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統一戰爭:李世民打遍天下無敵手,百分之八十的功勞都是他的

2019-05-30     有歷史

若問唐朝統一天下的功勞主要在誰?一多半都是歸功於秦王李世民。

歷來演義小說諸如《說唐》《隋唐演義》都把李世民塑造成一個白面小生,完全是在秦瓊、尉遲恭等人輔佐之下,才打下的江山。實則不然,李世民不論是智計謀略,還是個人勇武,都是當世之佼佼者,在天下諸雄之中,沒有哪路諸侯像李世民一樣,兼具統帥和猛將的氣質。

公元7世紀初,隋朝突然崩潰,天下陷入群雄紛爭的亂局。瓦崗軍、王世充、竇建德、薛舉、杜伏威、蕭銑等各據一方。起家於河東、關中的李唐實力並不出眾,但靠著李氏集團的苦心經營,最終在群雄紛爭中崛起。

一、李世民力戰平隴右

617年,李淵以太原留守的身份起兵,利用中原群雄大戰、無暇西顧的空檔,砍瓜切菜一般殺進關中,翌年篡隋建唐,旋即展開了統一之戰。

李唐朝廷最初占據的地盤只有河東和關中。而同樣對河東和關中有興趣的,是薛舉和劉武周。

薛舉是金城(今蘭州)豪強,起家為金城校尉,大約在李淵起兵的同時,他在本郡開倉放糧,殺死隋朝官員造反,很快發展到十三萬眾,薛舉自號西秦皇帝。李淵占據關中後,薛舉立即發兵十萬進攻扶風郡。李世民率眾反擊,大破薛軍於扶風城下。薛舉以往戰隋軍、火併義軍無往而不利,脆敗於唐軍後,居然嚇得向部下詢問,如果天子投降了會不會有好下場。

618年七月,薛舉在部下勸說下重整旗鼓,再犯關中,與唐軍大戰於高墌城(今陝西長武縣北)。李世民彼時正患瘧疾,劉文靜和殷開山負責指揮。李世民本意是堅守不戰,結果二將自恃兵多,率兵出城迎戰。薛軍以精銳騎兵突擊,防備鬆懈的唐軍被擊敗,士兵十死五六,高墌城也陷落了。

薛舉打算乘勝進攻長安,卻不料出發前患病身亡。遺命兒子薛仁杲繼位。薛仁杲勇猛善戰卻生性殘暴,繼位後馭下無恩,導致眾將離心。

薛軍屯於高墌城,李世軍再率大軍來戰。唐軍吸收前次輕率浪戰的教訓,採取深壁高壘對峙之策。薛軍遠來糧少,薛仁杲又粗鄙少謀,應對乏策,部下有不少投降唐軍的。李世民看準時機,先以行軍總管梁實屯於淺水原,誘使薛軍來戰。

淺水原大戰

待兩軍相接,廝殺良久,又令右武侯大將軍龐玉到淺水原之南進攻。戰事膠著之際,李世民又以主力大軍從淺水原之北突擊。

雙方軍力雖然相當,但薛軍糧少氣衰,唐軍以逸待勞,再加上李世民指揮有方,有效地採取分兵牽制的戰術,薛軍漸漸抵擋不住,被唐軍陣斬數千。薛仁杲見勢不妙,率敗兵逃回老巢折墌城(今甘肅涇川縣東北),李世民窮追不捨,追至城下將其包圍起來。薛仁杲窮迫無計出降,不久後被斬於長安。隴右一帶歸入唐朝掌握。

馬邑太守劉武周則嚴重威脅著晉陽一帶。劉武周結連突厥,受突厥所賜之狼頭纛,被立為「定楊可汗」,他又自稱皇帝,發兵南下與唐爭鋒。

武德二年三月,劉武周遣其大將宋金剛進攻晉陽以北,連下平遙、介休、榆次等城,李淵派其心腹謀臣裴寂督軍抵抗。劉軍鋒芒正盛,打的裴寂幾乎全軍覆滅,晉陽留守李元吉和裴寂相繼逃回,太原城被劉武周拿下。

宋金剛得勢不讓人,率大軍急速南下,攻陷晉南重鎮晉州(今山西臨汾),李淵大懼,一度打算放棄河東,但在李世民的堅持下,又發精兵二萬北上反攻。

李世民仍然沿用打敗薛仁杲的策略,先是深溝高壘堅壁不戰,待敵軍糧盡力疲之後,突然發兵進攻。宋金剛連連敗於美良川、介休等地,其帳下頭號勇將尉遲敬德被迫降唐。李世民慧眼識珠,將其引為心腹,後來敬德立功於唐朝,成就一段凌煙閣功臣的佳話。

