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妖怪到美麗女仙:明清民國三個版本白蛇傳,為何不斷美化白蛇

2019-09-03     有歷史


拜影視劇普及所賜,名列中國古代四大傳說——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白蛇傳——之一的《白蛇傳》,如今已是當仁不讓的話題之王。趙雅芝飾演的溫柔美麗、善良忠貞的白蛇,更是令人不能忘卻的螢屏經典。

《白蛇傳》的故事發源於唐宋,如唐朝《博異志》中的《白蛇記》,又如宋朝的《西湖三塔記》。這些故事都有零星的白蛇與人的愛情故事,但故事體系與我們熟知的白娘子都相差甚遠。直到明朝馮夢龍收集前人傳說,匯總融合形成了一篇傳奇小說《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白蛇故事才終於定型。

千百年來,白蛇故事幾經變遷,成為小說、戲劇等藝術形式最喜愛的題材,改編者不計其數。其中當然不乏經典,比如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

但我們說,任何經典的形成都有一個過程,並非是一夜之間冒出來的。白蛇傳故事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同樣充滿著戲劇性的變化。其中一些改編,甚至讓人忍俊不禁無法直視。我們以明朝、清朝和民國三個時期三個不同版本的白蛇傳故事為例,看看白娘子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一、好色女妖白蛇精:明代《白娘子永鎮雷鋒塔

明代馮夢龍創作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這篇話本小說,被公認為現代白蛇傳故事的鼻祖。這篇小說有別於前代的白蛇故事,白娘子、許宣、小青、法海四大主角悉數出場,白娘子與許宣的愛情、白蛇與法海的恩怨,也基本形成了規模。

但這一版本仍與我們認知中的白蛇故事大異其趣。

異在何處呢?白娘子是純粹的反面人物。

據白蛇後來被收伏時的自述,她本是一條大蟒蛇修煉成人,無意中看到許宣相貌清秀,便色心頓起,想盡辦法與許宣結成夫妻。

劃重點:色心。

也就是說,白蛇和《西遊記》里的蠍子精、金鼻白毛老鼠精是一個路數的,是被赤裸裸的慾望支配的下賤之人。

這一版的白娘子的行為也非常不堪,為了留住許宣,她不惜潛入邵太尉府里偷官銀。

她所居之處也是鬼氣森森,生人不敢靠近,「青天白日,常有鬼出來買東西,無人敢在裡頭住」,「裡面冷清清地,起一陣風,卷出一道腥氣來」。

後來白蛇意外遇見法海和尚,被法海識破真身,馬上就跳河逃走,一股濃濃的妖怪之氣。

這位修煉不全的白蛇,似乎性格上也不如趙雅芝飾演的白素貞溫柔可人。趙雅芝所演之白蛇,對許仙一往情深,即使兩人生了誤會,卻從不抱怨。許仙遇難,她也會竭盡所能地搭救。馮版白娘子,因為是色慾相合,所以對許宣感情並不融洽,許宣透露出對她的厭惡,她便在家絮絮叨叨地埋怨,氣憤許宣全無一點無妻之義。許宣兩次被官府以盜竊之罪抓捕,白娘子也是一逃了之,沒有盡一分力。反倒是許宣出獄後,她又撒謊矇混過關,以圖再續夫妻之緣。

這樣一個不夠人性化的蛇精,自然難以博人同情。

作者所寫的這個故事,是用來警示世人,不可貪戀美色。所以文中的許宣,也不像後來《新白娘子傳奇》里重情重義的許仙,他對這條禍害了自己兩次的白蛇精全無一點感情。文中最終用金缽收伏白蛇的,也正是許宣。

許宣張得他眼慢,背後悄悄的,望白娘子頭上一罩,用盡平生氣力納住,不見了女子之形。隨著缽盂慢慢的按下,不敢手鬆,緊緊的按住。

這場景,哪裡還是許仙與白素貞的愛情,分明是敵我矛盾,你死我活的較量了。

二、水漫金山情節誕生:清代《雷峰塔》

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叫做方培成的戲曲家改編創作了一本《雷峰塔》的劇本。

名雖雷峰塔,實際說的還是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這一版最大的貢獻在於,白娘子終於從反面形象中脫身,變為頗具人情味的正義形象。

這個版本,也最近似於我們看到的《新白娘子傳奇》。

白娘子尋找許仙的動機,從明代版的色慾薰心,變成下山追求天緣、尋覓佳偶。這個改動,無疑變得十分人性化,去除了馮版白娘子濃濃的妖氣。

後來借傘相識、助夫開藥店、端午節現原形、盜仙草救許仙等情節,乃至於白蛇生子、許仕林中進士、法海與白蛇許仙飛升成仙,都在這個版本里得到完善。

為什麼要這樣改呢?

