汽車工程,機械工程,電氣與自動化等專業的學生來說。
留學德國的費用親民
留學不再是有錢人的世界,英美留學依舊一年幾十萬的學費和幾十萬的生活費,貴麼?貴。很多本國的大學生畢業十幾年還在還學業貸款。對於要乘以匯率的我們來說就更加高昂,足以將許多人拒之門外。而德國不走精英教育路線,免學費使大量工薪階層的孩子也能留學。
a) 學費/學期註冊費:大部分公立大學每學期僅收取300歐元左右的註冊費,而這筆錢是包括一個學期的公共運輸通票的。
b) 生活費:德國政府對自費留學生在德國期間每個月的保證金做了最低額度的規定(各個州有所區別)。以北威州為例,每月的保證金額度為720歐元,即每年8440歐元即可保證你在德國的基本生活。客觀地講,在其他不收學費的歐洲國家中,德國的生活成本絕對是全歐最低。
c) 以上兩筆費用相加大概每年在德國上學所需的花費在7萬-10萬人民幣之間,這筆錢在英美學校只夠交1/3的學費。留學生有每年180個半天的打工政策,現在以柏林為例最低時薪是9-10歐元,由於人力成本高,打工的費用也不低,靠打工可以負擔起絕大部分的生活費用。
減價不減質的教學水平
德國的留學成本低廉是它高等教育的學制以及整個國家重視教育的政策體制決定的,教學水平卻不會低人一等,可謂性價比超群。
德國的公立大學有Uni和Fachhochschule,一個偏學術一個偏職業,但這並不意味著FH就比Uni低一等。由於從前德國的Uni類高校僅設置了Diplom(相當於Master學位)和博士兩個學制,因此早期的德國Uni是純科研向,進入Uni的學生們的目標不是找到好工作,而是做學術。現在接軌國際體制後,Uni也開始做一些實習和實踐模塊,也有很多優秀的TU(科技大學)。
由於寬進嚴出的體制,使得學生必須要滿足條件才能畢業,絕不會到4年或6年了就趕緊讓你打包走人,這也一定程度導致了畢業率低,但是就業能力很高。但是畢業生在專業領域受到認可,德國文憑在HR眼中更有含金量。
國際化程度高
德國的大學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不論是Erasmus (歐洲交流項目)還是海外學生比例都有顯著提高。柏林工業大學等學校可以達到20%-30%的國際學生比例。因此相應的對留學生的體制和生活方面的服務也做得越發周到。不論是在學業上的指導、組織短途旅行還是coffee chat,甚至會提供留學生專屬的音樂會折扣票。學校的支持對於留學生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明顯的體現在學習成績上。
Q&A:為什麼世界大學排名前 50 大學列表中沒有德國的大學?
平均主義。德國人相對不在乎世界排名,也不會刻意比較國內的大學。許多在其他國家被用來提高排名的學術成果可能優先是商業機密問題,不公開,也不會發SCI。經費過分平均的分給各個學校,使得沒有那個學校有足夠的資源衝擊頂尖,有人評論集中精力砸錢給LMU和TUM的話,沒準就出現新牛劍了。
這種平均主義也體現在學校不做精英教育,大量時間精力和中等學生死磕(嚴出現象),導致一些優等生沒有得到更多的重點栽培。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學校聲譽都是靠尖子生們打下的江山,保證中等生的平均就業水平只能在就業率上有點優勢。
反過來考慮,如果你不是那1%的學生,在排名優秀的學校里就要慎重考慮,它是否能給你與排名相稱的教學水平,這份文憑帶給你的是表面的掛名認可,還是實際學到的知識。
在德國讀大學是怎樣的體驗?
A課程設置
Vorlesung講座:很像國內的大課,階梯教室200人場,教授帶麥克講PPT。區別最大的地方是,沒有考勤!你愛上不上,考試過了就行。徹底耿直,連形式都不走。區別是,尤其是TU的一些課講實際案例比例很大,而且是直接邀請那個公司的主管來講,甚至在做小組作業的時候安排這些公司主管做導師。
Übung練習課 :一般是助教來上,無比重要。是對Vorlesung內容的補充與理解,教授在大課上不帶著練習。做題做作業備考都很依靠練習課,沒聽懂課後還可以給助教發郵件約office hour 一對一補課。
Praktikum實踐課: 類似於國內的實驗課。實驗報告要求的水平很高,助教會非常仔細看,做反饋。
Seminar討論課:小課,獲得學分的途徑可以和教授協商,相對靈活。有兩種Leistung, 小的只需要你積極參與教授都可能給你3分,如果想要6分的話就需要交論文和做作業和做展示。
每次有一個主題和(大量!閱讀材料),注重於思想的交流。基本上就是老師開個頭,全程大雜燴battle,老師只能見縫插針發言,大家都非常能說!
B考試和成績
本科階段筆試和論文作業更多,考試難度和題量都很大。給分絕對沒有正態分布,一丁點都不放水的那種。
需要單獨預約考試,一門課有兩個時間可供選擇,一次在學期末,一次在第二學期初.如果考試周火葬場,有沒有準備好的話,就可以下學期再戰。
通常50分及格,但是掛科率告訴你為什麼很多人還沒畢業。但是根據中國留學生評價,如果及格萬歲可以4年修完準時畢業,但是想要得到很高的成績要多付出很多。
德國大學注重培養…?
自律: 每個人都是個獨立個體,是沒有官方組織的,更沒有輔導員監督你學習和生活。雖然系統會推薦各個模塊的選課,但是實際上選課是靈活的,你要自己去規劃每個學期。同一個年級的同學也不一定會有大塊相似的課,個性模塊你甚至可以去上其他學校的課(例如TUB的去上HU的課)。由於沒有考勤,沒有人會問你怎麼一個學期都不來。你也可以拖後考試給自己減壓,但是想要順利畢業還是要實在付出努力的。一門課掛三次你就必須轉專業或者退學。
獨立思考:教授即便在Vorlesung上也不會填鴨式教學,而是通過案例分析來引導到知識點;同時也常會強調「這是我的個人觀點」,學生們會經常提出質疑,也經常得到很完整有邏輯的回應。不是「為什麼我是對的」而是「我通過怎樣的考慮後覺得這樣的可能性更大」。在作業和展示中,鼓勵學生獨立提出觀點,即便是不成熟的立論或者提供證據否定前人的觀點,而不是單純的搜集資料後做簡報。
專一性: 德國人的確是傾向於專注於一件事的。在科技大學TU類,例如建築專業培養方向上就會更加偏實踐型職業建築師;在更加學術的大學就是另一個導向了,尤其在哲學,法學方面,非常專一的做純理論。在國內很多人希望兩者兼得,在德國人眼中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才是正確的,在課程設計上也更加專一務實。
自願合作: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即便不說也是默認接受幾個人為一個小組交一份作業的,一般3-4個人,人數不規定;也不強制分組,可以自己單交。學習小組在德國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同一個專業的學生會一起做作業和學習(尤其期末),在學校大廳的公告牌上經常有張貼找組員的傳單。
善用office hour:德國是很依賴schedule的,因此他們的office hour是十分實用的。雖然不會留私人聯絡方式,但是教授會固定在某個下午接受商談,不論是課上沒懂的內容,還是只是在研究課題上有疑惑,教授都會很樂意幫忙。包括上Uebung的助教小哥也會設置office hour。實際上,其他時間也是可以通過郵件約時間的,德國人回郵件就像微信那麼快!
想了解更多德國移民諮詢,歡迎關注WX相約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