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歲後飲食變化大,掌握「二補兩調整三訓練」,聰明又少生病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1歲對於小寶寶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這意味著他們從小嬰兒變為了幼兒,他們的身體發育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也表示他們的飲食特點需要有所改變。
1歲+寶寶的發育特點
咀嚼能力
大部分的寶寶在 1歲之後, 乳磨牙會開始萌出,這也代表著他們的咀嚼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為了牙齦鍛鍊的需要,家長給他們準備的飲食,不用像以前那樣 精細。
身高體重
寶寶到了一歲之後,身高體重發育的速度都會減緩, 體重增長的速度只有以前的 35%左右, 身高增加的速度只有以前的 50%左右。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如果家長發現1歲後,寶寶長得好像沒有以前快了,也不用太擔心。
更容易生病
寶寶在1歲之前,主食是母乳,母乳中的 免疫因子可以幫助他們抵抗各種各樣的細菌,大大提高孩子的抵抗力,減少生病的可能。
寶寶一歲之後,母乳的營養、量對他們而言就不夠了,大量吃其他食物,減少母乳攝入的寶寶,失去了部分免疫因子的保護,也就變得愛生病了。
也因為母乳的各種不足,寶寶的部分 營養元素會缺失,若不及時補充, 身體大腦、腸胃等部位的發育可能低於其他孩子。
因此,這個時候用飲食幫助他們提高抵抗力、補充營養就很重要了。
1歲+寶寶的喂養特點,家長需注意「二補兩調整三訓練」
「二補」
1)補膳食纖維
研究表明,每3個1歲的寶寶,就可能有1個每天沒有吃足量的蔬菜,這很可能造成孩子膳食纖維缺乏。
膳食纖維有刺激腸道有益細菌生長,抑制不良細菌細菌生長的作用,保護 腸道健康;能增加 飽腹感,防止他們一次性吃得太多;還能促進消化, 預防便秘。
因此,家長可以每天給他們吃一小把的蔬菜水果。
2)補鐵
據統計,我國兩歲以內的寶寶的貧血率達到了31.1%,這就表示,1歲+寶寶缺鐵的情況是很嚴重的。
寶寶從6個月大的時候,就需要攝入富含鐵的輔食了,他們會出現缺鐵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家長只給孩子吃蔬菜泥,一直不給寶寶吃紅肉泥和豬肝、雞肝泥之類的補鐵食物。
缺鐵的寶寶容易出現 精神不振、 食慾下降、 神經系統受損的情況。
研究表明,缺鐵性貧血的寶寶平均智力比正常的寶寶低 9%。
「兩調整」
1)母乳調整為牛奶
一歲之後的寶寶就需要喝牛奶、吃乳製品了,如果擔心他麼不適應,可以每次只喂一點點。而且不管是喂母乳、還是喂牛奶、配方奶,都最好倒在杯子裡讓他們喝。
長時間喊著奶嘴,可能導致 齲齒。
2)「輔食」調整為主食
寶寶一歲之前,即使有輔食,對母乳的需求量還是1000ml,到了一歲之後,他們對母乳的需求量變為 500ml,而且母乳還可以用牛奶、酸奶等代替。
而他們 1 / 3~2 / 3能量、營養供給來自奶之外的食物,因此「輔食」就慢慢變為主食了。
給寶寶準備的食物也需要更多樣, 穀物、肉禽蛋、蔬菜水果、豆類等都需要有。
注意寶寶的食物一定要 少鹽、少油、少糖。
「三訓練」
1)訓練寶寶自己吃飯的能力
1歲之後的寶寶已經能夠用手抓東西了,因此可以讓他們自己直接 用手或用勺子吃飯。即使剛開始吃得亂七八糟也沒關係。
等他們到 一歲半的時候,就能 順利吃到東西了,到了 兩歲,就能 熟練吃到飯了。
訓練孩子吃飯,不僅可以 鍛鍊他們的大腦,還能 減少家長的工作量。
2)訓練寶寶的飲食習慣
這個階段,可以讓孩子與家長同桌吃飯,讓他學習家長正確的飲食習慣,比如吃飯的時間不能超過 30分鐘,吃飯的時候 不能看電視、玩手機。
3)訓練寶寶咀嚼能力
1歲之後的寶寶因為乳磨牙的萌出,家長需要給他們準備大塊的食物,只不過質地需要更加柔軟一些。
家長不能因為他們不愛吃大塊的食物就放棄。
如果孩子的咀嚼能力弱,會使他們能夠食用的 食物變少,而且過於軟爛的食物 營養流失得也多。
寶寶很可能因此因此營養不良。
【幸孕說】
飲食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家長把握好正確的方式,能幫助他們發育得更 聰明健康。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