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起源,陝西渭南之美

2019-11-05     大羅言酒

渭南作為縣名,始於前秦苻堅甘露二年,其古稱下邽、蓮勺,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早在秦漢之際,渭南就已享有「省垣首輔」,「形勝甲於三秦」的美譽。

據考證,中華民族的又稱「華夏」即源於渭南:「華」即華山,「夏」指「夏陽」(今韓城市),特指橫亘於這區間的狹長地域。由這裡產生的文明即就是「華夏文明」。因其卓著,故延伸為後世中華民族之典。距今約20萬年前的「大荔人」曾經在這裡繁衍生息,刀耕火種。

沙苑文化,龍山文化,西嶽廟,太史祠,倉頡廟等,如絕本的經典,記載著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韓城倆周古墓群,蒲城橋陵等數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遙遠的星座,閃爍著神奇的亮光,此外,《詩經》開篇之作《關關雎鳩》也產生在這裡。

渭南的美食多為家常食品,以各種普普通通的麵食為多,卻有著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獨特風味。

羊肉餬餑

合陽黑池鎮的羊肉餬餑曾被譽為關中四大名吃之一。過去曾有「寧吃一盤餬餑、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諺,可見其受群眾歡迎的程度。另外,羊肉餬餑還同南宋的著名愛國將領岳飛和王鎮有著一些聯繫。

《宋史》載:金將王鎮歸順南宋,領兵南下,行至黑池附近的韓莊,天已昏黑。老百姓見軍紀嚴明,就熱情的招待,有的端羊肉,有的送燴餅。王鎮又渴又飢,就將這兩樣東西摻合在一起,其香妙不可言。於是他令伙頭軍詢問這兩樣東西的做法。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王鎮同岳飛在朱仙鎮裡應外合,大破金兵,迫使金兀朮倉皇逃走。在會師祝捷會上,王鎮就用那「二合一」招待岳元帥。岳飛細品,覺得味道極美,就問這是何物。王鎮說:「肉是羊肉,餅子是漢民叫餑餑,我們胡人很愛吃。」岳飛說:「胡漢能成為兄弟,也可以變一家,那就叫餬餑吧。」

時辰包子

時辰包子是渭南的特色美食,其中,以老朱時辰包子是代表。「時辰包子」不是店名,是菜名。店家每天一大早蒸包子賣,不到晌午就賣光了,正當時辰才有的吃,謂之時辰包子。

時辰包子看上貌似沒什麼大玄妙,稀奇在餡料和吃法上:全程不用筷子不用盤碗,用手端著吃。並且邊吃邊往包子裡加油潑辣子和醋調和,吃一口加一勺,這味道立馬變成地道陝西味兒了!

豬肉餡有濃郁的油渣兒味,比豬油餡還油膩,加上油辣子一下子口感中和了!包子包得好是不用盤子接著吃的保證,不撒不漏,澆油有技巧,進餡里不能澆在包子皮上,否則順手流一腕子;豆腐餡是陝西流行的素餡,豆腐餡有很濃郁的花椒味兒,一放油辣子啥味全無,就剩下陝西味兒了。

合陽踅面

相傳,踅面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西漢大將韓信木罌渡軍破魏時,請當地老百姓幫忙,趕製出一種以蕎面作原料的薄麵餅,這種麵餅攜帶方便,吃時便捷,只要在開水中一涮,調上鹽、醋、辣子即可,的確不失為行軍打仗用的快餐食品。這就是最早的踅面。

踅面,有的人寫成「旋面」,是因為「旋」字在合陽方言里念「踅」。「踅」字是個冷僻字,清代合陽有人編了一本《土音雜字》,出於好心,找了一個古音又讀「xué」的「頁」字來為「踅」字注音。但知道這個古音的人實在太少了,結果弄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讀「yè」,而沒有人讀「踅xué」,外地人到合陽更是按字讀音,這樣一來,便把「踅面」弄成「頁面」了,實在是一大誤會。

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麥麵與三成小麥面混合製作的一種麵食。製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麵。吃時在開水鍋浸泡兩分鐘,撈出,放進碗里,加少許粉魚,調鹽、醋、蔥花、花椒麵,再淋上辣椒油及熟豬油即成。

白水杜康酒

三國時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留下:"慨當以慷,優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據史料和考古表明,杜康酒可能是在白水縣釀造。杜康造酒作坊的舊址,在白水縣大楊鄉康家衛村。

此村三山環抱,松柏常青,附近有一條大溝,流水清澈見底,因杜康在此溝畔造酒,故名杜康溝。溝底有一清泉,泉水從地下往上汩汩湧出。據清代《白水縣誌》記載:"泉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 記有:"杜康取此水造酒",人稱杜康泉。

白水杜康酒,屬清香型白酒,1979年以來,在歷次全國評酒中多次獲獎。目前有60°、55°、52°、50°、39°等各種杜康酒,並有以杜康酒為基礎,以陝西特產沙苑子和五加參為主要原料,釀成杜康沙苑子、杜康五加參酒。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GFuQG4BMH2_cNUgHS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