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2019-12-16     商標設計

一個人若能懂得欣賞藝術,自然就會擁有審美。一座城市若能重視藝術,自然就會擁有靈魂。

無論是繁華川流的都市,抑或是寧靜偏遠的村郊,博物館的誕生和存在,都會為當地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能量,成為物質文明傳承的空間載體。博物館的意義,並非展示靜止、孤立的知識,而是呈現變化、開放的過程。藏品的價值也不局限於反映歷史的曾經,而是展現不斷演進的當下。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十大小眾又酷炫的博物館,逛街不如逛藝術館!

1 希臘 • 雅典新衛城博物館

Athens New Acropolis Museum

新衛城博物館建築面積達1.4萬平米,是老衛城博物館的10倍。由瑞士裔建築師特屈米和希臘本土建築師米哈利斯共同設計。

整個建築內部結構與帕特農神廟的內殿完全相同,設計理念是賦予博物館光感、動感和層次,用最先進的現代建築技術,還原一座樸素而精湛的古希臘建築。

新館建築由100多根混凝土柱支撐,和遠處雅典衛城的石柱遙相呼應,其上則是由若干三角形和長方形的立面組成的三層建築。

柔和的自然光線透過外部玻璃走廊,射入博物館內,給陳列其間的帕特農神廟外牆披上質樸的光輝。透過玻璃遠眺雅典全城,仿佛置身時空走廊,在古老與現代間徘徊。

建築分底、中、上三部分,圍繞不同部分的特殊需求設計。底層懸浮在既有考古挖掘物之上,包括入口大廳、臨時展廳和禮堂,謹慎布置的柱網保護了挖掘現場。

上層則由帶有內院的帕特農神廟展廳組成,輕輕地旋轉,以保證檐壁上的大理石雕刻能精確定位,跟數世紀前在帕特農神廟一樣。

透明的外殼使用最現代的玻璃技術,不僅保護展廳遠離光與熱的侵蝕,更為室內雕塑提供了理想的光線氛圍。從透過入口大廳玻璃地板看到的考古挖掘物,到可以遠眺城市某個展廳的帕特農神廟檐壁,再穿過羅馬時期的文物拾級而下。

博物館遊覽路線形成清晰的三維循環,沿著穿插著歷史和建築的漫步長廊:從城市街道,進入不同考古時期的歷史世界,循環的路線敘說著豐富的空間體驗。

2 巴黎 • 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

Paris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最新建成的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作為法國甚至全球當代藝術活動的新據點,坐落於巴黎西邊的布洛涅森林公園。

蓋里說:「我們希望建築能充分融入環境,隨時光流逝和光的變幻而演變,從而創造出一種轉瞬即逝、變化不定的印象」。

為了儘可能將自然的感覺引入內部,建築大量採用玻璃和透明設計,不僅折射出瞬息萬變的光影,同時在森林和花園間,投射出變幻莫測的鏡面效果。

建築材料的選擇,表達了蓋里對於透光的理念:玻璃殼體覆蓋了建築的主體部分。殼體也是多個玻璃塊的集合,如同「冰山」。

由12塊木樑支撐的巨大玻璃「風帆」,由超過19000塊加固纖維混凝土板組成,精確到毫米範圍,總面積達13500平米。

藝術中心內部設有永久收藏、臨時展覽和藝術作品展廳、11個畫廊以及300多人禮堂。並擁有可承辦多科學活動的可調式演播廳。

遊走於建築內的不同展廳間,大面積的玻璃幕牆,將蒼翠的布洛涅森林公園景色盡收眼底。通過建築頂部極具雕塑感的樓梯,可引導至遠眺巴黎全景的屋頂花園。

在布洛涅森林遠處觀望,白色透明帆船形態呈現的博物館,如同「水晶花簇」,又似「玻璃之雲」,仿佛融入環境中的一葉輕舟般輕盈而自然。

建築結構通過計算機軟體的輔助,充分結合材料、形式與光線。不僅為展覽空間提供了合適的途徑,更恰當呼應了19世紀的玻璃花園建築,與周圍環境進行了完美對話。

作為法國文化使命標誌的一艘旗艦,蓋里設計的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已成為21世紀標誌性的建築成就之一。


3 日本 • 美秀博物館

Japan Miho Museum, Ieoh Ming Pei

美秀博物館是一座私人藝術品博物館。由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建造,低調的隱與日本滋賀聖地信樂町的群山之中,仿佛若有光。

