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統話滄桑——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分分合合

2019-08-20     後宮地圖三千

遍地佛寺的慶州

朝鮮半島的洛東江下游,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因此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就已經有人居住。後來這一帶逐漸發展成了12個城邦國家,統稱「辰韓」。其中實力最強的是「斯盧」,其征服了周邊的其他國家,建都城於慶州,國名改為新羅。

關於慶州有一個傳說:公元1世紀初,新羅當政者為脫解王。脫解王無子,天傍晚,天色漸暗,脫解王忽聽離內宮不遠處有雞鳴叫,便派人尋聲查看。當下人追尋到樹林深處時,只見一棵樹的枝權上放著一個金光閃閃的柜子,旁邊只白雞正在不停地啼叫。下人打開柜子看,裡邊有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於是就把男孩抱回宮去。脫解王看見後非常高興,把他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撫養,後來還把王位傳給了他,並賜姓「金」,名叫閼智。從此,新羅由三個氏族輪流執政而變成了金氏世襲制,朝鮮半島也從此有了金姓。也正因為如此,新羅人一直把慶州視作自己的發祥地和首都的最佳城址,慶州也因而被稱為「千年古都。

約4世紀時,佛教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因佛教華嚴宗中講究「一即多,多即一」的「圓融思想」,倡導「一心可以統攝萬物」的觀念,被君王理解為一人之心便可以統治天下,使萬民臣服。這一思想與當時封建專制王權尚不穩固的新羅王朝一拍即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新羅於公元528年將佛教定為國教。雖然它是三國中最晚一個採納佛教為國家信仰的國家,但它卻是三個國家中佛教傳播最廣泛的國家。

新羅分別派名僧慈藏、義湘、圓測、慧超等人赴唐、赴印度去習修佛經。這些僧人學成回國帶來了佛教涅槃宗、戒律宗、法性宗、法相宗、華嚴宗等5大教派思想,新羅為了融合各種社會矛盾,使不同思想都能歸於一統,於是便採納了佛教大師元曉的「一經一論」觀點,將5大教派的不同思想統一為「新羅佛教」。新羅佛教的核心是「凈土教」思想,該派認為現世是個苦海,只要積德行善,死後就可以到達極樂世界。該派還有一個特點是經文簡單,信徒只要反覆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句,便可達到去往西天的目的。由於這一做法適合當時水平還較為低下的社會狀況,因此凈土教的出現便得到了廣大民眾的響應,信教人數急劇增加,由此佛教在新羅得到了廣泛傳播。新羅王也將元曉、義湘等人封為國師。而這些大師實際上就是新羅王的智囊團,國王處理國政大事都得首先聽取大師們的意見。

慶州市內現在還保存完好的遍地佛寺與佛教雕刻遺蹟就是佛教在新羅迅速普及的最好見證。看得出當時上至王公貴戚的統治,下至布衣百姓的生活,宗教氣氛十分濃烈,這個千年古都與佛教的傳入密切相關。

眾多寺廟中,本有一座建於公元645年的宏大寺廟皇龍寺,以及一座70米高的寶塔,但寺廟於13世紀蒙古人入侵時毀於戰火。現存的有首屈一指的佛國寺、石窟庵、名剎芬皇寺等。佛國寺和石窟庵中的佛教造像,都是新羅佛教藝術的傑出代表。

不僅如此,新羅還對於佛教中的法器—大鐘,也情有獨「鍾」。764年,聖德王下令從全國搜集所有黃銅來鑄造口大鐘,以示佛威。歷經7年,也即在771年,大鐘終於鑄造出來了。相傳鍾鑄好後,聖德王覺得鐘聲不夠悅耳,便下令毀掉重鑄。經多次反覆,鐘聲仍不能令人滿意。於是聖德王便聽信僧人用童女鑄鐘聲音就會悅耳的勸告,將一名兩三歲的獨生女童扔進了煉銅爐中。女童拚命掙扎,並哭著連喊「媽媽,媽媽」。鍾鑄成後,雖然聲音盡如人意,但鍾一敲響,總覺著隱隱約約有「媽媽、媽媽」的哭喊聲。因此,人們將這口巨型大鐘叫作「媽媽鍾」。現在,這口鐘已成為慶州城市的個象徵。

