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朋友聚會上,有人帶到酒桌一方「柴溝堡燻肉」。送到後廚讓廚師幫忙切了裝盤復又端來,但見那盤燻肉皮爛肉嫩,飄著香氣,看一眼紅白相間,色澤鮮艷,吃一口味道醇香,真正是肥不膩口,瘦不塞齒。只見桌上筷箸飛舞,三下五除二就風掃殘雲般地光了盤。
說起燻肉,過去在我們趙縣滿大街都是。熟食攤上、肉車上有熏雞、熏五花肉、熏豬頭、熏豬蹄、熏排骨、熏下水等10多種,幾乎無肉不熏。記得我還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在城西南三相衛生所當醫生,他喜歡吃燻肉,隔三差五從村裡回來都會買上一方燻肉。吃飯時夾饅頭吃咸香適口,解飢解饞,這在早年物資匱乏時,可是老百姓的饕餮大餐。
有時姥姥也會烙幾張豬油和面,酥油分層,軟而酥脆的大餅,熱乎乎的大餅卷著肥二瘦八的大片豬肉薰香誘人,外祖父稱這種吃法叫吹喇叭,那種滋味一直還保存在我童年的記憶里。
燻肉是用木屑熏制的,有種特殊的味道。故夏季蚊蠅不爬,伏天能貯存一周不變質。燻肉具有色、香、味俱佳的特色,深為食者喜愛。
燻肉的製作先煮後熏。選用膘肥約一寸的帶皮肉,切成五寸見方的大塊,厚度一般在寸半左右。煮肉配料有:八角、 花椒、白芷、香葉、桂皮、丁香,砂仁等,帶皮肉塊分層碼在上面。另加大蔥、生薑、鹽,慢火燜煮,大約煮兩三個小時。由於是慢火煮肉,油層嚴嚴地蓋在肉湯上,鍋內佐料味能全部入肉,所以肉味香美。熏制時,要瀝盡油湯,碼放在鐵箅上,鐵箅下的鐵鍋內放鋸末,點燃後蓋好鍋蓋,熏十五分鐘左右,出鍋後刷香油兩遍。燻肉鋪賣燻肉,直接把一方方紅亮亮的燻肉擺在肉柜上,食客來了自己挑選肥瘦,要哪塊稱哪塊,特別有意思。
趙縣的燻肉稱得上是傳統的風味小吃,可惜幾乎在一夜間就銷聲匿跡了,打問原因,說是熏制的食品致癌,在有關部門干預絕跡了。
大約是在2012年前後,趙縣驛里街突然冒出一家「同春燻肉鋪」。 老闆早晨五點就要到冷鮮店精選適合熏制的生豬肉,切成大方,像綁背包一樣用棉線捆綁,防止煮肉時肉皮、肥膘和瘦肉分離。之後在老湯中加入十幾味佐料煮燜和熏制。燻肉先熏帶皮的一面,冒著熱氣的熟肉一方方皮朝下擺在特製的篦子上,隨即架在鍋里,蓋上鍋蓋熏制。熏制一定的時間後,再將燻肉端出鍋上下翻個,並在呈紫紅色的肉皮上刷上一層香油,再次入鍋熏制。 燻肉講究火候,火大了,肉皮容易放炮,那就失了型。」刷了香油的燻肉油光可鑑,肉的香味、香油的香氣和煙燻獨有的味道摻雜在一起,獨具風味。
過了兩三年,再去驛里街找同春燻肉,已經換了招牌。有人過世我,燻肉鋪搬了家,搬到哪裡我不知道,但願燻肉這種傳統的技藝能夠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