劉武周短識少謀,他把全部軍隊都交給宋金剛,連基本的戰略預備隊都沒有。金剛一敗便徹底破產,沒等唐軍來攻,便率百餘騎逃入突厥。後來劉武周、宋金剛都死於突厥人之手,河東舊地重歸唐朝。

二、虎牢關一戰滅兩國

隨著河東、隴右的穩固,唐朝得以有力量向關東發展。

洛陽一帶被起自江淮的王世充占據。瓦崗軍覆滅後,王世充建號大鄭,與唐軍為敵。事實上李淵剛剛占領長安後,就曾發十萬大軍東進洛陽,由於隴西方向壓力吃緊,才被迫撤兵。劉武周打河東時,王世充反而西進,吃掉唐朝部分土地。

武德三年七月,唐高祖李淵令秦王李世民率軍直驅河南,掀起了攻取中原的戰略序幕。

王世充的偽都洛陽,自北朝東西魏分裂80餘年來,從未被攻破過。大概因其地形特殊,背山靠河,四圍又有非常多的據點提供支援,故而非常難打。

唐軍在慈澗與鄭軍交鋒獲勝,王世充隨即縮回洛陽,依靠堅城消耗唐軍實力。李世民沒有盲目地立即攻城,而是分派諸將攻占洛陽外圍的龍門、河內(今河南溫縣)、洛口(洛河入黃河之處)、回洛城(在今河南孟津),主力軍則屯於邙山,連營逼困洛陽城。

如此一來,洛陽的糧道斷絕,四周要點被各自切割,王世充陷入被動挨打之中。

可以說,正是李世民傑出的戰略籌劃,才使得唐軍完全掌握局面上的主動。

然而儘管盤面占優,洛陽城仍舊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唐軍數度派兵進攻,都被鄭軍死死地壓在城外。李世民親自帶人到城下偵察,王世充大將單雄信率萬餘騎兵突然包圍了李世民。危急之中,尉遲敬德使馬槊突擊,於萬軍叢中刺單雄信於馬下,拚死救李世民脫出重圍。

攻城戰鬥打了半年,仍然沒有進展。正當唐軍疲憊不堪之際,突然傳來噩耗,河北夏王竇建德率大軍十餘萬,已渡河南下,攻陷滎陽。竇建德親自致書於李世民,要求其退回潼關。

面對強大壓力,唐軍內部不少人產生怯意,主張暫且退回新安,據險而守觀望形勢。

李世民力排從議,他認為,洛陽已經到了生死關頭,只要再包圍十幾天,王世充必然崩潰,此時退兵,前面的努力就全白費了。如果掐住虎牢關,竇建德一時半會解決不了戰鬥,王世充就死定了。如果竇氏敢於進攻虎牢關,那麼擊破他也不在話下。

李世民於是留下弟弟李元吉繼續包圍洛陽,自率最精銳的玄甲軍3500人趕赴虎牢關。竇建德自恃兵多,拒絕部下繞開虎牢、直接進攻河東的圍魏救趙之計,採用一字長蛇陣硬攻虎牢關。結果散漫的夏兵被高度機動的玄甲軍擊潰,混戰中竇建德被一槍刺中,夏軍大敗。竇建德逃到汜水河的牛口渚時,被緊追不捨的唐軍擒獲。

虎牢關一戰以少勝多,還生擒敵酋,李世民威名遠揚。洛陽的王世充直接喪失了抵抗意志,乖乖出城投降。王世充後來被唐朝發配往蜀中,被仇家所殺。竇建德則直接處斬於長安。中原和河北山東至此也納入唐朝的版圖。

三、河北山東的反覆

竇建德原本在河北頗得人心,唐朝迅速處死他顯得過於草率。唐朝派到河北山東的官吏,也秉承了朝廷的激進政策,對河北人非常嚴酷,結果招致強烈反彈。

竇建德被殺兩個月後,竇氏舊部推戴劉黑闥為主,起兵反唐,不到三個月時間,竇氏故地統統恢復。劉黑闥自稱漢東王,定都於洺州(今河北永年)。

唐高祖絕沒想到殺竇會引起如此嚴重的後果,但後悔已經晚了。李世民再次臨危受命,統兵進攻劉黑闥。

唐軍本是隋朝官軍重整而來,有組織有體系,戰鬥力非常穩定。經過前幾次戰爭的錘鍊,實力已是群雄中的頂尖水平。劉黑闥嘯聚人眾雖快,卻只是靠著竇建德的招牌,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根本無法與唐軍相提並論。