統一新羅王朝,以其燦爛豐富的藝術成就,為朝鮮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筆。不僅表現在慶州周圍眾多的文化遺址,陳列於慶州博物館的佛教造像,佛教建築構件,精美的金屬製品,如金冠與新羅銅鐘等也都在綻放著朝鮮民族文化的獨特華彩。所以歷史上曾將中國的長安、日本的奈良和統一新羅的慶州並稱為「東亞古代黃金時期藝術皇冠上的三顆璀璨的明珠」。

高麗王朝的都城——開城

統一新羅王朝經後三國混亂時期以後為高麗王朝取代。開國君主王建本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其家族是朝鮮半島中部城市——開城的名門望族。王建從少年時期起就跟隨父親王隆在禮城江上觀看水軍訓練,對軍事也一直很感興趣。在王建20歲的時候,統的新羅國已勢衰力竭,一些小的國家趁勢興起,弓裔的勢力就在此時迅速壯大,並擴展到了開城一帶。王建慫恿父親棄商從戎,躋身於弓裔麾下。由於王建屢立戰功,不久便被晉升為將軍。其後,王建藉助開城大土豪的支持,暗地裡擴充自己的勢力,並藉助私家水兵為自己擴展地盤。弓裔在半島各地節節勝利後便沉溺於佛教,並把國家軍政大權都交予子王建代管。弓裔自稱是活佛轉世,大肆開展各種佛事活動。他以用佛典經文改革政治、建立理想國家為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激起了老百姓的不滿。加之他長期從事佛事活動,疏於朝政,使國家政治陷入混亂狀態。王建一看時機成熟,便在謀士洪儒、裴玄慶等人的配合下,於918年發動宮廷政變,將弓裔趕下台,建立高麗王朝。此後王建乘勝追擊後三國時期崛起的後百濟國,並接受了搖搖欲墜的新羅的投降,朝鮮半島進入了第二個統時期。

王建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開城)作為都城,並不僅僅因為這是他的老家。開城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從政治上分析這裡是王建的發跡之地,有大土豪的支持和堅強的經濟後盾,便於中央政府控制整個半島局勢:從經濟上看,它是貫通南北的交通樞紐,又是南來北往的物資集散地,而且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從軍事上衡量,開城是個盆地,周圍有天摩山和松岳山雙重屏障,盆地里多海拔100米左右的低山,易守難攻。出於以上考慮,王建才將首都定在了開城,史稱開京。因為這裡的山上松林長得茂密繁盛,所以開城又被稱作「松都」。

開城的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是高麗國的都城,也因為盛產著名的「開域高麗參」,同時又有著王建以來高麗時期歷代王陵和王妃,王族的陵墓等100多處文化古蹟。這樣龐大的文化遺存證明了當年開城的盛極一時。就是在今天,也依然受到世人矚目,因為這個地方恰是朝鮮半島南北對峙的交匯點。

當時,高麗王朝還將平壤作為第二首都,稱為西京。947年,高麗曾經準備遷都這裡,為的是要把高麗建設成為封建強國。高麗末期1391年,把西京改稱為平壤府。以後又幾度修整這裡。平壤從此成了朝鮮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發展成了朝鮮半島北部最大的地方城市。

高麗王朝時期,王建仍將佛教定為國教,並且還將中國的儒教思想及科舉制度引進了高麗。因此,為了加強對貴族子弟的儒學教育,於992年在開城建立了最高儒學教育機關—國子監,這是朝鮮最初的大學,設有國子學、大學、詩文學、律學、書學、算學等6個學科。總占地面積為2萬平方米。1308年改稱為成均館,1356年恢復了國子監舊名,1362年又重改為成均館。當時的成均館實際上是一所貴族子弟學校,學制4年,所有學生都必須住校修習儒家經典及封建倫理道德。後來,又增加了4品以下官吏定期輪訓進修的職能,具有培訓官吏的性質。如今成均館已成為高麗博物館,那裡古樹環繞,氣氛靜謐,藏有高麗時期珍貴的歷史文物,四周有高麗時代著名的石塔和石碑。

高麗國政治強大、文化發達大約是在世紀後期到12世紀,12世紀前期仁宗時代最為鼎盛,在學術、佛教文化與藝術領域取得了全面的輝煌。

到了高麗王朝後期,社會出現了內外交困的局面。內部有世襲權貴和新興土大夫之間的嚴重對立外部,倭寇頻頻侵擾。儘管當時主管工業的官員崔茂宣從中國商人處學到了火藥製造術,並於1377年造出火炮,但對挽救王朝的危難,收效並不太大。一代王朝,風雨飄搖。

