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一個非常美好的詞,讓孩子每時每刻快樂,也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畫面。
但是,孩子的成長僅僅快樂就足夠了嗎?
遇到這種事例,有些父母覺得學習是痛苦,不快樂的。在孩子上小學之前什麼都不學,認為這才是快樂成長。結果到了小學,學習跟不上,天天被老師差評,自己每晚也忍不住對孩子咆哮。
這就是走偏了的快樂教育,孩子自然是不快樂的。在學校被老師差評,回家面對父母的咆哮,這個時候孩子還怎麼快樂?這個時候父母怎麼就忘記了「快樂教育」呢?同時這樣也會傷害親子關係。
讓孩子快樂成長是每個父母內心的美好願望,但我們需要清醒的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也必不可少地伴隨著煩惱。
如何看待孩子的快樂成長,我們必須要想清楚幾個關鍵問題: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支持?
快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到底意味著什麼?
而不快樂在孩子的成長中又蘊藏著怎樣的教育契機?
成長意味著變化,沒有絕對的快樂。
成長首先意味著變化。孩子們的成長要經歷身體的變化,認知的變化和社會化及情感的變化。發展心理學用這三個變化的過程來定義成長。
這些成長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變化必然會帶來適應或者不適應。
舉個例子:孩子的身高有的長得快,有的發育晚。
高個子的同學可能會取笑小個子的同學。如果小個子的同學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父母又沒有疏導,極有可能他面對身體發育的壓力就大。
如果這個小個子的同學比較自信,又有自己的朋友圈,那麼他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所以,大家發現了嗎?
適應性的強弱決定了孩子是否快樂。
有些孩子適應快,他所經歷的由變化帶來的壓力可能比適應慢的孩子要少一些,他們快樂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而適應性的強弱,取決於孩子自己的個性,同伴關係、以及親子關係。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
有五大環境系統影響了一個人的發展。這些系統包括微觀系統、中介系統、外在系統、宏觀系統和時代系統。而家庭只是其中的微觀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五大環境系統中的其他因素對一個人的發展都會起到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不可能永遠是小寶寶,永遠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成長既然面對變化,那就不可便面要面對挫折、傷心、害怕等情緒,那麼這些負面情緒就會傷害孩子嗎?
負面情緒就會傷害孩子嗎?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應該體驗各種情感。如果一個人只體驗快樂這一種情感,而從未體驗過其他情感,那才是不正常的。
2~6 歲期間,隨著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他們對父母的批評或者誇獎特別敏感,經常會體驗自我意識情緒。
良好的體驗會 促進自我概念的發展,反之,會傷害自我概念的發展。
吉諾特博士(Dr. Ginott)說:
孩子的歡笑和淚水同樣重要。情緒使人品格高尚。人類之所以是人類,就因為我們體驗各種情緒,我們體驗越深刻就越成為人類。我們作為父母,雖然不必刻意讓孩子不快樂,但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要引導這個事情成為孩子成長/解決問題的機會。
不快樂正是父母幫助他們成長的機會
孩子的生活本來就充滿了不快樂。在學校沒有遵守餐廳紀律,在餐廳跑跳被給予了警告,他會不快樂;沒有遵守操場規則,從高的滑梯跳下來,落地時臉擦到地,青了一塊,他會不快樂;足球比賽輸了,他會非常不快樂;課間休息,沒有和小朋友玩到他最喜歡的遊戲,他也會不快樂……
不數不知道,一數嚇一跳,原來孩子生活中有這麼多不快樂!不快樂正是父母幫助他們成長的機會。
我所理解的「快樂成長」不是小心翼翼讓孩子每時每刻感到快樂為目標,而是要看父母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做了些什麼,有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幫助孩子成長/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沒有遵守規則,可以告訴他們,不遵守規則會讓自己受傷了或有可能傷害到別人,規則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也為了他人的安全。
比如,孩子在餐廳跑跳,可以告訴他容易滑倒,而且很多人端著盤子,也容易撞到別人,甚至讓別人摔倒。
讓孩子具備一些規則意識,具備一些自控力;
讓孩子在和別的孩子交往時,能夠體會別人的心情,有換位思考和共情的能力;
讓孩子了解比賽的輸贏如何對待?
讓孩子的關注重心著眼於自身的發展空間,而不是非要和別人攀比;
在生活中可以讓孩子練習一些調節情緒的方式……
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獲得快樂,健康的成長呢?
1、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比如就像剛開始的事例,曾經很多人一提到學習就痛恨,就覺得是逼迫孩子,讓他們不快樂。其實這也可能是因為很多父母自己不愛學習,以前被「逼迫」過,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一定不快樂。
小寶寶學習說話,學習爬行走路,這也是一種學習,但誰會認為這個學習過程不快樂?
所以很多父母要搞清楚,這裡的快樂究竟是誰的快樂?是孩子的快樂?還是父母以為的快樂。
2、學習本身是快樂的,並伴隨著成就感。
2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概念飛速發展。他們通過「我能幹什麼,我喜歡幹什麼,我擅長幹什麼」的認識過程逐漸建立自我概念。
喜歡自己做一些事情,成功的實現一些目標能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自我能力感。
自我能力感對孩子非常重要,讓他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所以他們喜歡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成功了會建立自信心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這時候我們不要阻止孩子學習,什麼事都包辦代替,或者偶爾孩子沒有成功,或者做的慢就批評嫌棄。這會嚴重傷害孩子自我能力感的建立。
還有就是孩子學習不一定只是認字數數,到公園裡認識樹木,去動物園了解動物的樣子習性,上次的消防活動,消防員講解失火怎麼辦,安全注意事項,孩子們在消防車裡探索,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孩子天生帶有求知探索的慾望,喜歡接受新鮮事物。
只要他們願意,讓他們學,沒什麼不好,每天指著停車位的數字,問這問那,那為什麼不告訴他們呢?讓他們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和興趣,鼓勵他們自己嘗試,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理能力,並尊重、理解他們的感受,這樣的寶寶非但不會不快樂,反而經常體驗到被尊重的快樂和實現目標、解決問題的快樂。
3、知道邊界和規則的孩子更快樂
從寶寶的發展過程來說,他們在嬰兒時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大人都圍著我轉,滿足我的需要",嬰幼兒的這種意識是正常的。
這個時候,父母教養的作用在於慢慢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世界的中心,別人也有需要,別人也有感受。
慢慢引導他們理解他人的感受,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寶寶才會變成一個「社會人」,才會逐漸有 「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父母是有底線的」這樣的意識,這是社會化的發展。這樣的孩子,和別人相處會更愉快,因為他們更能通情達理。
4、懂得感恩的孩子的孩子更快樂。
父母可以適當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但是需要在在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比如媽媽加班很累回到家,孩子還非要纏著一起玩,你可以和孩子真誠的商量。當然,整天和孩子訴苦或者抱怨也是不行的。
要注意適度,給孩子一些機會理解父母的感受,讓他們有一顆感恩的心,並將這顆感恩的心慢慢地從家庭擴展到外面的世界。
最後,人生總是在快樂和不快樂中起起伏伏。來自外部的、膚淺的快樂往往是短暫的,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自己產生源源不斷的快樂,學習如何獲得快樂,而不僅僅是眼前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