白蛇戲在清代越來越深入人心,傳唱者日有所增,就連乾隆皇帝都耳聞此戲。方成培改編劇本,一部分原因就是要把此劇呈給乾隆御覽。要呈御覽,必然要去除不和諧因素,如果儘是些陰森森的妖怪氣象,難免有礙觀瞻。方氏的目的,正是把一個神怪傳說,轉變為充滿人間溫情的、皆大歡喜的暖心故事。

但又不能改的太過平淡,否則失去了趣味性,怕不得惹得乾隆生氣。

於是,《雷峰塔》增加了《水漫金山》這部分高潮之作,讓以往諸版中從不敢和法海過上一招一式的白蛇,擁有了空前強大的法力,居然差點把法海給滅了。

最後,作者又巧妙地往回收攬,白蛇終究沒有打敗代表正義的佛法,被困壓雷峰塔下。但她作惡的動機無疑被美化的非常到位,令任何人都說不出什麼。

在封建時代能編寫出這樣內核的故事,也真是相當不錯了。

大家也看得出來,我們所看到的《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故事框架,就是從這一版來的。

三、白蛇化身抗日女俠:田漢《白蛇傳》的誕生

下面我們就要說說,進入近代以來,我們溫柔可愛白娘子都經歷過什麼。

1942年,當時的社會風潮一變再變,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深入人心,京劇界受新風潮的影響,大膽地對傳統白蛇傳戲曲作出改編。

但這次改編卻遭到狗血淋頭式的批評。

為什麼呢?這個改編有兩個巨大改變:其一,白蛇不再是妖精,而是一個姓白的女人。其二,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悲劇,變成了反對封建壓迫與吃人禮教的抗爭。

別說是70多年前的當事人,即使是筆者,看到這樣的情節也免不了噴一口老血。

你這就不是改編,而是重打鑼鼓另開張了。雖然用意是好的,但未免過於違背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把觀眾當傻子了。

有了這個教訓,當時的戲曲界不敢再瞎編。時人推舉戲曲家田漢先生重新改編白蛇傳,命名為《金缽記》。

這次改編在藝術上固然有所進步,但其中的狗血情節也令人噴飯。傳統劇目中白蛇曾經到官府庫藏中盜銀,《金缽記》中的官銀,卻是倭寇送給官府的。更有甚者,法海還勾結倭寇在民間散步瘟疫。白娘子盜銀,完全成了抗日行為。

……

時下的抗日神劇,都應該恭恭敬敬地給《金缽記》插一柱香,好好拜一拜,這才是抗日神劇祖師爺!

新中國成立之後,藝術界大概是覺得這樣的改編太過於離譜,在許多劇作同仁的建議之下,田漢先生對《金缽記》進行了大改,恢復了神話故事本事的特點,改名為《白蛇傳》,其情節與清代以來演繹的大致無二。

但大概是為了給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出氣,結尾處又有了大改。法海沒有和許仙、白蛇、青蛇一起成仙,而是青蛇修煉後法力大增,若干年後捲土重來,一把火燒了金山寺、推倒雷峰塔,救出了白娘子。

其中濃濃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然而這樣的改編,卻無疑丟掉了千百年來白蛇故事的真正悲劇內核。

無論是唐宋時零星的白蛇故事,還是明清成型的傳奇,白娘子為什麼一再受民間喜愛?不外乎白娘子這個人物與生俱來的悲劇性。

她追求色慾也好,追求真愛也罷,始終是妖怪身份,不為正統的人性價值觀所接納。所以無論在哪一個版本里,哪怕是大團圓結局的《雷峰塔》,白娘子與許仙的婚姻都沒能持續下來。也就是說,她的悲劇是與生俱來的。

而田氏《白蛇傳》恰恰挖掉了悲劇性這個最重要的內核。

白蛇與許仙的愛情不再是與生俱來的天譴孽緣,他們遭受的阻力,也無非是法海這個惡和尚。似乎沒有惡人,他們便可得諧鸞鳳之好,終百年之分。比諸傳統的白蛇戲,這個分量就遠遠輕了許多。四大傳奇之所以得擅大名,正在於無一不是以悲劇來支撐,刨除了這個終極問題,白蛇故事也就淪為一般的冤冤相抱的神怪故事了。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田漢花了很大筆墨,把原本代表佛法與正統、但略微有點不近人性的法海,徹底扭成一個心理變態、殘酷無情、自私蠻橫的壞人總代表。企圖用他的壞,來反襯白蛇的悲劇,這種捨本逐末的創作手法,其實是等而下之的。當然,我們無意貶低田漢大師的藝術水平,或許在當時的語境之下,他也是不已而為之。

相比這下,1993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正是因為保留了傳統戲曲中追愛不得的悲劇內核,才重新取得了觀眾的共鳴。劇中似乎任何一個人都不是純粹的壞人,法海恢復了佛法與正義的代表人物身份,他雖然容不下白娘子許仙人妖相戀,但所作所為都有佛法道義支撐,即使他收了白娘子,也並不是要她死,而是讓她在雷峰塔下修煉。

那種壞,雖然也叫人狠得牙根癢,但易地而處,怕是你也會選擇和法海一樣去收妖衛道。

而白娘子和許仙雖然最後都成仙了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只不過是對殘酷現實虛無的慰籍。

人們感同身受的,怕不還是有情人被拆散、白娘子被殘酷鎮壓的的情節。

人生艱難,誰人非是?

畢竟,人都喜歡從藝術作品中,看到一點自己的影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LOnOG0BJleJMoPMeH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