朝鮮半島最後的一個統一王朝——李氏王朝

朝鮮李氏王朝的建立者——李成桂,本來是高麗王朝的將領。14世紀中葉,由於一次與中國明朝戰爭的機緣,反戈殺入開京,廢黜了禑王,立其子王昌為王,設立了傀儡政權。接著在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

朝鮮李氏王朝的首都——漢城也有一個離奇的故事:一日李成桂在睡夢中,夢到高麗太祖王建因他建朝後斬殺王姓子孫的事件詛咒於他。李成桂夢醒後因害怕而決意要把都城從開京遷走。歷史上李成桂的確嚴酷追殺過王建子孫,這些人為逃避殺身之禍紛紛隱姓埋名,逃進山野。現在朝鮮半島姓全、玉、田、甲、馬者都是在「王」姓的基礎上添加筆畫而來。所以一般來說,這些姓氏的人大多都是高麗王朝王建的後裔。

選擇新的城址頗費周折。起先,有人推薦雞龍山,那裡因土地瘠薄,水源不足,不適於作國都而遭到很多大臣反對。後來,又選中了漢陽,但最終也因為條件不佳而予以放棄。最後,李成桂派風水大師——舞鶴去尋找新址。他選中了漢城的仁王山。因為仁王山是一座鎮基之山,左右有北嶽山和南山,宛若兩條巨龍扼守宮門,是塊鳳水寶地。權臣鄭道傳又站出來反對,說歷來王宮都是坐北朝南,而仁王山是坐西朝東,有違聖規。於是,李成桂命鄭道傳再擇新址,最後選中了北嶽山的腳下,也即今天我們在漢城看到的朝鮮朝王宮——景福宮現址再建都城。

朝鮮王朝建立後為了穩固王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全面吸納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因此,孔孟之道及朱子學說對朝鮮的影響十分深遠。儒家思想體系一直延續了500餘年,貫穿於朝鮮王朝整個社會活動的始終。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依然在半島盛行,尤其是在南半部有著十分深厚的社會根基,而且基本上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儒教」的教派。

漢城始建之初,城市的建築設計和宮殿的形態都體現出傳統的儒家思想, 講究依山面水。漢城背靠北漢山,南臨漢江,城中北嶽山、仁王山、駱山、南山幾座山丘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方位環繞著王宮,由景福宮的主殿勤政殿延伸出去的軸線一直向南伸至漢城南大門。宮內的布局為:東面是宗廟,西面是社稷壇,完全遵循的是儒家傳統禮制的「左祖右社」。而整個城市的街區被東西方向的鐘路劃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面是宮殿、官衙府邸,封建官僚集居;而南面是黎民百姓聚居生活。呈現出了非常等級分明、結構清晰的兩元對照的東方封建都城格局。後來歷代皇朝修建的眾多宮殿使漢城享有「皇宮之城」的美譽,今天我們依然可以透過這些華美巍峨的宮殿建築一窺當年的生活氣象。

當年李氏王朝的君王們在四季的第一個月和國家遇到凶、吉時會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宗親們在宗廟裡進行祭拜禮儀。如今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周日,宗廟內依然會舉行宗廟祭拜禮儀,由朝鮮王朝血統的全州李氏子孫舉行;在宗廟正殿舉行的祭禮中的儀禮順序、舞蹈、音樂與整個宗廟建築環境配合和諧。儀式以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為基礎,完整地保存了古代文化的特徵和意義。

對於朝鮮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意義最為重大的是,1443年,朝鮮朝一代賢王建立了以鄭麟趾等人為首的集賢殿,創製朝鮮文字「訓民正音」。該文字是根據天地人「三才」的原理,模仿人的發音器官和漢字形體創製出來的。每一個形似方塊字的朝鮮字都是由1-4個字母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拼寫而成的。因此,朝鮮文字雖系音素文字,但卻帶有獨體方塊字的特徵,它既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斜寫,還可以寫成多種藝術體和拼寫成字數相等的對聯。

可以說,融合了佛教、儒教並深具朝鮮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朝鮮王朝得到了最終的確立。

「高麗」與「朝鮮」兩代王朝,由於在朝鮮半島上有著漫長的統一歷史,因而在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本民族統一結束前,這兩個詞是可以互換的朝鮮半島的代名詞。千年滄桑,彈指一揮間,這一段漫長的統一歷史讓人不禁感嘆唏噓。千年一統的光輝是不能輕易忘卻的,所以今天半島南北兩地的人依然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要求新的統一已經成為一個普遍而又樸素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oe2uGwBvvf6VcSZdd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