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晚疫病是危害馬鈴薯生產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之一。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也越來越頻繁,對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給我國農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預計,今年北方馬鈴薯晚疫病總體中等發生(3級),輕於上年。其中,甘肅東南部、內蒙古中東部、山西北部、黑龍江中西部等地局部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1300萬畝;病害流行盛期,東北、華北地區大部為7月中旬至8月中旬,西北地區大部為7月下旬至9月上旬。
1.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症狀
(1)馬鈴薯葉被害,初為不規則形黃褐色斑點,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邊緣為水漬狀,有—圈白色霉狀物,葉背白黴更茂密明顯,為本病特徵。乾燥時,病斑擴展慢或停止,病部變褐而脆,邊緣無白黴,病葉由下部向上蔓延。葉斑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近圓形或不定形,沸水燙狀,綠褐色,病斑邊緣分界不明晰,濕度大時病斑近外緣出現一圈白黴,此即為本病病徵(病菌孢囊梗與孢子囊),葉背斑面病徵尤為明顯。
(2)馬鈴薯莖部受害,雨水多的年份塊莖染病嚴重,初為稍凹陷的黑色條斑,氣候潮濕時表面也生少量白黴,表面現黑褐色大斑塊,皮下薯肉亦呈褐色,逐漸擴大,終致爛掉,當侵染源在田外時,由外部飛散來的孢子侵入上部葉片發病。幼莖、葉柄、花便出現暗紫褐色病斑,時常在粗壯的嫩筋上形成20—30cm的病斑。病斑環繞莖一周,該部位即折斷。
(3)馬鈴薯薯塊受害,塊莖表皮,特別是芽眼附近,出現邊界不明顯的微微凹陷的褐色或紫褐斑紋,斑紋下的肉質部變硬,呈褐色或紅褐色,逐漸向周圍和內部擴展。病斑在低溫乾燥的貯藏條件下乾燥後,病部發硬,其發展遲緩,在多濕粘重的土壤內,常易引起雜菌感染而軟腐。病薯有怪味,不能食用。窯藏期間,病害可繼續發展,造成干腐或濕腐,如遇高溫多雨狀態,由於受再侵染,迅速腐爛。
2.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原因
(1) 種薯帶菌
馬鈴薯晚疫病病菌主要是以菌絲體的形式在薯塊內越冬,其產生的孢子囊藉助氣流進行傳播、侵染並蔓延擴大,形成了種薯的初侵染來源。帶菌種薯在播種之後會導致不發芽、發芽後死去或出土後形成中心病株等情況。
(2)天氣影響
馬鈴薯晚疫病發的主要原因是天氣的影響,由於氣溫下降,但降雨量卻增加,導致田間處於一種低溫高濕的狀態,而晚疫病病菌在這種環境下的活躍性非常強,從而感染到馬鈴薯,使馬鈴薯大面積的發病。
(3)管理不當
是由於人工對田間管理的力度不到位,田間的通透性太差以及沒有及時的將水分排出田間,還有就是種植結構不合理、不合理輪作倒茬、除草不及時等都會造成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最後就是施肥不合理也是產生晚疫病的一個原因。
(4)只治不防
現在很多的種植戶,沒有預防意識,每次都是等到病發了才去想辦法防治,往往得不償失。
3.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規律
馬鈴薯晚疫病的病菌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菌種薯會導致不出芽,或出芽後迅速死芽。出芽後成為中心病株,並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和雨水傳播,形成發病中心。在日暖夜冷高濕條件下迅速發病,快速傳播。多雨年份,空氣潮濕,溫暖多霧等條件影響發病嚴重。
4.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
根據不同區域特點選擇適合本區域的抗晚疫病品種。
種薯選擇和處理
塊莖是傳播晚疫病菌的主要途徑,因此,要選擇種植脫毒馬鈴薯品種,最好選用當年調運的健康種薯種植。
在種植前對種薯進行種子處理,增強抗性,可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或5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50 g,加水2~3 kg,均勻噴洒在150 kg種薯塊上,或用相同藥劑加細土或細灰2~3 kg混合均勻後拌在150 kg種薯塊上,拌種後的薯塊用塑料布覆蓋12~24 h後再播種。
田間管理
選擇乾燥沙性強、地勢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塊種植馬鈴薯。輪作重病田與非茄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 結合中耕培土,阻止病菌侵入塊莖,降低薯塊發病率。
栽種的時候注意栽種的密度,擴大行距,縮小株距。然後就是時不時的給馬鈴薯鬆土,增強通透性,還有就是及時的將水分排出田間,保持田間合適的濕度,最後就是合理配施氮、磷肥,增施鉀肥,以增強植株抗病性。
(2)化學防治
預防
在馬鈴薯幼苗期和地下塊莖膨大期,必須每10—15天葉面噴洒一次1500倍50%烯醯嗎啉可濕性粉劑水溶液,或1000倍25%嘧菌酯懸浮劑水溶液,或700倍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水溶液,或800倍50%烯醯錳鋅可濕性粉劑水溶液進行預防,連續噴洒2—3次。
防治
發現發病中心後,立即拔除中心病株就地深埋,或噴1%硫酸銅或45%代森銨(施納寧)殺死中心病株。同時進行全田噴藥防治,如果田間噴藥及時,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發病普遍時,可採用2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霉靈錳鋅500~600倍液、40%乙磷鋁300倍液、波爾多液1∶1∶200倍液、80%代森錳鋅干懸浮劑(必得利)800倍液,用藥液量900 kg/hm2,間隔7~10 天噴藥1次,共噴2~3次。為減緩抗藥性的產生,應注意輪換用藥,噴藥後4小時遇雨應及時補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