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媽媽以後,最辛苦的事情之一,莫過於一日三餐端著飯碗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喂飯。
而老人,對孩子吃飽喝足這件事更是有著謎一般的執著,甚至每餐有指標,孩子一旦沒有全部吃完,老人就要各種擔憂、各種亂想了:孩子又不吃飯了怎麼辦?
其實正是我們追著孩子喂飯,逼著孩子吃飯,才會導致孩子害怕吃飯。
愛孩子,沒有錯!追著喂孩子吃飯,卻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朵媽身邊十有八九的媽媽都曾抱怨過孩子不愛吃飯這個問題。
我問:「孩子到底怎麼不愛吃飯了呢?」
媽媽們的回答,很可能是你正在煩惱的問題:
「抱著喂、追著喂、哄著喂,就差沒有拿東西撬開孩子的嘴了!」
「喂孩子吃一頓飯,就像給他上刑一樣痛苦。」
「更氣人的是,你一個轉身,他就把飯菜都吐出來了……」
但是,也有一個媽媽從來沒有抱怨過孩子不愛吃飯,她說:「還好,我女兒吃飯很乖,2歲都能自己吃完一餐了。」
聽完這位媽媽的話,有木有覺得她在拉仇恨!?
然而,你肯定很想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
她告訴我們——
想要孩子乖乖吃飯的第一步就是儘量不要喂飯,更不要追著孩子喂飯。
其實孩子是有吃飯的本能的,當孩子開始能自己抓著食物往嘴裡送了,我們就要有計劃地培養孩子對吃飯的樂趣了。比如吃飯前,可以給寶寶洗乾淨手,讓她自己抓著吃。水果、點心、菜肉、雞蛋等,都可以切成小塊,煮軟一點,讓孩子自己拿來吃。
不要強迫孩子多吃,吃輔食階段的孩子,ta的主食不是奶類嗎?這時讓她吃輔食,只是一個過渡,培養她對奶類以外食物的興趣。如果每餐都上綱上線地塞塞塞,怪不得孩子會一直都要大人喂,而且一到吃飯時間就提不起勁!
這位媽媽厲害的地方在於,把吃飯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孩子從小就有機會學習怎麼吃,並且吃多吃少可以自己把控,孩子當然對吃飯這件事始終保持濃濃的興趣了!
而那些不愛吃飯的寶寶,每一餐都被大人粗暴地「押到」餐桌上,並且還被禁止自己動手,飯量多少完全由大人決定……每次吃飯都是被強迫的痛苦體驗,誰還會愛上吃飯呢?
更可怕的是,還有很多爺爺奶奶,動不動就在寶寶不吃飯的時候,恐嚇ta:
「哎呀!保安叔叔來了,專門抓不吃飯的小孩!」
「再不吃飯,你媽就不要你了!」
我的天,孩子吃頓飯還得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還能愉快地做個「小吃貨」嗎?
被人逼著吃飯,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媽媽們也可以將心比心,如果你還沒坐上飯桌,便有人往你的飯碗夾了一堆菜,吃飯過程中還要熱情地給你塞塞塞,你是不是也會覺得壓力特別大呢?
要知道很多孩子可能每餐都是這樣被大人逼著吃的,真是苦了寶寶了……
很多大人在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常常一邊喂,一邊催促:
「趕緊吃……對了,就這樣咽下去……再來一口!」
如此一來,孩子別想輕鬆地去享受食物的美味了,迫於大人的壓力,他只能拚命吞。於是,孩子吃飯不是慢嚼細咽式的,而是囫圇吞棗式的。最終只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孩子的腸胃消化總是不太好,容易積食,腸胃健康受到影響。
此前朵媽看過一條新聞,東莞3歲的小朋友樂樂平時不愛吃飯,每餐爺爺奶奶都追著喂,儘管每次樂樂都會拗不過大人把飯吃完,但樂樂的身高體重還是不如同齡人,最後被醫院確診為厭食症。
小小年紀得了厭食症,我們拿什麼來賠孩子一個健康的胃啊?
現代醫學從科學的角度這樣解釋「過度喂養」的危害:
適當的飢餓感對嬰幼兒的健康非常有好處。嬰幼兒的胃粘膜嬌嫩,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功能還沒發育完善,如果上一餐吃得太撐了,就會影響下一餐的消化功能。長期如此,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胃腸道消化功能。
只有科學地喂養,才能使孩子的胃腸有一個「休息準備期」,更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充分吸收。
喂飯看似跟孩子的自信心沒有什麼關係,然而細想一下,一個明明有能力自己吃飯的孩子,卻連這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沒有學會,餓了只能依賴大人,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比那些可以獨立吃飯的孩子,能力更弱一點呢?
沒有一個媽媽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更弱,但很多媽媽連孩子吃飯這件事都包辦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長期喂飯的媽媽,正在把自己的孩子養得越來越弱。我們剝奪了孩子學習吃飯的機會,實際上就是阻止了ta成為一個更自信、更獨立的孩子。
人在飢餓狀態下,大腦會促進腦垂體分泌更多生長激素,刺激骨骼生長。如果孩子一天到晚都體會不到飢餓感,就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身高發育。
此外有研究表明,長期吃得太飽會影響嬰幼兒大腦發育。如果寶寶吃得太飽,就會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負擔,大腦中主管胃腸消化的區域興奮時間過多,必然會抑制語言、思維、記憶、想像等大腦智能區域的活躍,大腦智力發育會受到影響。
影響手口協調能力的發展
從小就學習自己吃飯的寶寶,能精確地把食物抓握起來,放進自己的嘴巴中,精細動作得到了非常好的鍛鍊。
但是,從小被喂飯的寶寶,手口的協調性就沒有那麼好了。即使長大後慢慢學會了自己吃飯,也很可能會常常把湯湯水水都灑到餐桌上。
不利於孩子學習發音
朵媽有個當醫生的朋友曾告訴過我這樣一個規律:吃飯吃得好的孩子,發音也會更准。
原因是,從小有更多機會自主進食的孩子,能熟練地把肉裡面的骨頭吐出來,也可以把硬一點的食物嚼得很碎再吞下去。長期下來,孩子的口腔運動靈敏性更好,咬字發音自然就會更准了。
而那些長期被大人追著喂的孩子,只會麻木地吞飯,口腔動作得不到鍛鍊,發音自然就沒那麼准了。
綜合以上提到的,朵媽懇切地建議媽媽們,別一直追著寶寶喂飯了,大膽放手讓寶寶嘗試,沒準寶寶就因此體會到了吃飯的樂趣,同時我們還能逐漸擺脫追著喂飯的痛苦……多個願望同時實現,實在是美事一樁。
2歲前是寶寶學習獨立吃飯「關鍵期」,爸媽千萬別錯過!
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懂得這幾點,再也不用追著喂!
希望每一位寶貝都能獲得吃飯的主動權,都能學會自己獨立吃飯,做個愛吃飯的乖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