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和孩子完全做朋友?錯!作為父母,你的權威意識不能丟

2019-10-19     守護天使0719

最近看到一個有點讓人痛心的視頻,一個十多歲的男孩,對著媽媽連踢帶踹,而那個「溫柔」的媽媽只是往後躲藏,而不敢還手。

前邊擋著的一個老人,大概是孩子的姥姥,開始使勁地攔,後來估計累的體力不足了,只能坐在旁邊的椅子上,伸著雙手無助的阻止了。

我不知道孩子的父親幹什麼去了,我想如果父親在場,肯定一腳把這個混蛋踹到地上去,這個孩子,真的太過分了。

自古以來,慈母出敗兒,這話一點沒錯。視頻里的媽媽一看就是沒有樹立下母親的權威,肯定從小溺愛,孩子說一不二,等到長大了,想管的時候,也管不了了。

如果我是那個媽媽,我會斷了那個孩子的生活費,轟出家門,愛餓死就餓死,愛吃苦就吃苦,這樣的兒子不如不養。

當然,我不是那個媽媽,我也沒有那麼混蛋的兒子,雖然我也是個慈母,但是有些事上,我不會溺愛,比如罵人,比如打架,比如對老人不尊重等等,只要是涉及到修養的問題,我都不會縱容,我覺得這是一個母親最起碼的責任,至於學業,放在第二。

無獨有偶,我的同事也有個小孩子,還不大,剛要上小學,但是孩子被她慣的也是不成樣,說一不二。

她是老年得子,寵愛自然有加,但是,這樣下去,也不是好現象,因為,孩子就是小樹苗,不修理長不直也長不高,等到他長成歪瓜裂棗的時候,再修正就晚了。

因此,同事們都對她提出過忠告,她嘴裡承認,一到事上還是吼不住,弄得小兒子如今不滿意了,就敢伸手打媽媽,孩子小,雖然打不疼,但是行為不可取。

所以,做父母的,在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問題上,不能心太軟,必須樹立權威意識,讓他明白,有些事可做,有些事不能做,誰是家裡的老大,誰說了算,不能含糊。

01心理學上的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02權威效應普遍存在的原因

「權威效應」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因為人人都具有「安全心理」。

也就是說,人們總是覺得權威人物是正確的楷模,服從權威人物會讓自己具有安全感,降低了出現錯誤的「保險係數」。

第二,因為人們都具有「讚許心理」。

也就是說,人們總是覺得權威人物的要求常常與社會規範相一致,按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會獲得各個方面的讚許與獎勵。

第三,人們對傑出人物普遍具有一種敬佩和模仿心理。

研究表明:人們常常認同某些自己羨慕的對象,特別是傑出人物,敬佩之餘進而模仿效法。一般情況下,個體受權威言行刺激影響,仿照並努力使自己的言行與之相同或相似。

所以,模仿權威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

03權威效應在親子教育上的應用

權威效應不僅應用於工作管理上,也可以運用於親子教育,家庭育兒。在孩子教育培養的過程中,想要有效地「制人馭人」,讓他們健康成長,我們就要好好利用一下「權威效應」。

樹立權威地位,愛子不縱子

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十個母親九個愛,這無可非議,誰不喜愛自己的孩子呢?

但是,聰明的父母會愛,但不是溺愛,他們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能夠獨立生活的個體,而不是衣來伸手的廢物。

香港巨富李嘉誠,在教育兩個兒子的問題上,可以說是我們的楷模。

在李澤鉅,李澤楷小的時候,李嘉誠從來不用私家車接送他們,而是帶著他們做電車。兩個孩子看到學校里的同學都有私家車接送,也會對父親抱怨,但是李嘉誠都會笑著說到:「在巴士上,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能夠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

於是兩個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就這樣長大了,他們學會了外出打工,克勤克儉;也學會了助人為樂,讓利三分,所以,李家的生意這麼多年不僅沒有敗落,反而越做越大,這都和李嘉誠教子有方有關。

在家裡,孩子沒成年時,父母就是他們的權威,必須對他們的言行給予規矩指導,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樣孩子就不會走偏,也不會變成混蛋。

有事可以協商,但主動權在家長手裡

家長樹立權威意識,並不是說孩子就沒有發言權。不是的,作為孩子同樣有表達自己訴求的權利。

但是,孩子的要求能不能答應,合不合理,就要看家長的判斷力了,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必須滿足,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那就答應,如果超出預期,那就不能答應,主動權在家長手裡。

這方面,樊登老師做的比較好,他有一個不大的兒子,小名叫嘟嘟。平時的時候,對於兒子的意見他都是很尊重,也給孩子合理的做主權利。

有一次,他的兒子提了一個不合理的要求,他就耐心地給孩子講明白,他的要求為什么爸爸不能答應,因為嘟嘟太小,還沒成年,作為爸爸,是他的監護人,有些事情就要聽爸爸的。

樊登老師這麼一說,孩子就很愉快地接受了父親的權威地位,父子關係一直很好。

所以,我們平時的時候也得多學習,多看書,遇到問題不糊塗,有主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出大問題。

家長以身作則,樹立權威模範

權威效應的核心就是「正人先正己」,這樣更有說服力。

我們知道,當我們佩服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聽他的話。所以,嘮叨的家長從來培養不出好孩子,反而是那些言簡意賅的家長,因為自己努力了,做到了,孩子就會以他為榜樣,佩服的五體投地,也會有樣學樣,比較聽話。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除了教育孩子以外,更要注重自己的成長,當我們本身足夠優秀,我們的形象在孩子眼裡就會變得高大上,說話也就好用了。

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不用過多廢話,孩子就會變得很優秀,很懂事。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希望,他們承載著幾代人的夢想,培養一個合格的孩子,不僅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也是個人對國家做的的貢獻。

所以,不嬌縱,不溺愛,以理服人,適當權威,是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良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bt_5W0BMH2_cNUgzf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