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學校、科舉取士,書法藝術價值,文保單位,河北大觀聖作之碑

2019-11-14   視覺秀旅遊

大觀聖作之碑,位於河北省趙縣石塔路87號原趙州文廟遺址內,是中國現存的大觀聖作之碑中保存最好的一通。碑文比同類文獻資料記載更為詳細,為研究北宋學校、科舉取士制度提供了可靠實物資料。碑文也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2001年大觀聖作之碑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是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立於宮學、太學、辟雍和各郡縣的聖旨碑。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宋徽宗下詔建立"八行取士科",同年九月二十八日,資政殿學士兼侍讀臣鄭居中"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於石,立於宮學,次及太學辟雍天下郡邑。"獲准後敕令於大觀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禮部尚書兼侍講鄭久中以所賜御筆刻石。碑文由書學博士李時雍仿徽宗瘦金體書丹。聖旨碑當時在全國共立多少通已不得而知,現存世的僅有6通,除趙縣這通外,分別在河南新鄉市紅旗區人民法院、泰安岱廟碑林中、陝西興平縣文廟、河北平鄉文廟和西安碑林中。

該碑青石質,首身一體,碑身高大,刻工精緻,通高5.14米,寬1.38米,厚0.38米。橢圓形碑首。碑額雕七龍蟠頂,左右各三龍,龍頭向下並列於碑側,龍身向上翻卷、纏繞、穿插;另有一龍頭部出額陰正中,兩前腿環抱兩側的龍腿,兩後腿出額陽,兩爪環抱火珠;從碑陽看碑額僅見雙龍。額中陰刻大觀聖作之碑6個楷書大字。碑身四周淺刻兩方連續卷龍纏枝牡丹圖案。碑文陰刻,正文20行1013字,說明3行76個字,落款4行169字,共計1258字,現殘缺69字。龜趺座。碑身上部有斷裂。

碑為建立"八行取士科"而立,這在我國的教育史和科舉史上,都是很有價值的文獻。"八行取士科"是為培養和選拔人才而出台的政策,也是為懲治和處分有劣跡者所制定的條款。徽宗的詔書說:人才是在良好的社會風尚與和諧的道德環境中培養和選拔出來的。古代有六條標準,違反這些標準就以不孝敬長上、不友愛兄弟等罪名嚴加處罰,所以現在制定"八行"和"八刑"頒布到學校,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和獎懲的條例。"八行"是"士有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悌,善內親為睦,善外親為姻,信於朋友為任,仁於州里為恤,知君臣之義為忠,達義利之分為和"。具備"八行"者,由下而上層層推薦,直到州一級分為三等,其中"孝"、"悌"、"忠"、"和"為上等,"睦"、"姻"為中等,"任"、"恤"為下等。這些人可入太學,享受免試,直到被任命為官吏。反"八行"者為"八刑",各以不同罪名加以處罰。總之,這是教育制度的一種改革措施。"八行取士"的內容,體現了古人處世為人的人倫思想道德,有些內容對當今社會仍有著積極意義。

  這在我國的教育史和科舉史上,都是很有價值的文獻。在書法藝術上,由徽宗創立的瘦金體在諸多書法流派中獨具一格,瘦金體書全用中鋒,瘦勁挺拔,似鐵畫銀鉤,剛健俊逸。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刀鋒,過渡性的連筆則如遊絲飛空。碑文書丹雖非御筆,精神氣質卻也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