建築位於遠離都市的原始山林深谷,為儘可能地保留自然環境,先在林間辟出出道路,再在山谷間興建吊橋和隧道通向美術館。

穿越綿長的穿山隧道,已有時空相隔之感,再回望驚覺洞口竟搭在結構異常富有張力的拉索吊橋上。自然之美與工業之美並立,賦予古典文學以更真實的感知。

由於山林保護的限制,建築3/4隱於地下,分南北兩翼舒展放置,通過別致的幾何天窗採光。既有舒展的公共空間與廊道相連,也有簡明的瀏覽動線掌控節奏。

而抬離地面的部分,恰似《桃花源記》中一路前往桃花源時尋尋覓覓的路徑所在。將「桃花源」這個飄搖千年的文化母題,以動人的建築形式得以解讀。

為了與環境和諧,屋頂猶如起伏的山巒,模仿傳統的瓦片和木格柵,營造出深山藏古寺般的效果。與色澤舒緩的地面相對比,形成了錯落豐富的視覺焦點。

入口處圓形的設計配合其視野可見的外景,頗有宋人繪畫小品的感覺。館內藏品,涉獵遍及絲綢之路的各大文明,數量之多質量之精美,超乎想像。

博物館中現代化的材料語言與抽象的幾何圖形彼此呼應,卻承載出東方式既有框景強調,又有留白寫意的古典審美,強調出「步移景異」的情境營造。

博物館的細節設計,充分體現了設計的創新和底蘊。傾斜的玻璃幕牆組成了空間框架,內部材料 Magny Doré 花崗石、彩色混凝土等,皆自然樸實而溫暖。

建築用工整有力的現代建築語言,營建了脫胎於東方情懷的「桃花源」。每處看似偶得的天成,卻都是緣溪而行,突破險阻欲窮其林,才最終窺得的靈魂。


4 杭州 • 中國美術學院民間藝術博物館

Hangzhou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

民俗藝術博物館坐落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山坡上茶園間,隱約可見青瓦交錯縱橫,依著地勢起伏,極具東方美感。

民藝研究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教學、傳習於一體,開展研究的同時展示傳統生活之美,為現代手工藝術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活化,提供知識源泉。

建築形體與山勢相連,融為一體。為了設計一座能感知地形起伏的博物館,將建築地面順山勢建造,同時設計上下連續的坡道。

平面布局被幾何劃分成平行四邊形的單元,適應地形的細微變化,通過幾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來處理錯綜複雜的地形。每個單元都有獨立的屋頂,在外觀上喚起記憶中鳥瞰村莊時青瓦連綿的景象。

除了屋頂,博物館外牆同樣以瓦片作為主要元素:在錯綜交織的網狀不鏽鋼線中嵌入成排瓦片,如銀鱗般懸浮空中。瓦片間的孔洞能控制光照量,賦予室內空間以獨特光影。

屋頂和外牆所使用的瓦片,部分來自當地民宅的廢棄瓦片,大小不同,使建築能更加自然地融入景觀。利用疏落有致的屋瓦,營造出通透的空間感。

隈研吾擅長用木、石、竹等建材打造與自然環境相融的建築,這也是他最為人所知的「負建築」手法,使建物成為有機體,消隱於周遭景觀之中。

博物館不僅遠看和象山融為一體,玻璃幕牆更將象山之景借入內部空間。步入室內,空間的分野豁然開朗,節奏感和展線遊動間的關係非常精彩。

場館內部的畫廊與展區也隨之高低錯落,並以長坡道互相連接。遊走其中,不覺得身處與外界隔絕的空間,反而能清楚的感受到光線、空氣與地貌。

蒼茫遠山中的民藝博物館,如同一幀水墨畫,大幅留白中有人、建築與自然景觀共同呼吸,感知彼此的韻律。

民藝博物館的設計在充分尊重環境的前提下,將傳統技術與循環材料結合,創造出微妙而強大的結構體系。闡明了當今中國文化的雙重性:現代構造技術與傳統手工藝。

民藝博物館正是藉由創造延綿多樣的空間,傳達人與民藝間獨立卻又不可分割的互動關係,也提供了沉澱情緒的森活凈土。


5 美國 • 猶他州新自然歷史博物館

U.S.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Utah

猶他州新自然歷史博物館,通過科學探索、教育推廣、文化體驗和充分參與互動,成為照亮當地自然科學使命的象徵體。

博物館位於古湖 Bonneville 海岸線,山脈山丘之上,能俯瞰鹽湖城壯麗的景致。建築依山而建,順瓦薩奇山麓形成3個標高台地。

建築形體中間轉折一個角度,恰好形成了通高的巨大中庭「峽谷」,順勢也將建築分為「體驗」和「說明」兩大功能體塊。

「體驗」是對世界的科學探索和客觀認識;「說明」則展示探索地球生命的自然歷程。

受猶他州多樣化景觀的啟發,博物館的設計靈感源於自然,將岩石、土壤、植物、礦物等景觀元素,轉化為獨特的空間視覺。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生物群和原住民,也成就了自然與歷史博物館,極為豐富的化石、岩石、礦物和恐龍等標本以及當地歷史文物的豐富收藏。

