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巴林左旗走出去的作家沈保才整理:巴林左旗 · 燒鍋(1)

2020-05-03     V赤峰

今兒,老酒鬼開講了!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地方——巴林左旗。

先說說巴林左旗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吧。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這裡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厚重而又燦爛的文化,以及許許多多經典的故事。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了,東胡、鮮卑、烏桓、契丹、女貞等少數民族都曾在這裡活動,留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類足跡。尤其是契丹人在此建立的赫赫有名的遼王朝,營建了皇都遼上京,使得巴林左旗在歷史地位上極為顯赫,讓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孕育了山水秀美、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和文化多元。

史以文傳,文因史重。

咱就從這裡跟「燒鍋」有關的故事講起。

在巴林左旗這片土地上,目前以「燒鍋」命名的村子就有好幾個,比如楊家燒鍋、馬家燒鍋、燒鍋窯、老燒鍋、小燒鍋等,一聽這些地名,似乎就能嗅覺到這些地方的陳年往事和久遠的味道,事實正是如此。這些地名跟燒鍋有著很深的淵源,況且大都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

1924年(民國十三年),楊家燒鍋在巴林左旗南部開張,並得名楊家燒鍋村,1954年受洪水災害,村子遷至西沙梁子,從此更名為新立屯,楊家燒鍋的名字因而失傳;馬家燒鍋是1925年(民國十四年)由馬姓人家在土木富州(系蒙語,意為「駝頸山」)一山腳下開辦的燒鍋,由此有了馬家燒鍋村(1967年曾改為榆樹屯,但人們還是習慣叫馬家燒鍋至今);燒鍋窯乃是1927年(民國十六年)馬家燒鍋發達後在巴林左旗北部另一個地方開設的一家燒鍋分號,並在此置地建村,名為燒鍋窯(1967年更名為東方紅,1984年恢復原稱),並沿用至今;老燒鍋於1929年(民國十八年)在巴林左旗南部地區由陳姓人家開的一家燒鍋,村名沿用至今;小燒鍋於1934年建村,位於碧流台一帶,由四戶人家聯合開辦一家燒鍋而得村名。

此外還有一個村子以「酒業公司」命名,是1949年開辦的酒廠。

上述這些村子都有些年頭了,大多從民國時期因酒而興起,可見那時候釀酒業在巴林左旗已經十分興盛。

據傳,巴林左旗燒酒的創始人叫陳玉凱,字鳳書,生於1882年,河北省薊縣劉楊莊人,1923年(民國十二年)林東放墾時,此人來到巴林左旗白音敖包掛荒地十頃。從此,陳家人開始開荒種地,糧食連年豐收,家產日益殷實,成為一方首富。接著,開始置買房產、開設酒局子,經銷白酒。到了偽滿時期,土匪猖獗,白音敖包一帶屢遭騷亂,生產經常停頓,燒鍋幾乎倒閉。為了生存,陳玉凱把燒鍋從鄉下遷到林東城裡,命名為「裕龍泉」,亦稱「東燒鍋」,或者「陳玉凱燒鍋」。據說這也是林東開設的第一家燒鍋。

提起釀酒業,不僅在巴林左旗,就是在赤峰廣大地區已經是久負盛名。清初以來,在赤峰地區先後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釀酒作坊,尤其是在蒙古族人聚集地區的經濟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些釀酒作坊分布於肆市集鎮,時稱「燒鍋」。到了清代中期,在農業發展較早的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地釀酒業已經十分盛行,可見釀酒業的發展作用。近代以來,赤峰地區的燒鍋前後有晉恆泰燒鍋、通盛遠總號燒鍋、寶泉長燒鍋、源隆號燒鍋、廣源盛燒鍋、晉盛長燒鍋、干蔚興燒鍋、泰晉豫燒鍋、福增泉燒鍋、晉豐泰燒鍋、萬源德燒鍋、西萬源德燒鍋、德成泉燒鍋、復成泉燒鍋、醴泉通燒鍋、福生泉燒鍋、通盛遠南棧燒鍋、干源泰燒鍋等,當然了,開辦燒鍋並非都能長期站得住腳,除了靠市場,還有其他因素,既有開業的,也有關閉的。其中的西萬源德燒鍋,是赤峰當時有名的十八家燒鍋之一,是赤峰富戶元隆張家的買賣,因其經營有道,生意興隆,於是在另外一個地方開了一處分號,名為萬源德西棧房,也叫西萬源德燒鍋,久而久之,此處的地名也隨之叫西萬源德了,且沿用至今。從上述商號看,有幾家帶「晉」字的,想必都是晉商。晉商是明清500年間對山西商人的稱呼,他們主要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外出經商是山西人謀生的重要手段,晉商在當時曾經遍及全國各地,在北京就曾經流傳著「京師大賈數晉人」的說法,那麼在赤峰一帶出現晉商也就不見怪了。

到了日偽時期,因時局變化,燒鍋的數量銳減,僅剩下干蔚興、通盛遠、福增泉幾家了,苟延殘喘的維持著,到了1945年,與巴林左旗為鄰的天山鎮業僅有同復興、三興永、天合泉幾家小燒鍋了。

據了解,早在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與天山為鄰的開魯建縣,工商業發展較快,開設了許多燒鍋,僅在城內開業的燒鍋就有合同永、大德號,而後又增加了興隆泉、利開號和萬合永。

燒鍋,顧名思義,就是釀製白酒的地方。提起中國的釀酒歷史可以上溯到上古,人之於酒或者酒之於人是怎樣形成關係的呢?宋人朱冀中在《北山酒經》中說,「大哉,酒之於世也,禮天地,事鬼神,射鄉之飲,鹿鳴之歌,賓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縉紳,下逮閭生,詩人墨客,樵夫漁父,無一可缺此。」因此說,古往今來,因酒成事者有之,因酒敗事者也在。

那麼在巴林左旗境內,最具有傳奇色彩、具有歷史意義的燒鍋則屬於民國時期的馬家燒鍋了。據馬氏族譜記載,馬姓人家的先輩於明朝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出來後,遷移至河北遵化一帶,因生活所迫,一路向北繼續遷移至昭烏達盟(今赤峰市),為了生存,先人馬成和其兄弟再次北上,最後抵達巴林左旗土木富州一帶,算是落了腳。從此,一家人在那裡開荒種地、興建家業,逐漸成為當地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到了民國時期,通過馬成和其兄弟及子輩們的拼搏奮鬥,馬家已經擁有兩個莊園(即:馬家燒鍋、燒鍋窯)、良田百頃,牛羊馬匹無數,建起的馬家燒鍋釀酒作坊(廠房)達三百餘間,規模之大,實力之強,當年在熱河省無人比肩。他們在林東鎮內經營著酒局子,當地人無不稱讚馬家燒鍋酒香醇厚。

今兒,咱把故事講到這兒。其實,故事才剛剛開始,精彩的片段還在後面……(待續)

來源: 往事與記憶

編輯:畢永寶

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9bJ3nEBnkjnB-0zbQ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