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園林已經與蘇州融合在了一起,提到園林人們就會想起蘇州,而說到蘇州,大家也會自然而然想起明清時期那些名滿天下的經典人文空間。
但其實蘇州不只有古代經典的文人私家園林,還有許多小眾不為人知的園林,甚至在整座城市的許多細節里都能感受到園林的詩意。
不僅普通遊客來得多,像外國元首這樣重量級嘉賓也常常來作客,曾經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前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等都曾經在這個江南文人修身養性的地方駐足流連。
而且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改革開放之初,蘇州園林就已經開歷史之先河,率先出口到國外,成為我國第一個出口到國外的園林建築。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蘇州園林
時間回到40多年前,當時美國最大的博物館紐約大都會的董事阿斯特夫人收藏有不少中國的明式家具,想要將它們得體地展示出來,但是大都會裡現成的場地都不太合適,於是這個想法一直擱置著。
到了1978年,美國博物館代表團首次來訪中國。當時普林頓大學東方美術系主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遠東部特別顧問、美籍華人方聞找到了國內古建園林學大家陳從周。
陳從周
陳從周被尊稱為「現代中國園林之父」,師承張大千,對蘇州園林有著極深情感,而對於老師曾經住過的網師園更是視如珍寶。
改革開放之初商品經濟大潮剛剛興起,蘇州也迎來了旅遊熱,園林自然成了絕大多數遊客的首選,遊客蜂擁而來,剛剛接觸市場經濟的大家也就著急慌忙地想要多做生意,一時間園林里的許多廳堂軒榭里都開起了小商店,販賣兜售各種「特產」,一下子讓園林「熱鬧」了起來。
對於這樣的現象陳從周毫不客氣,大聲批評「園林不是商場!」、「不能亂添內容,弄得醜陋不堪,俗不可耐! 」。
陳從周與恩師張大千
還有一些園林內的匾額楹聯恢復得比較匆忙,他看了之後也是直呼「文不文,詩不詩,要都是這種水平,長此下去,蘇州園林的詩情畫意就蕩然無存了! 」
方聞找到對蘇州園林如數家珍的陳從周,問出了那個困擾許久的難題:
我在紐約收集了許多中國明代家具,一直想把它們陳列出來,但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比較合適?
方聞教授(右)與時任大都會博物館董事會主席狄隆
陳從周聽罷不假思索地回答:
明代家具當然要放在明代建築裡面呀。
那麼美國哪來的明代建築呢?陳從周立即就為他找到了一個現成的藍本,那是他再熟悉不過的蘇州網師園。
殿春簃是網師園內一個相對獨立的小院,位於網師園彩霞池主景區的旁邊,是網師園唯一以「春」命名的景。有人形容這裡有晚春的嫵媚,像晚唐溫庭筠、韋莊的詞,可以叫人暫時脫離塵世的喧囂。
陳從周的建議被果斷採納,經國務院批准,蘇州將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仿網師園『殿春簃』建造一所中國庭院,由於是按明代建築特色而設計建造,所以取名為 「明軒」。
網師園殿春簃
陳從周理所當然成了「明軒」移建的總顧問。同濟大學路秉傑教授說過:「整個的創意構思,應該說都是發自陳先生的。如果沒有他這個創意,那也就不會有『明軒』遷到大都會博物館去了。」
不過,很多人都只知道紐約有個明軒,卻不清楚其實在蘇州的東園裡,也有個明軒。
原來,按照當時中美雙方的合同,為了確保效果,在移建到紐約之前,需要先做一套實樣,於是就選在蘇州東園的「涵碧樓」。
這個「涵碧樓」不少老蘇州應該都有印象,後來80年代轟動一時的電影《小小得月樓》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電影《小小得月樓》
在這裡的庭院,參照蘇州明代建築形式和結構設計移建成了第一個版本的網師園「殿春簃」,主要出資人阿斯特夫人以及博物館負責人等實地考察後都非常滿意。
於是,明軒工程正式全面啟動,先是在國內製作構件,當時國家特批從四川調運珍貴的楠木、上好的銀杏、香樟,連一磚一瓦都是在蘇州陸墓御窯定製的。到1979年10月,「明軒」工程全部193箱構件從上海啟程運往美國,到1980年5月完成施工,同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
為建造明軒,工人在砍伐楠木,四川
工人在蘇州北塔寺加工構件
明軒建造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樓的玻璃天棚內,裡面陽光燦爛,四季如春,光亮、溫度、濕度都被嚴格控制。
庭院中建有楠木軒房、曲廓假山、碧泉半亭、花界小景等。殿春簃在大洋彼岸的孿生姐妹很快在美國引起了轟動,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等要員數度前往參觀,美國各地前來參觀的民眾更是絡繹不絕。
1980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接見我紐約明軒施工技術人員
《蘇園六紀》的導演劉郎對明軒高度評價,他認為:
明軒,在海外引起了轟動,也開創了蘇州園林的實物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營造的逸園,1992年在新加坡營造的蘊秀園,1998年在美國紐約營造的寄興園,可以說都是當年營造明軒的餘緒與發展。
從此以後蘇州園林以及越來越多的仿古建築、園藝小品陸續走向世界,在法國、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俄羅斯、馬爾他、南非等更多的國家落戶,蘇州園林造園技藝和園林文化獲得了海外廣泛讚賞,也成為聯結、溝通世界與蘇州文化的一張最優雅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