博物館的構思是對土地的抽象延伸和改造,基於歷史和文化定位,建築與自然息息相關,也講著自然界的故事。

建築底部,板狀混凝土標誌著從原始到人造地球的過渡。建築表皮的銅鋅合金面板,原料來自於附近百年歷史的賓漢峽谷銅礦,與當地地質和礦物聯結深厚。

博物館立面以銅條間隔,並採用不同純度的銅材,形成既統一又色彩變化的立面,溫暖的金屬光澤和背後的瓦薩奇山脈既融為一體,又相得益彰。

建築材料20%取自當地,基地周邊「石籠牆」挖自於建築原址。成為從環境汲取靈感和元素,並充分點亮環境的典範。

6 蘇格蘭 • V&A 鄧迪設計博物館

Scotland V&A dundee architect

蘇格蘭V&A鄧迪設計博物館,是除倫敦外世界唯一的V&A博物館,將成為國際範圍內的設計、探索和教育的中心。

建築的外形設計,根植於蘇格蘭的歷史和人文,模擬東海岸的懸崖立面,用2500塊長達4米,重2噸的鑄石板扭轉包裹,仿佛鄧迪海濱新長出的峭壁山崖。

規劃旨在將現有的鄧迪城市中心,與V&A全新的文化設施連接起來,包括火車站廣場,東側城市廣場,以及新博物館廣場等,共同聯合成整體的展覽和活動空間。

博物館的中間步道將建築一分為二,引人入勝的動態關係,將建築與東側海濱重新連接。最大限度的削減博物館「獨立外來物」的屬性,並與環境形成強而有機的整體。


鄧迪設計博物館,作為探索設計和文化影響的場所,從工程技術、設計、時尚和生活方式等多角度,將幫助英國,甚至世界去理解設計和創新,對於生活的重要性。

寬敞,溫馨的公共大廳,作為生機勃勃的公共廣場,可以滿足各種功能,如音樂會,藝術實驗,裝置,大型展覽等。

沿著公共大廳外樓梯,連接到建築物上層的展覽空間。1,200平米的主畫廊展覽國際和蘇格蘭的設計藏品,既是蘇格蘭設計中心,也是最大的展覽空間。

鄧迪設計博物館的核心,是通過系列展覽,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最佳設計,不僅講述蘇格蘭設計歷史遺產的故事,更開啟對工藝和創造的延續之路。

鄧迪設計博物館,不僅是對V&A博物館的延伸,更是作為「城市的起居室」,從藝術的角度,對城市的重啟和解讀,在參觀、享受和社交中,將城市與 Tay 河畔緊密相連。


7 挪威 • 賽於達鋅礦博物館

Norway Allmannajuvet

Allmannajuvet 位於挪威賽於達, 博物館見證了19時期後期的採礦作業和礦工的生活的困難 。在國家旅行路線中,創造了另一個充滿歷史氣息的藝術裝置。

Allmannajuvet 因為特色景觀和豐富的文化歷史,成為國家旅遊路線10大景點之一。特別在此設計的路線,吸引遊客的同時,重現了塞爾達具有歷史意義的舊鋅礦場。

極簡的建築靈感來自採礦作業,工人埋頭苦幹及艱苦的生活。 裝置包括博物館、咖啡廳、廁所,停車設施,通道和樓梯。

所有的建築都是事先預製的,然後在當地組裝完成。 室外支撐系統是由浸泡過防腐油的膠合板組成。室外建築牆體由塗有德國亞克力材料的膠合板和黃麻麻袋構成。

停車設施的砌石與天然石材來自 Hardanger,這些石料由從永達爾運到賽於達。牆的可視角約為18米高,並牢牢地固定在三米的河床上。

在穿越挪威的美麗路線中,有著海岸峽灣,山川瀑布等多樣自然風景,鋅礦博物館賦予了當地創新的建築和啟發性的藝術。


8 墨西哥 • 圖盧姆藝術中心

Mexico Azulik Uh May Arts center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AZULIK Uh May 藝術中心,作為生態友好型豪華度假區的一部分,建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中心地帶的叢林中。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建築靈感源自當地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瑪雅文化遺產,多面而靈活的建築場所,包括藝術空間、時裝和設計實驗室,工藝美術學校、錄音室以及住所等。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這些擬人的建築形體和空間,通過漂浮的橋樑和曲折蜿蜒的小徑彼此聯結。如同從地面自然生長出的有生命的機體。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16米高的混凝土和 Bejuco 穹頂的頂部,是一個幾何形狀的圓屋頂,由重疊的圓圈組成,排列成花朵狀圖案,基部根據斐波那契序列的比例展開。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Azulik Uh May 藝術中心,鼓勵並支持時代最優秀的精神在此相遇,致力於探索將個人和社區重新聯繫的新形式。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通過共同的意願,幫助當地人在藝術的庇護下,從本土部落學習如何與環境和諧相處,並通過各種形式應對當代生活的挑戰。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9 丹麥 • 國家海洋博物館

