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評論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程志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62篇原創文章
這個中秋,有個新聞比較有意思。
雙塔食品推出的「人造肉」月餅悄然入市,據說上線1000份,3分鐘售罄。
這不是「人造肉」概念第一次進入大家視野,對商業感興趣的朋友,也許會知道5月份的時候,被譽為「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登陸納斯達克。
國內A股市場,除了雙塔食品,很多未公開提及「人造肉」研發的公司,比如維維股份、海欣食品等等,都收到了投資者的熱捧。
可見,「人造肉」的熱度在全球範圍內都居高不下。
今天,作為一個極其熱愛美食的吃貨,暫時先放下我想去吃小龍蝦的執念,和大家一起聊聊「人造肉」,聊聊「吃」這話題。
— 1 —
一切事物背後都有其本質。
那吃的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我們從食物中獲取能量,吃肉的話,最主要的就是獲取蛋白質。
那為什麼我們吃肉的時候,會覺得特別美味,有種滿足感?
美味的本質其實是我們人體一種激勵機制。
當我們吃到一些人體認為需要的食物時,就會給我們一個反饋,讓我們愉快、開心、滿足。
比如,以前我們人類是長期處在食不果腹的狀態的,更是很少能吃到糖,所以我們人類一旦吃到甜的食物,就會很開心。
而相對應的,飢餓、苦澀等就是懲罰機制,提醒我們需要進食了或者拒絕某些食物。
所以,美味其實是人體激勵我們來獲取蛋白,所以本質上我們要的不是美味,而是蛋白質。
— 2 —
人體所需的動物蛋白,我們主要從豬、雞、牛、羊、魚等動物肉類上攝取。
但是「人造肉」也許會是一個新的選擇。
有人說,之所以「人造肉」的概念最近這麼火,主要是因為今年豬肉價格漲的太兇了。
「豬肉自由」已經是網友之間互相炫富的新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
豬肉價格很貴,吃不起了,那我們就吃「人造肉」吧。
於是「人造肉」就突然火了。
所謂的人造肉有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個是植物肉。
就是用植物蛋白,比如說大豆,豌豆,這種植物蛋白把它提煉出來,複製加工成肉的形態。
再加上一些橄欖油的顆粒來模仿肉裡面的油脂,加上一些紅菜頭之類的菜模仿裡面的血,再加上一些調味料和一些工藝製造的纖維感。
這樣,真的就能造得像肉一樣,但它其實本質是一個植物。
圖片截自《回到未來》
第二個是他們首先從牛、豬、家禽或魚的肌肉組織中提取細胞,在一個薄膜上進行培育。
他們發現細胞會生長、擴張,然後從薄膜上脫落,等到脫落後的平面細胞群堆積到一定厚度時就形成了肉。
— 3 —
這次雙塔食品推出的素食月餅,就是植物蛋白,我們也可以說他是一種植物肉。
這種素食食品其實很早就有,如果我們去過一些素食餐廳會發現用植物模仿肉類做的食品。
比如我們經常吃的「素雞」,就是用豆類做出來模仿雞肉的。
再比如「辣條」,我們吃著是不是也會有一種肉的嚼勁,其實也是小麥粉或其他穀物、豆類做成的。
但是我們吃這些素食、素雞、辣條時,還是能吃出來這些不是肉的,口感和真實的肉還是會不一樣。
而現在以Beyond Meat 為代表的「人造肉」企業,它們的製作工藝、科技含量就高了很多,能讓我們吃上去感覺就像在吃肉。
回到吃的本質,我們會發現,這樣的「人造肉」既滿足了我們人體獲取蛋白,還能不犧牲口感,還能享受吃肉的美味感覺。
圖片截自《回到未來》
——
那可能有人會好奇,即使這樣,不也就是一種新的食材嗎?為什麼會受資本市場的熱捧?
在全世界範圍之內,我們為了吃而飼養的動物,比如豬,羊,牛,雞等等,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能夠占整個地球的15%,大致與全球所有汽車尾氣的排放量相當。
人類吃動物的肉是為了獲取蛋白質,而動物蛋白質是怎麼來的?
它是通過吃植物轉換成之後,我們再去吃動物,這樣中間就產生了大量的浪費。
從地球環保的角度來說,直接吃植物的蛋白其實是更加環保的。
節省了大量的資源,也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從個人的健康角度來說,吃蔬菜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健康方式。
這聽上去非常完美,第一環保,第二健康,第三口感還不損失,這也是為什麼 Beyond Meat 等等一些這樣的公司受到資本吹捧的原因。
— 4 —
吃肉的本質是為了獲得蛋白質。
除了我們上面說的用植物蛋白做「人造肉」,或者用幹細胞培養,還有沒有其他辦法,給我們人類提供蛋白質?
假設,我們用昆蟲替換豬、雞、牛、羊等給我們提供蛋白質呢?
一定有人說,天哪,吃昆蟲,太噁心了。
有一個人,Massimo Reverberi ,他的事業就是大力推廣他的昆蟲食品,比如蟋蟀義大利面等。
圖片來源於《回到未來》
他說,我們以前沒吃過昆蟲,就覺得昆蟲應該挺難吃的,這種想法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
50年前,人們不敢吃龍蝦,覺得很噁心。
其實蟋蟀跟小龍蝦很相似,都是硬殼包著軟肉,不像豬是軟肉包著骨頭。
今天我們不覺得龍蝦噁心。這些只不過是我們的一種習慣而已。
如果我們真的能把這種噁心的感覺忘掉的話,昆蟲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蛋白。
畢竟,吃的本質就是獲取蛋白。
— 5 —
既然吃的本質是獲取蛋白,人體通過「苦澀來拒絕、美味來吸引」的激勵機制是為了幫我們判斷應該吃什麼。
可是今天人類具備相對足夠的知識,我們自己已經能判斷我們應該吃什麼。
那是不是可以把這些營養素放在一起,我們定時定量的吃下去就好了?
若飯的創始人邵偉就是這樣認為的,他說,未來吃飯將會變得極度簡單且量化的事情。
他就把很多的餐變成粉,依據人體每日膳食所需營養表,把粉末按照某種比例混合起來,它做的叫粉末的東西就是一種代餐。
然後我們每天怎麼吃飯?
一天三餐我們就拿著幾包粉,水一泡之後喝下去。
相信很多人會覺得索然無味,食物難道不應該是美味的嗎?
以我為例,我最喜歡吃的東西都是最美味的東西,就是忍不住,比如火鍋、小龍蝦,我就非常地忍不住,即使明知道它膽固醇高,可還是忍不住美味。
但是如果你真的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話,那麼代餐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的話
如果,我們沿著這個本質繼續往下想,既然吃的本質是獲取蛋白。
可是獲取蛋白的本質又是什麼?
獲取蛋白質的本質是給我們人體提供身體機能運作所需的能量。我們現在所獲取的蛋白質,在人體內反應得到的是化學能。
所以我們攝取蛋白本質是獲取化學能。
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乾脆把人體給重新整理一下,調整一下,換成電能。
就像現在我們把燒汽油的燃油車改裝成電動車。
也就是把我們這套通過把食物咀嚼,胃、腸的吸收,身體的存儲,血液的配送等等這套極其複雜的過程,轉變成電力系統。
這樣改造完,我們就再也不用吃飯了,放一個電池進去,人體就可以自動運轉。
缺能量的話:充電5分鐘,精神一整天。
——
腦洞大開的把文章寫到這,感覺未來的飲食方式對我這樣的一個資深吃貨太不友好了。
我要趕緊去吃一頓小龍蝦,壓壓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