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屢教不改:解決孩子的問題,需要吃藥的卻是家長

2019-07-28     媽媽充電屋

閨蜜家的女兒,上一年級,每天早晨上學基本都是班裡最後一個到的。用閨蜜的話說,從她早晨叫女兒起床,到把女兒送到學校,就已經耗光了她的洪荒之力,還有她的情緒。

單單叫女兒起床這一項,就讓她的早晨格外充實。先是鬧鐘音樂,耳邊溫柔的叫醒服務,女兒聽到後翻個身繼續睡,閨蜜有點小不耐煩,嗓門加大,女兒依然不動,她開始拉女兒,女兒一邊躲閃,一邊用腳踹他,最後,親媽力爆滿,一手拽胳膊,一手拽腿,把女兒從床上拽起來,算是完成了早晨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事,梳洗打扮,又把起床的步驟重複一遍,最後出門的時候,嗓子吼劈了,情緒崩潰了,還是穩穩的趕在最後一個到了學校。

聽閨蜜吐槽,隔著螢幕我都能感覺到她的無奈。拖拉磨蹭是很多孩子的共性,集中爆發在兩個時間點,一是早晨上學,二是寫作業。道理講了一籮筐,孩子依然磨蹭如常。

01 孩子拖拉磨蹭是小事?沒那麼簡單

孩子拖拉這個問題,看起來不算什麼大事兒,但如果沒有適當的對待,對孩子的影響可不止是浪費了時間這麼簡單。

  • 表面拖拉,內心逃避

表面上看起來,孩子拖拉磨蹭是浪費了時間,其實內在里,孩子可能是在逃避,這就跟成年人的拖延症一樣。之所以拖延,大多是因為不喜歡,不想做,是在逃避。孩子也一樣,起床拖延,洗漱拖延,出門拖延,就說明孩子對去上學這件事情是逃避的,側面反映出孩子對學校的拒絕。

  • 逃避引起連鎖反應

拖拉是孩子逃避的反應之一,後續隨著孩子牴觸情緒加重,可能會產生其他的行為。比如,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頭疼肚子疼腳受傷等,甚至開始逃課。連鎖行為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因為逃避拒絕,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糟糕,處境也會越來越艱難。

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寫道,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總是受到批評,成績不好,也喪失了追求進步的信心,那麼,他自然不會喜歡學校,然後會想辦法離開學校。因此,當我們遇到成績差的孩子有逃學、曠課的行為時,完全不用感到驚奇。
  • 破罐破摔

阿德勒說,既然在積極高尚的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位置,他們就選擇在消極惡劣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個說法和「破罐破摔」的意思一樣,正常的生活沒有成就感,就會在其他的地方刷存在感。

阿德勒舉了一個小男孩殺死自己老師的例子。小男孩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從小受到精心的看護,他心比天高,卻沒有做成任何事情。他覺得學校和家庭生活都不如意,實現不了自己的期望,就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想通過殺死了自己的老師得到擺脫。

以上的話不是危言聳聽,很多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例子,因為一些小的不如意導致一蹶不振的,走上歧途的。當然不是說每個拖拉的孩子都會如此,但我們還是應該正視孩子的問題,防止問題越變越糟糕。

02 孩子拖拉,都是事出有因

孩子拖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文提到過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就會拖拉磨蹭,那我們就要仔細研究一下,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學校呢?

  • 家庭教育的不足-溺愛包辦

學校是負有教育孩子責任的,但說到底,孩子在學校表現出來的問題,側面反映的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不足。

對孩子來說,學校是新環境,很多孩子在家裡當慣了小皇帝,會難以適應新環境,因為被過度保護,他們沒有社交經驗,不願意和別人打交道,學校對他來說是個不愉快的存在。

其實,通過觀察孩子的動作和行為舉止,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喜歡上學。如果他上學之前各種磨蹭,書本總是亂七八糟,還經常丟書本,丟文具,那幾乎可以肯定,他不喜歡學校。

  • 自卑心理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指出,很多看似懶散,逃避的行為背後,都是自卑感在作祟。很多拖拉的孩子,內心深處也會有自卑的情感,因為拖著不去做一件事情,就可以避免受到打擊,避免出現失利。

「自卑情結」是阿德勒最出名心理學概念之一。自卑感源於一個人對生活中缺陷和不完善的不滿,並可促使人努力克服這些缺陷。但如果一個人自卑感過重,就會像鴕鳥一樣躲起來,失去追求卓越的動力。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和家庭脫不了干係。家人的否定,刻薄的語言,都容易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中,進而失去自信。

