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皮」孩子只能用打?你可以嘗試這樣做……

2020-01-21     珠江頻道

上周六,全新的教育類親子綜藝《人細鬼大》準時和大家見面啦!節目中,9歲的劉詩餚狀告媽媽經常打她,引起觀眾的熱議。

詩餚:「我寫作業的時候凶我,洗頭髮的時候揪我頭髮,頂嘴的時候拿尺子打我!」

媽媽:「她做事磨磨蹭蹭,總是不聽話,頂嘴頂得你非得發火不可。」

母女倆在節目中相互吐槽,反映了許多家庭的日常,不少媽媽看到這段,不約而同地表示贊同:「就是這樣的,不打不行!」

震驚!80%的父母打過孩子!

打孩子,在很多父母眼中,這簡直不是事兒。節目的特邀嘉賓,愛有方家長學校校長馬少檳提供了一組數據:參加過愛有方課程的家長中,超過80%的家長曾經打過孩子。80%,也就是說,十組家庭,有八組家庭的小孩都曾挨過打。

為什麼在倡導「不打不吼」的教育這麼多年來,育兒還是離不開打呢?

這是一個值得父母反思的問題。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常常感到困惑:不打吧,怎麼說都不聽,不配合,甚至反其道而行;打吧,又像詩餚媽媽一樣,後悔,落淚,甚至失眠。

打孩子,是迫不得已還是習以為常?

我們先來復盤一下詩餚的例子,媽媽為什麼打她?寫作業拖拉、洗頭髮不幹凈、問無聊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上去非常普通,非常的小,但因為每天都在重複上演,讓詩餚媽媽失去耐心,變得急躁,進而情緒失控,最後動手打了詩餚。

而站在詩餚的角度,她覺得自己只是寫作業慢了一點,多洗兩遍頭髮就乾淨了,重複問媽媽是因為她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僅此而已,媽媽怎麼就那麼暴躁,還老是打我呢?

馬校長對這個現象作了一個剖析:大多數家長打孩子的原因是,著急!現代人的工作、生活節奏非常快,快節奏帶給家長壓力和焦慮,所以家長會在生活中,不自覺地把這種壓力和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節目中,詩餚媽媽也就是著急,想要詩餚趕快完成作業、洗頭洗澡這些既定的任務而打了她。打孩子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詩餚媽媽說的「恨鐵不成鋼」,家長家庭教育的目標普遍定位錯誤,把升學當成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作業都不好好寫,怎麼能有好成績呢?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想法來完成該完成的事情,實際上,孩子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節奏,也應該順應這個節奏來成長。

如果家長長期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不斷催促,打亂孩子的節奏,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長期被家長的著急、焦慮籠罩的孩子,可能逐漸學會了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也有可能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相關研究表明,過早地引入焦慮和競爭,對孩子來說,破壞性大於建設性。

節目中,詩餚媽媽一直強調是「親媽」式地打,而詩餚卻說,媽媽是往死里打。所有的打,在孩子眼中,就是「後媽」式的打!馬校長也強調,打得重不重,疼不疼,孩子說了算!

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詩餚媽媽」,以為的輕輕打一下不礙事,其實,你這一巴掌,這一棍打下去,可能把你們之間的親密聯結也斬斷了。

打罵吼孩子,是憑本能在育兒,很多父母還沒有意識到,教育孩子是需要學習,需要不斷更新理念和方法的!做合格的父母,需要持證上崗!

「調皮」的孩子身上滿是能量,

媽媽你看見了嗎?

節目中,詩餚媽媽控訴詩餚總是問一些很無聊的問題,而且不停地重複問,這些問題包括:媽媽,如果馬雲跟你求婚,你答不答應?媽媽,如果有一個男人沒有錢,但是很愛你,你嫁不嫁給他?……

諸如此類,作為旁人,我們會驚嘆這個小孩的思維如此不一般,如此天馬行空,可能她思考了這些問題,心中也有答案,她迫切想要知道媽媽的答案是不是和她一致。其實,很多「詩餚」式的小孩都是充滿能量的,他們的能量可能遠高於「不調皮」的孩子。

調皮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能量大,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著好奇,因此,他們的觀察力也會尤為突出。這樣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確地引導,很可能成為領袖型的人物。相反,如果一直打壓,把他的能量遏制住,不讓他釋放,可能讓他變得自卑消極。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任何一個有不當行為的孩子,都是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關注、喪失信心的孩子。

《P.E.T. 父母能效訓練》的作者托馬斯•戈登認為,導致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分享心裡話的最大原因是在親子溝通方式上。

從兩位心理學家的觀點中,我們提煉出兩個詞,「愛」和「溝通」。沒有一個小孩是帶著叛逆、拖拉的DNA出生的,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可能是孩子成長到某個年齡的正常現象,比如對很多事情好奇,不斷提問;又或者是家長沒有看到他的能量,只看到他的調皮。

大多數童年曾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多多少少會和父母有隔閡。所以,好好把握孩子的童年,看到他調皮背後的潛能,跟他好好溝通,正確引導他釋放無限的能量。這也許是維持親子關係的秘籍之一。

對付「調皮」孩子,你可以這樣做

就這一期節目裡的問題,馬校長給「詩餚媽媽」們的建議是,多用鼓勵的語句,讓孩子明白,寫作業、洗澡這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有一個可以回家馬上嘗試的工具——叫做「我注意到……」這是正面管教工具中的一種,非常簡單,就是用「媽媽注意到、媽媽看到」開頭,因為只要你用「媽媽注意到、媽媽看到」開頭……你的語言就會象攝錄機一樣,自然就會描述行為。

比如,你可以說:媽媽注意到,今天的作業有點多,你也有點著急,但是你還是沒有拖拉,專注高效地完成了作業。孩子聽了,會很開心。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孩子可能就會自己處理情緒了。

如果你也是為人父母,你曾經動手打過孩子嗎?

遇到孩子拖拉、不配合的時候,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看了這期的節目,獲得了什麼思考呢?

歡迎到留言區跟我們互動~

廣東電視珠江頻道

微信公眾號

GDTVZJPD2013

微博@珠江頻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m4VexW8BUMKGWtVOGN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