Danmark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全新的丹麥國家海洋博物館,毗鄰重要建築克倫堡宮。結合了丹麥的歷史元素和創新的理念,完美詮釋著這個世界領先海洋國家的歷史和當代角色。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海洋博物館處於有著60年歷史的老船塢牆壁之間,隱藏於地下,以前所未有的和諧姿態,融於獨特的歷史和空間環境中,有代表性的展示出丹麥人對於海洋的熱愛。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相互貫穿的三個雙層橋樑跨越整個船塢,提供建築整體的連接,以及各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捷徑。跨橋頂部還能作為「海港大道」,連接毗鄰的文化建築克倫堡宮。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博物館隱藏於地下7米之處,館內所有樓層都是連續的。空間融合的創新設計,為博物館的展陳動線,增添了活力和樂趣。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作為舊碼頭的改造,設計既要保留歷史建築結構,又要兼顧哈姆雷特城堡無遮擋的視角,因此只能在隱藏於地下的同時,創新的增添適應現代生活的設計。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舊船塢為博物館提供了內部立面,設計將容納陽光和空氣的庭院作為地下博物館核心,從而開闢出海平面以下的全新公共空間。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貫穿於建築的細節令人過目難忘:長短不一、形狀柔軟的休息座椅,靈感源於繫船柱,更兼具阻擋車輛的功能。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雖然建築局限於地下,但充足的自然光線依然透過落地玻璃傾瀉而下,讓整個內部空間充滿陽光,而非想像中的潮濕陰暗。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館內的多媒體展覽形式也頗具新意。通過海港、航行、戰爭和貿易等細節和概念的講述,將丹麥悠久的航海歷史娓娓道來,仿佛開啟一個隱喻的旅程。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白天,博物館如同隱於世間、博大精深的隱士;然而夜幕降臨之時,璀璨的燈光與玻璃建築交相輝映,博物館猶如暗夜行駛的船舶,更如同深海上不滅的燈塔。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10 阿布達比羅浮宮

Abu Dhabi Louvre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在阿布達比的海岸線邊緣散落著200餘座島嶼,今年剛建成的阿布達比羅浮宮,就位於其中的阿聯薩迪亞特島(Saadiyat)上。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在沙漠與海洋交界處,這座被圓頂覆蓋的漂浮博物館,三側被海水包圍,仿佛輕浮其上的美麗水泡,與環境和諧共融。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阿布達比羅浮宮內部空間沉靜而親切、充滿了光影和映射。直徑達180米的巨大圓形穹頂,覆蓋了整個建築主體。穹頂包含了四個不鏽鋼外層、四個鋁製內層。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穹頂複雜的幾何紋理經過嚴謹的設計,使陽光經過層層過濾重疊後,輕柔地灑在潔白的內壁上。隨著日照軌跡的變化,室內的「光之雨」也處於無限變幻之中。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阿聯當地,棕櫚樹的地位無可替代,被視為「生命之樹」。巨大的棕櫚樹葉重疊交合,在陽光下婆娑起舞。羅浮宮里的「光之雨」,與當地自然景致實現了奇妙的重合。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通體白色的博物館,包含了55棟獨立建築,靈感來源於麥地那地勢低洼的房屋。室內地面則鋪設著鑲有銅製邊框的石板,巧妙呼應著展廳內藏品背後的不同時代。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阿布達比羅浮宮的設計,充分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語境,融入空間規劃與整體設計之中,對阿拉伯文化進行了深入的考量。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正因為注入了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語境,建築既充滿現代感,又根植於地域與環境,與阿拉伯當地的曲折歷史不謀而合,終成為舉世矚目的夢幻藝術地標。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如果說這世上,存在兩種力量。或如璀璨煙花,或如流深靜水;前者短絢彌散,後者娟娟不息。那麼這些建築,無疑屬於後者,既能吸納環境,也能為之賦能。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願這些獨特魅力和內涵的博物館,給予我們精神享受和滋養的同時,也能給與我們對設計的深層思考:

究竟哪些因素,能真正打動人心?

聽說有品位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館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壹號收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52NDm8BMH2_cNUgpj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