了解了孩子拖拉背後的根源,我們就能夠針對原因採取必要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拖拉的問題,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03解決拖拉的問題,要多管齊下

面對孩子的拖拉,閨蜜想了很多種辦法,有獎有罰,但都收效甚微。我們都一樣,看到孩子有問題,都是絞盡腦汁的想辦法來讓孩子改變。但事實上,孩子有問題,需要改變的卻是大人。因為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身上。

  • 最有效的藥:鼓勵

孩子的任何問題,都不是靠吼,靠罰能解決的,特別是懲罰,還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的問題更嚴重。就像孩子拖拉不想上學,遲到了,我們因此懲罰他,他只會更不喜歡上學,更想逃避。要讓孩子願意行動,不再拖拉,就不要吝嗇你的鼓勵。

凱麗·巴雷特在《給孩子的鼓勵話語》中說,鼓勵的作用是長期的,而讚美的作用只是一時的,別把二者弄混了。你真棒,這是讚美。你幫媽媽拎包,可幫了我的大忙,這是鼓勵。鼓勵關注的是孩子的積極行為和美好的品質,通過鼓勵,能激起孩子內在的動力,認清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與自然後果的聯繫,他會意識到,是自己的積極行為,帶來了正面結果。

善用鼓勵,就要求我們積極的看待孩子的行為。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可以是鼓勵的方向。比如,今天起床比昨天早了五分鐘,就可以鼓勵孩子,你今天比昨天起床早了五分鐘,讓媽媽能有更充裕的時間收拾廚房,媽媽很感謝你呢。鼓勵不會慣壞孩子,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積極,越來越主動。

  • 進入新環境前,幫孩子做好準備

很多人會問,孩子上小學要不要做"幼小銜接",我只想說,什麼仇什麼怨,才會讓孩子裸奔進入一個嶄新的環境呢?就算打個電話,我們都會提前想好說什麼,為什麼要讓孩子毫無準備的走進學校?

在孩子要進入新環境時,幫孩子做好必要的準備,讓孩子減少不適應感,減少排斥心理,自然就不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逃避。上幼兒園和小學前,讓孩子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前熟悉學校的環境,了解學校的作息時間,不打無準備之仗,做好銜接,準備得越充分,孩子才能越從容。

  • 有自由,才能自律

孩子的拖拉,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包辦得太多,孩子什麼都不用做,什麼後果都不用承擔,所以乾脆就等安排了。想讓孩子不再拖拉 ,有更多的主動性,就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有自由才能有自律。

就拿孩子早上上學這件事來說找, 如果一切都按家長的安排,七點起床,七點十分洗漱 ,七點二十吃早飯,七點四十齣門 ,孩子就像陀螺一樣轉動,一旦上一步沒有按時完成,一個早晨就忙碌到慌亂。

不如直接跟孩子說,我們七點四十齣門,你自己決定你點起床,幾點換衣服,幾點吃飯。孩子可能會手忙腳亂,顧不上吃飯啊,顧不上梳頭髮之類的,讓這種亂象存在幾天,孩子自然就能體會到後果了,不吃早飯,餓的是自己。孩子還可能會發明一些節省時間的小招數,比如我家孩子會要求晚上穿第二天要穿的T恤睡覺,節約換衣服的時間,只要不是大問題,隨孩子去,還可以適當鼓勵下積極思考的行為。

就像我們上班一樣,分配給自己的工作, 我們會認真的對待,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做完,如果是別人的工作,或者模凌兩可的,我們自然就沒有做的動力了。只有讓孩子意識到,這些事是自己的事,他才會更上心,更積極的參與進來。

李玫瑾教授說,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句話提醒我們,在看到孩子的問題,心裡焦慮想讓孩子儘快改正的時候,應該先靜下心來,看看孩子的問題有多少是我們的原因造成的。

就像孩子拖拉磨蹭,是不是因為我們給孩子太多的約束,或者替孩子包辦了太多,或者每天重複都催催催,吼吼吼,讓孩子已經不勝其煩呢,還是我們經常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孩子,讓他失去了自信,不敢面對問題,把拖拉當成了他的武器。孩子的問題,家長吃藥,對症下藥,多管齊下,才能真正的藥到病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OHKQWwB8g2yegNDDL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