李世民一路勢如破竹,連克相州、邢州,劉黑闥率主力唐軍決戰於洺水,被唐勇將秦叔寶擊退。唐軍逼近洺州後,一邊與劉黑闥對峙,一邊分兵越過州城繼續進攻河北北部州郡。

戰略上的高度靈活,加上戰術上的銳不可當,使得唐軍完全掌握戰爭主動權。劉黑闥百戰百敗,勢窮力竭,只好率殘部逃入突厥。

但軍事上平定雖快,政治上的影響卻不那麼容易消除。李世民退兵後的次年,劉黑闥捲土重來。由於河北人民尚未對唐朝歸心,劉黑闥又在四個月間收復故地。

齊王李元吉率兵征討,結果被劉黑闥打敗。太子李建成親征,由於採納了魏徵剿撫並舉的政策,一路大施惠民安民之政,同時又積極地反擊劉黑闥的進攻。河北熾亂的形勢,這才慢慢平息下來。劉黑闥的生存空間被唐朝有力壓縮,越打越弱,最後被部下綁送唐軍大營,斬首於洺州。

四、江南萬里無一敗

唐軍在北方的戰爭出現過一定反覆,但到了南方,局面完全成了一邊倒。

南方主要有三大股勢力:荊漢蕭銑、江東杜伏威、江閩林士弘。論地盤以蕭銑為大,論實力杜伏威最強。唐朝平定北方後,採取由西向東的戰略,逐個削平了江南群雄。

蕭銑是梁朝皇族後裔,起家於羅川縣令。隋末大亂,他在岳州諸校尉擁戴下起兵,建都於江陵城,國號大梁。由於隋朝在漢南兵力空虛,蕭銑得以迅速擴張,兵力一度達到四十萬,荊州、湘州直到廣州的廣大地區,都納入蕭梁版圖。

然而蕭銑本人威望不足,不能鎮懾諸將,內部頻頻發生政治清洗和叛亂,實力大衰。

唐武德四年九月,高祖以江夏王李孝恭為帥,李靖為謀主,統十二總管之兵,自夔州、江夏、黔州、襄州等會攻江陵。蕭銑早前為了削弱諸大將兵權,錯誤地施行「放兵營農」制度,軍隊被遣散為民,江陵城只留下數千宿衛部隊,結果被唐軍勢如破竹地打到城下,蕭銑無計應對,窮迫出降。俘送長安後,被唐高祖下令處斬。蕭銑的十餘萬救兵趕到江陵城時,蕭銑已然被殺,遂全部降唐。荊湘數千里土地順利歸唐。

江東杜伏威的覆滅則顯得十分荒誕。杜伏威與其生死之交輔公祏本是山東人,起兵南下後,相繼消滅江東的陳棱、沈法興、李子通等勢力,獨霸于丹陽。

唐軍削平北方後,杜伏威隔空感受到李世民的霸氣,於是主動跑到長安請降。李淵對這盤送到嘴上的好菜大為高興,隆重地封杜伏威為吳王,位在秦王之上。

杜伏威臨行前委任輔公祏留掌大事,不料輔公祏野心膨脹,逕自起兵反對唐朝。

彼時唐軍新破蕭梁,士氣正盛。唐高祖一邊密令處死杜伏威,一邊命李孝恭、李靖等率兵東下,消滅輔公祏。唐軍兵分九路進攻,大戰主要發生在長江沿線。輔公祏屯重兵於青林山(在今安徽蕪湖),唐軍苦戰破之。輔公祏聞訊大懼,率數萬精兵向東撤退。

然而由於輔公祏違反杜伏威遺命,導致大失人心,撤退途中軍隊跑散,輔公祏被變亂的百姓殺死。江東遂平。

林士弘本來起事於江州,地盤大概在今江西、福建一帶。其實力不如蕭梁,一直處於自保狀態。蕭銑平滅後,林士弘遣兵南下爭奪廣州,結果被唐軍擊敗。彼時天下大勢逐漸明晰,林士弘憂懼於唐軍壓力,不久病死,其部眾隨之逃散,南方最後一股割據勢力告覆。

江南萬里疆土至此基本全歸於唐朝,唐朝統一戰爭以全勝告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tMwMWwB8g2yegNDEG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