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不管家庭結構是怎樣的,其實呢,母親都是對孩子影響比較大的,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受到媽媽的影響比較大,當然了,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也影響著孩子是否能成功。
如果媽媽經常做這兩件事,那麼是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01、大包大攬
來,我給你解開頭髮洗洗頭髮!
這是鄰居對女兒說的話,女兒今年12歲。其實12歲滿可以自己洗頭髮,洗澡了,而鄰居對女兒幾乎是大包大攬,連早起穿衣服都會幫女兒穿。
還有就是作業,老師留了作業,鄰居會幫女兒把題抄寫好,只讓女兒寫答案就行了。
鄰居常說:不行,我閨女啥都做不好,我都不放心!
其實不是孩子做不好,而是家長不給孩子做的機會。鄰居常說:看她做事我都嫌麻煩,還不如我自己趕快弄好了!
這是很多媽媽的通病,總是認為孩子還小,總是認為孩子什麼都做不好,然後就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反過來又會說孩子不懂事,長不大,什麼都不會。
如果媽媽總是對孩子大包大攬,什麼都替孩子做了,將來孩子很容易養成害怕困難挫折、害怕吃苦的性格,因為他從小很少去嘗試,很少有機會去嘗試失敗的滋味,那麼將來長大以後就很容易去放棄。
很多啃老族都是從小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依賴父母的,將來長大走上社會以後,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父母那樣包容自己的,就很難去融入這個社會,然後就會去啃老。
02、言語刻薄
那天在看到一個問題,有人說,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挨打、挨罵很容易輕生,而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們經常挨打也不會像現在的孩子這樣?
這其實跟社會背景還是有關係,六十七年代的孩子們能吃飽飯就不錯了,不太去追求心理和情緒層面,而現在人們經濟條件好轉,而且媽媽們也都有時間陪伴孩子,就算是白天需要工作,那麼晚上下班回來也會陪伴孩子,再加上現在很多作業都是需要父母來輔導,孩子跟媽媽的接觸更多。
如果媽媽言語刻薄,經常挖苦孩子,打擊孩子,那麼孩子也會變成媽媽嘴裡的樣子:反正我做什麼你都不滿意,我也不用再努力了!
並不是現在的孩子變得脆弱了,而是社會環境的變化,所以作為父母,包括我們也是,會有跟高層次的追求,孩子也是如此,除了學習以外,他也期望媽媽對心理多一點關注。
家庭環境影響孩子,也成就孩子,而上面的行為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如果想要孩子將來變的優秀,那麼這兩件事就要避免,去做個努力向上、有遠見的媽媽。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