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加班的高危醫生群體,我建議你不要輕易買保險

2019-08-14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病房,是最能看清人性的地方。

ICU病房裡,每天都有人信誓旦旦說賣房賣地治病救人,但真做了的屈指可數。傾家蕩產救治親人的有,但為錢翻臉吵鬧的則更多。

從業十幾年間,看盡了世間百態,見過很多家庭因病返貧,但更多的是因沒錢而被迫放棄治療。

很多家屬在問我需要多少治療費用時,我都會習慣性的問一句,買過保險嗎?如果有的話,可以選擇副作用更小、效果更好的進口藥,如果沒有,只能看個人經濟情況。結果可想而知,買過的人寥寥無幾。

越是普通家庭,承受風險的能力越低,一場大病就能輕易壓垮一個家庭。為什麼不購買一份保險,讓保險公司來分擔我們的風險呢?

其實作為醫生,我們比普通人有更大的患病風險。

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50%的醫生每周至少要上1個夜班,80%的人午休不超半小時,更多的是午飯加午休時間只有10分鐘。

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50%的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約20%的醫生曾連續工作48小時以上。

不僅每天超負荷工作,還要面對病者家屬帶來的巨大壓力。其實我們也只是普通人,也會累,會生病,會撐不住……

7月24日,57歲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307醫院)陳虎教授,因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去世。

7月11日,30來歲的上海中山醫院肝外科博士,猝死家中。

7月10日,31歲的遼寧省瀋陽市某三甲醫院一位皮膚科女醫生,於凌晨在家中猝死。

我們無法改變工作環境,但至少可以為自己和家人購買一份商業保險,多一份保障,既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人負責。

很多人會說,我已經有保險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

然而真相是,你手中的保險,可能根本給不了你想要的保障。

保險產品複雜多樣,功能各不相同,如果對保險知識不了解,根本看不清當中的重重套路。我見過很多人,平時交著高額的保費,在理賠時卻被拒,不僅白了花錢還坑了自己。

購買保險是個技術活兒,盲目跟風不可取。多學習一些保險知識,識清常見保險套路,我們就不會那麼被動了。

為此,特別邀請業內知名保險分析師-郭聰慧來為我們普及保險知識,解析保險常見雷區,以及如何避免踩坑。

錢耳朵保險分析師—郭聰慧

01、風險暫時還輪不到我

風險一方面是機率,另一方面是積累。

日積月累的工作壓力,夜以繼日的工作強度,都在不斷的損傷著我們的健康系統,忽視它,只會讓我們在疾病發生時手忙腳亂,讓自己、家人面對巨大的傷害。

保險是愛,是對家人的責任,它不能阻止風險發生,卻能緩解風險的傷害程度。

也只有我們身體健康時,才有能力去幫助更多需要救治的病患。

02、我就在醫院工作,不需要保險

部分醫院對自己的職工會有較好的醫療支持,但我們知道,如果是一場重大疾病,在治癒後仍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期。

即便醫院可以為我們減輕部分治療費的壓力,但後期的康復費、家庭生活費、子女學費、老人的贍養費等重擔仍舊落在我們身上,這個時候收入中斷了,支出卻在不斷增加。

假設自行購置了50萬保額的重疾險,那麼這筆賠付金不僅可以用來治病,治療剩下的錢還能用於支付家庭的生活開支。

所以商業重疾險也叫「收入損失險」,它給你最全面的保障。

03、孩子最重要,先給孩子買

給孩子買保險確實重要,但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才是最需要買保險的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一個家庭里,誰是孩子真正的「保險」,正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買保險的正確順序。頂樑柱一定是優先參保對象

除此之外還有幾類保險,坑了你很多錢!

1、返還型保險到期返本,不花錢白得保障

入坑率:99.99%

損失程度:

真相1:返還型保險的本質是保險公司多收取一部分保費去投資,用多收的保費及投資收益來返還消費者保費,但由於預定利率的限制,我們最後拿到的利率大機率還不如銀行的活期存款高;

真相2:返還有條件,通常約定**歲前未觸發理賠才可以返還保費,如果觸發理賠就不再返還保費,實際上是花了返還型保險的錢買了消費型保險;

要知道,通常情況下返還型保險的保費是消費型的3倍,為了少的可憐的收益,多花了3倍的錢,實打實的做了冤大頭!

2、「假」的重疾險

入坑率:99.99%

損失程度:

告訴你是款重疾險,然而保單的名字卻叫:

**終身壽險,**終身壽險(分紅型),**終身壽險(萬能型),**兩全保險,**兩全保險(分紅型)

這類產品,主險是壽險,附加了一個重大疾病,這個附加的重疾要另外收錢!!重疾險占用了壽險的保額,重疾險和壽險,不是「和」而是「或」的關係,是二者選其一的關係。相當於花了2份錢,只買到了1份保障!虧到吐血…

諸如此類的保險「坑」還有很多。保險是個專業又複雜的金融產品,想要深入研究並買好保險,並非朝夕之間。

踩坑、買錯的常態,我們該如何避免?

武裝自己,系統補充保險知識,掌握保險配置的黃金法則,以及投保技巧等,這才是避免踩坑最靠譜的方式。

來源:「醫客」公眾號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