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每一個人都被牢牢地束縛在一個大金字塔之中,處在底層的人數最多,受到的奴役和壓迫也最多。如果遇到暴政,這些人的性命就如草芥一樣,很容易隨風而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總有一部分人敢於站起來掌握自己的命運,把人生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限度。
以陳勝吳廣為代表的農民起義,給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小小的民眾,發展到歷史上第一次經典的起義,對當時的社會以及後世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它的規模在最強盛時期有多大呢?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引帝王恐慌,涉全國各地
1.勢如破竹,發展順利
起初,陳勝等人在被壓制的一小支隊伍當中,由於天氣原因,這些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將面臨殺頭,在絕境之中,他萌生了反抗的想法。
在動手之前,他和吳廣是經過一系列規劃的,在野外想要把看守的人拿下是件簡單的事情,後續怎樣用合理的途徑來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能得到大家的支持,開啟更廣闊的事業線才是重中之重。
正好當時民眾心中比較傾向於扶蘇一方,他們先是製造了一些在旁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讓他的名字在大眾心中有一些分量,然後利用扶蘇的名氣獲得很大的支持。跟著他們兩個一起活動的人,很快看到了勝利的光芒。在大澤鄉時才幾百個人,一路向前進發,中間拿下了多個地區,路上收集的隊員也越來越多。
到了陳縣的時候,他們已經擁有了幾萬名步行的士兵。這個規模不亞於當時官方的一些主力軍隊。除此之外,他們同樣注重其他強有力的兵種的發展。騎兵在一千左右,配備車輛的有六七百。短短几個月內,能有這樣的成就非常不容易。
當時的民眾受夠了君主的作為,缺乏一個能帶領大家擺脫困境的人。陳勝很明白大家的心情,給予適當的鼓勵,很容易點燃大眾的心中的火焰,而且大家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並沒有其他的經驗而言,對於全新的事物,人總是抱著無畏的心態,心中充滿光芒而非疑慮擔心。
浩浩蕩蕩的來自民間的隊伍在當時看起來格外顯眼,它的發展速度讓人難以想像,在大眾眼中,它代表著新的力量,有所向披靡的能力
2.鼓舞勢力,活躍各地
這支光鮮的隊伍非常受歡迎,所到之處都能吸引人參與。而且從其他地區的模仿程度上,也能看出它的規模和影響力。其他郡縣早已經聽說有一支從鄉間發起的隊伍,而且一路風光無限。
同等遭遇的其他地區的人們,雖然沒有親眼見到過這些人馬,但是願意效仿他們的行為,規模雖然遠不如第一支,但是昂揚的精神勢頭使得相互之間毫不遜色。從特定的時期來看,此時的北方地區進入了非常混亂的局面。國家是由一個個鄉村組成的,這是基本的單位,如果這些小分子發生了質變,就能直接影響到大分子的改變。
秦當時受到了很大威脅,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它也是第一次面臨這樣的情況,沒想到敵人竟然是那些沒有權利,也沒有武器的百姓。
在上面的人來看,這些人已經被壓制了幾十甚至幾百年的時間,從來沒有想到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竟然能對政局造成損害。但是由陳所形成的一個個代表,在幾個月內的發展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慌亂。他們個體看起來渺小,但是加到一起的力量,足以吞沒整個時代。
「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在群眾看來,這樣的活動不需要多大的投資,只需要投入滿腔熱血就能帶來新的生機。由於成本比較低,所以他們在開始行動之前,往往缺少各方面的考慮,沒有對後果進行預設,這也是它局限性的一面。前期太容易實現,導致內在力量十分低,在面對後面更艱險的環境時,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起義最終走向
1.頂峰遇瓶頸,後漸趨衰落
