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和黃梅戲都是湖北地方戲曲主流劇種,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梅重喜、桂友林口述
桂遇秋記錄、整理
明、清以來每年都有漢劇戲班到黃梅縣演出。縣城來了班子多半是在大門河搭台唱戲。孔壟、小池的漢劇戲班也去,群眾叫大戲。清末至民國年間,孔壟、下新、城關及嚴家閘等地,有店員、漁民、商人自願組織的業餘漢劇班子,逢年過節亦在當地演出。全縣也有少數專業漢劇藝人,在外面搭班或應業餘漢劇班子的邀請幫台。
如清末到民國年間孔壟附近德化村的周三喜,就是有名的漢劇武小生,善演三國戲中的周瑜、趙雲、呂布等角色,他的「架子」和「把子功」都很精彩、高超。師傅和我們這一代,為了黃梅採茶戲生存下去,每當清朝、民國政府禁演採茶戲時,就與漢劇流散藝人和後來的「調奀」(即文曲)藝人合班(名「三斗班」)演出,開台時先唱一出漢戲,再唱採茶戲或調奀。
註: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
漢劇
採茶戲,是個成長在鄉間的小戲,藝人學戲時沒有正規科班的訓練,而是跟班拜師學藝,缺少戲曲的基本功。起霸、走邊、趟馬、亮相、雲手、整冠理髯以及手眼身法步表演程式,都是從漢劇學來的。
漢劇《雙下山》劇照
採茶戲的劇目,多系民間故事,一般說來沒有長袍短靠的歷史武打戲,少數正本戲穿插了一點開打場面,如《鐵籠山》中的余秀海、余秀珍兄妹反目;《漁網會母》中胡寶林兵圍潛江宏盛典當,捕獲趙老大;《烏金記》中趙進活捉殺人犯雷龍等開打場面,其「把子功」就是從漢劇中學來的。
「上四角」、「下四角」行當的服飾、化妝、甩髮、髯口、水袖、扇子、手絹功也是來自漢劇,還有個別名旦,如郭振木的蹺功也是模仿漢劇。
黃梅戲《雙下山》劇照
黃梅採茶戲的傳統劇目,也從漢劇中移植和改編了一些:如「三十六大本」正本戲之一的《牌環記》,就是根據漢劇《合銀牌》的路子改編的。小戲來自漢劇的有《秋胡戲妻》、《呂蒙正回窯》、《平貴回窯》、《趕春桃》、《三娘教子》、《張古董借妻》等。
漢劇《三娘教子》
黃梅採茶戲在鄂贛皖毗鄰地區演出時,為了使觀眾能夠聽得懂,正本戲的道白,就是用漢腔。此外,它的〔快撥子〕、〔女花腔嘆調〕、〔花臉七板〕、〔花臉火攻〕等唱腔是受了漢劇皮、黃聲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