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上海市軍管會高教處對全市公立大專院校採取聯合招生與考試的形式,考試類分文科、理科、醫農科三大類,文、法、商均屬文科類,商科加試數學;理與工屬理科類;醫農科的數、理、化單獨命題,並加試生物。音專、劇專、體專等校參加文科考試,各校分別組織術科考試和專業考試。此後,招生考試製度趨於集中統一。
1952年起,實行全國統一的招生考試製度,結束了以前分區或分校招生的歷史,考試科目也趨於統一。此後,高考科目一直按照理工、文史等進行大類劃分。
1983年,按教育部《關於1985年試行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改革的指示》等文件精神,上海高校試行單獨命題考試,為過渡到高中畢業會考,改革高考科目做準備。
經過1985年到1987年3年的準備過渡,從1985年當年起畢業的上海高中生,須參加9門學科的會考。會考全部合格者,頒發《上海市普通高級中學會考合格證書》,作為測量學生高中階段學習水平的手段,同時也作為高中畢業生報考普通高校資格的依據之一。在此基礎上,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科目相應減少。
此後,上海不斷探索科目設置。1998年,對應屆高中畢業生進行綜合能力測試。1999年,由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校獨立命題的普通高校保送生綜合測試開始實施。
新世紀以來,上海在推進與高等教育普及化相匹配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進程中,目標明確,堅持小步走、不停步的原則,大膽創新、謹慎實踐。
2000年,上海推出普通高校「兩次考試、兩次招生」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首批試點春考,考生一度超過萬人。
2010年起,上海開始探索中高職教育貫通培養模式,學生報考中職校,就讀3—4年後,如考核合格直接升入對口的高職校,兩年後即可畢業,並獲得相應學位證書。在此基礎上,學生能通過專升本考試獲得本科學位,還可報考專業碩士,為不少學生架起了全新的成才「立交橋」。