當達到頂峰之後,隊伍的戰鬥力開始跌落,不是人員減少了,而是領隊的人心思已經發生了變化。良好的局勢,讓陳不斷地放鬆了警惕,他認為自己理應得到這些東西,「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他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心中所想。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他被眼前的虛榮景象所迷惑,認為自己可以所向披靡,不再從地面上出發,本分地創業,而是有了更多其他不切實際的想法。
驕傲的心態很容易影響到團隊,他們忽視了官方的實力,當和專業的隊伍正面交鋒的時候,他們是很容易受挫的。和職業選手相比,在較短時間內就拿起武器拼殺的選手,技能相對來說要弱很多。而其他相同命運的隊伍,看到這樣的局面大多選擇自保,沒有向其伸出援手。
內部人員身份複雜,他們沒有很強的紀律性,很多人受利益驅使,眼光十分有限,隊伍沒有很強的凝聚力。當內部矛盾與外界壓力一起逼向這個新生力量時,它猝不及防,最終雙面夾擊,節節潰敗。在持續了半年之後,這個年輕生猛又脆弱的力量,最終消失不見。
2.多為失誤。條件不足
「自古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
在古代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起義活動,陳是一個開創者。
後代人大多採用他的經驗,相同的地方在於,起源都會尋找符合當下大眾心理的思想宣傳,先得到大眾的支持,而不是違背大家的意願,讓人們看到希望,才會激發人們的從眾心理。但是失敗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沒有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支撐,作戰能力低。而且參與者由於視野受限,很容易被短暫的利益和誘惑所牽絆。
當被名利牽制的時候,內部人員很容易產生衝突,這會大大地削弱整體的戰鬥力。如果領導者目光比較短淺,容易被虛假迷住雙眼,那麼這樣的隊伍發起比較容易,壽命就會非常短暫。
長期在小農社會生活的百姓,受大時代的影響,缺少高瞻遠矚的能力,受挫在所難免。當然也有一些思想境界比較高的創業者,他們自始至終堅守底線,成功之後依然不放鬆,勢必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三、起義於後世產生意義
1.致敬重創,推動時代
這支隊伍引發的連鎖效應非常大,它雖然沒有將當局徹底打敗,但是官方在這些民間力量的威脅下,逐漸喪失了公信力,民眾基礎變得十分薄弱。
當大廈的根基發生斷裂的時候,只需要輕輕一推,就能全部倒下。而陳勝在它倒下之前,付出了百分之八十的力量。它能重重地倒下,離不開前期所做出的努力。
紛亂的局勢很快把秦踩在廢墟之中,中華大地上面臨著全新的洗牌。大將軍們在此刻出馬帶來了很好的效果,最終決定權落入了兩大勢力的手中,只要一方輕輕點下按鈕一個全新的時代就會來臨。
縱觀其他時期的起義來看,它們大多發生在較動盪時期,往往經過它們一折騰,這個時代就進入了倒計時。它們給真正打開新世界大門的人,做了很好的鋪墊工作,表面上看它們大多數是犧牲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支勇猛的力量,加速了新時代的到來。
2.動搖封建,倡導人權
第一次起義不僅給同階層的人帶來了思考和影響,對其他階層也有著深深的啟發。特別是對由它進入新時期的西漢,非常看重該階級的力量。
君主認為國家是他們組成的,沒有了百姓,就談不上國家的存在,只有維護好這一群體,才能讓大廈存留的時間更長,站立得更穩固。新的帝王在最初的階段採取和平修養的政策,減輕民眾的負擔,讓大眾得到喘息的機會。然後鼓勵農耕,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勞動成果,同時不受其他稅務的影響。
這樣的方法深得百姓喜歡,對任何時代的人們來講,這是最好的發展環境,把生活的主動權交到人們手中,這也會給一無所有的國家積累更多的財富,讓根基變得更加厚實。
結語:
在後期歷史中,這樣的活動雖然層出不窮,但是以陳為代表的標杆一直屹立不倒,他就像此事業領域的鼻祖一樣,成為了後輩們膜拜的人。
他所帶來的活動規模,讓一個國家為之顫抖,足以看到規模之大,以及群眾的內心力量的龐大。所幸後來的朝代沒有忘記這個教訓,每當有壓榨的想法時,耳邊總有人會做出相應的提醒,在關鍵時刻讓黎民免遭痛苦,從這一方面來看,它的存在意義極高。
參考資料:
《史記》
《新陳勝論》
《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宣傳策略》
《中國古代民變領袖身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