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絕筆家書奔赴戰場 這位重慶小伙參與創建了紅十五軍

2019-06-19   平安巴南


「母親,請你們相信,我不是一個無感情的白痴和缺少理智的盲動青年,希望你們相信我有我偉大的事業……」這是一封1930年從上海寄出的絕筆家書,它記錄了一位年輕人在短暫的一生中,對自己理想的冷靜思考。

家書主人的真實身份曾經被歷史湮沒了半個世紀,直到他犧牲53年後的1988年,真相才浮出水面。

這位有著自己「偉大的事業」,並為之付出年輕生命的人,就是紅十五軍創建人之一,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奮戰在鄂豫皖與川陝兩個革命根據地,與劉伯承、聶榮臻、楊尚昆等並稱為「從重慶走出的紅軍將領」—— 周吉可。

為了革命理想,周吉可別親離家,改名匿跡直至犧牲在長征途中,半個多世紀後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幼時便立志革命在學校里堅持地下鬥爭

周吉可原名先哲,字禎,號際可,1906年出生在重慶合川縣太和鎮亭子橋的一個書香之家。

周禎從小天資聰穎,勤敏好學。自幼便入讀私塾,熟讀經史,博習古文。

幼年喪父後,家道漸漸中落,周禎在逆境中成長起來,骨子裡多了堅韌,也更明大義。

1923年春,周禎考入銅梁縣立中學學習近代新學,心智漸漸開啟。他感到新的啟蒙思潮正衝擊著千年的封建傳統,處處漫溢著社會變革的氣息,他的心潮也開始萌動起來。

此時,「五四」運動的波瀾已經泛延至更塵封偏遠的角落。周禎如饑似渴地吮吸著新思想的甘露,視野也豁然開朗起來,並意識到這正是自己應該追求的。

他自己訂閱了大量進步書刊,學習革命理論,還參加了旅京學生、早期共產黨員唐木森等進步人士返鄉組織的「讀書會」,廣泛地介紹列寧生平,宣傳俄國十月革命,並組織進步青年在家鄉開展以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為主題的政治宣傳活動。

1926年秋,周禎自合川中學畢業後考入成都私立志誠法政專門學堂。在學堂,他更加埋頭苦讀,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思想素質。翌年,周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那樣風雨飄搖的歲月,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周禎非常清楚所面對的嚴峻考驗,更深知自己所肩負的重要使命。大革命失敗後,正當革命形勢遭受挫折處於低潮的關鍵,他的革命信念卻愈加明晰,愈加堅定,他奔走的身影更加活躍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成為了黨領導的學生組織的中堅力量。

1928年初夏,周禎毅然告別家中老母妻小,直奔上海,更名為「周際可」,進入了國民黨左派創辦的上海大陸大學以讀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

參與領導「互濟會」活動為紅軍招收宣傳員

在政治系就讀的周際可來校不久,便發起組織「曲線社」,出版刊物《曲線》,高聲疾呼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思想。隨著在滬西多所高校發展社員,「曲線社」將進步思想與革命激情散播到了更廣泛的群眾中去,成為當時滬西地下黨領導的最大群眾團體。

1928年底,大陸大學被國民政府查,周際可沒有停住奔忙的腳步,而是立即轉入左翼文藝運動的中心——中華藝術大學。帶著那份愈加篤定的信念,周際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他參與領導「中國革命互濟會」的各種活動,在閘北、 虹口、江灣等地組織工人學生高舉民主革命大旗,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和遊行示威活動。

同時,周際可不畏艱險,想方設法地營救被捕同志,努力培訓「互濟會」幹部,積極發展地下黨員。他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數次為紅軍招收宣傳員送往蘇區,完成了黨交與的特殊任務。

周際可生活簡樸,性格內向,冷靜理智,對人對事要求嚴格。他不抽煙喝酒、不下棋聊天,最感興趣的就是讀書。一有空就閱讀馬列主義理論書籍,以充實提高自己的革命修養和理論水平,他常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

