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聰明,就是有點懶」?懶只是表象,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2019-06-23     媽媽充電屋

經常聽到有家長聊自己家的孩子說,"我家孩子挺聰明的,學東西特別快,就是懶,不願意練"。語法上看起來像吐槽,語氣卻像在炫耀。言外之意,孩子現在沒有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只是因為懶,一旦孩子勤奮起來,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我們身邊有很多聰明的懶人,腦子好使,就是不努力,所以成績一般,成就一般。小學語文課本里說,懶惰的反義詞是勤奮,似乎只要勤奮起來,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但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懶,也沒看起來那麼簡單,每個懶人背後,都藏著我們未曾關注的成因。

01 懶,沒那麼簡單

在說懶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一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為什麼要先認識阿德勒呢?因為阿德勒發現了引發懶的深層次原因。

  • 自卑情結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自卑情結,就是在面對棘手問題時,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產生的情緒。

現實生活中,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孩子忽然變得厭學、暴躁、不合作;成人忽然覺得疲憊、沮喪、不安等。除了這些能看出來的自卑表現,還有些看似和自卑無關的表現,比如,表現異常強勢,舉止傲慢,誇誇其談的人,他們是在用外在的表現掩飾內心深處的自卑感。

  • 優越感

因為自卑感會讓人感到焦慮,所以人們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阿德勒指出,「兒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後,會下決心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高的水平,以便獲得一種平等甚至更加優越的地位。」

既然兒童都有擺脫自卑,追求優越感的本能,那為什麼還會有兒童變懶呢?很明顯,懶是無法體會到優越感的,懶和兒童追求優越感是互相矛盾的。事實上,懶只是表象,背後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

02 懶的深層次原因

為什麼本該努力追求優越感的人,會變得懶惰,止步不前呢?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懶惰的孩子,通常是受到了太多的斥責和批評,或包辦和溺愛,才逐漸喪失了追求卓越的動力。

  • 懶,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有句俗語說「一白遮百丑」,事實上,懶也有這個功效。一個人,也許某項能力不足,跑得不夠快,字寫得不夠漂亮,課文讀得不夠熟練,但只要他夠懶,這些能力的不足都會被忽略,他所有不成功的理由就只剩下一個,那就是懶。

面對一個懶惰的孩子,家長經常會說,「如果他不懶,他什麼都能幹」。聽到這句話的孩子,心裡是美滋滋的。因為懶,給他不做提供了好藉口,掩蓋了他」不敢嘗試,害怕失敗「的焦慮。懶,成了他的護身符。因為被說懶,比被說「無能」,更能讓孩子接受。

孩子自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過度的包辦和溺愛,讓孩子在面對外界的挑戰時手足無措,自信心受到打擊,自卑感加重,進而通過懶來逃避問題。

懶惰,是缺乏自信的人的保護屏障。阿德勒說,「懶惰就像一層隔板,隱藏著孩子自卑的真相」。

  • 懶,給孩子提供了額外福利

懶,不但掩蓋了孩子缺乏自信的事實,也給孩子提供了很多額外的福利。因為懶,父母對他們的期望會降低,他們不需要努力,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很多孩子都渴望得到的父母的關注。

設想一種場景,你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勤快,一個懶惰。勤快的孩子每天都幫你做家務,懶惰的孩子只在某一天倒了一次垃圾。你怎麼想?

勤快的孩子每天都做家務,你習慣了,你對他的表現,不會給予太多的關注。但懶惰的孩子做了家務,你會覺得收穫了意外的驚喜,你會給他更多的反饋和更多的獎勵。懶,讓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03 對懶孩子,應該怎麼辦

阿德勒說,如果一個人有野心,同時也失去了信心,他就容易走向懶惰。怎樣才能讓懶孩子變得不懶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 拿掉懶孩子頭上的保護傘

孩子不願意改變懶的現狀,是因為懶是孩子的保護傘,我不是沒能力,我不是不會,我只是懶。拿掉懶孩子頭上的保護傘,讓孩子享受不到懶的福利。不要再說「如果你不懶,你就能怎樣怎樣」,「你很聰明,就是懶」這樣的話。懶,不能成為任何事情的藉口。

  • 不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改正錯誤

用懲罰的方式讓懶孩子改正錯誤,是很多家長和老師會採取的方式,但在了解了懶惰的成因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懲罰並不是好方式,甚至還會引起反作用。

我有個小學同學,很少寫作業,但成績還算可以,每天都按時上學,老師看他成績還可以,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新換了班主任,看他不寫作業,上課就讓他罰站,還叫了家長,據說回家之後他爸對他一通打。沒幾天,他就開始逃課,後來就輟學了。

懲罰的方式,會讓自卑的孩子更加自卑,他會採取更激烈的手段來報護自己,進入到另一個能補償自卑的環境。就像我這個同學,從不寫作業演變成逃課,懲罰的方式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性質越來越惡劣。

  • 利用小目標,增強孩子的信心

有些孩子從懶惰到勤奮的轉變是很快的,前提條件是讓孩子得到勇氣和信心。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的信心和勇氣,也是需要逐漸累積的。

先給孩子立個小目標,從小事開始,先讓孩子實現個小小的期望,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逐漸累積信心和勇氣。

比如,鋼琴老師說,要想鋼琴彈得好,每天必須練琴半小時以上。但面對拒絕練琴,懶得練琴的孩子,半小時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山。這時候,不妨給孩子立個小目標,只練5分鐘,或者只彈一小節,降低難度,讓孩子能預見到這是個很容易實現的目標,先讓孩子行動起來,把小目標實現,孩子的自信也會隨之建立,再逐漸地延長時間,增加難度。

  • 給孩子安全限度內的自由

有時候孩子懶,不願意配合,是因為家長過多的包辦和溺愛,孩子已經懶得思考,懶得行動了。所以,在安全的限度內,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讓孩子能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增加孩子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孩子會有更多的動力去行動。

比如,放學回家的孩子,有四件事要做:寫作業,練琴,玩遊戲,吃晚餐。有的媽媽給孩子安排得井井有條,孩子卻不接受,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其實,這幾件事的時間和順序,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先玩遊戲,還是先做作業,當然,後果也要讓孩子自己承擔。雖然這只是個小自由,對孩子來說,卻讓他感覺到了自己的掌控力,他會更積極的行動起來。

孩子很聰明,就是懶,孩子學東西很快,就是不願意練習,看完這篇文章,就讓這些話消失吧。孩子的懶,不是聰明的產物,而是在掩飾他內心的不自信和自卑感。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更多的鼓勵,讓孩子逐漸增加自信心,而不是抱著「孩子聰明,懶點沒關係」的想法,讓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中。

當孩子能衝破懶惰的隔板,自信勇敢的面對外界挑戰時,他才具有了更大的動力去追求卓越,不懼失敗,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環,變得越來越強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s4OLmwB8g2yegNDsd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