在潘梓年的直接領導下,周際可成長為上海互濟會的主要骨幹和上海滬西地區黨組織負責人之一。

周吉可每次給家裡寫信總是宣傳革命思想,要求全家青年男女都進學校讀書或到工廠做工,他力主男女平等、婦女解放。他的這些來信使家人甚感恐懼和不安,千方百計去信眶他說妻、弟病重,以促其儘快返回。而這時周吉可即將赴鄂東南紅工作,為了保護家人不受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他不得已隱匿自己行蹤。

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15日,周吉可在離開上海前給母親寫了最後的家書:「決於日內同友人赴北京,轉道滿洲,俟機經日本去歐洲,再為深造……,請你們原諒,以後會很少寫信回家了。」他說他有偉大的事業,現在總是不能回家,今後有信無信都請家人不必挂念,從此與家人永別。

受中央指派參與創建紅十五軍

中共「六大」以後,中國革命運動開始出現新的轉機。

為統一紅軍的編制和作戰行動,1930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召開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的同時,又單獨召開了全國紅軍代表大會。

根據會議「猛烈擴大」紅軍的要求,受黨中央派遣,周際可又改名為「周吉可」,奉命隨滕代遠、何長工等到鄂東南組建紅軍。由此,他的人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930年6月初到達鄂東陽新後,周吉可便協助紅八軍留守處主任陳奇、政委柯慶施等,將駐江南陽新根據地的革命武裝,同贛西北和陽新、大台地區部分革命武裝,先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第四、第五縱隊。

7月,他與陳奇、柯慶施、李奚石、黃剛等人組成的「行動委員會」率部渡江北上,執行中共中央長江局要求實現「截斷長江」,「發動江北地方起義」的任務,並會合當地及皖西紅軍游擊隊。

幾番輾轉,紅八軍第四、五縱隊攻克廣濟,移駐黃梅、考田鎮地區,終於打開了蘄黃廣地區的革命局面。

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到達考田鎮後,為集中當地分散游擊的武裝力量,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10月16 日正式宣布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蔡申熙任軍長、陳奇任政委、周吉可任政治部主任。

29歲的周吉可犧牲在了紅軍長征途中

紅十五軍組建後,隨即開赴江北,牽制了國民黨軍隊的大量兵力。12月,進入鄂豫皖邊界的廣濟,黃梅地區,具體執行當時中央提出的「會師武漢,飲馬長江」 戰略計劃,參與了第一次反「圍剿」。

1932年,周吉可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三次反「圍剿」鬥爭中。在麻城戰役中繳獲敵軍的四門野炮因沒有準心而無法使用,周吉可通過耐心有理的教育,使戰俘認清時勢,從水井中找回准心。

在雙橋戰役中,敵軍34師被圍殲,師長岳維峻遭活捉,周吉可協助部隊領導做岳的思想工作,曉以大義,使其為紅軍戰士送來了上萬套棉衣,讓本來身著單衣的紅軍將士安全過冬。

正是這樣的眾志成城,紅四方面軍在根據地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不到1年的時間裡殲敵6萬餘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對這塊紅色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1935年,周吉可隨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4月渡過嘉陵江,6月在懋功參加與中央紅軍的勝利會師後,隨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後勤機關從卓克基向阿壩開進途中過草地時,不幸犧牲。

年僅29歲的周吉可,將自己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長征途中。

歷史沒有忘記周吉可,他的英名被載入紅四方面軍戰史編委會於1963年7月編印的《烈士資料彙集》、1986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委編印的《紅軍長征在四川》、198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史部編寫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團以上烈士英名錄》中,《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簡編》、《紅軍人物誌》、《中國紅軍人物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人物誌》等軍史類書籍中,均有周吉可在紅軍創建與發展時期任職和主要經歷的記述。

1988年5月,周吉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四川省民政部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由其女兒周美瞻執證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